一、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有语言的媒介性质,为文学艺术的生成提供了物质符号基础。
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精神性和蕴藉性。
第一,文学的间接性,又可称为非直观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
第二,文学的精神性是指文学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
第三,文学的蕴藉性是文学以一定的话语形态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
二、一部小说的艺术性可以从哪些方面体现?
我认为小说的艺术性是指文字表达的艺术性和小说内容的艺术性。可读性是小说的前提,它是指小说能被读者容易读懂,不像读哲学那样生涩难懂。文字的艺术性是指在可读性的基础上使文字表达更加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生活化和文艺性等的结合。小说内容的艺术性是指小说在内容上的处理吸引读者,段落之间的关系联系紧密,设置恰当。
三、如何理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A second principl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regard to literature, is that language cannot be considered as a simple instrument, whether utilitarian or decorative, of thought. Man does not exist prior to language, either as a species or as an individual. We never find a state where man is separated from language, which he then creates in order to "express" what is taking place within him: it is language which teaches the definition of man, not the reverse.
<To Write: An Intransitive Verb?> Roland Barthes
四、文字作为语言艺术具有哪些不同于其他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
文字作为语言艺术,那它的审美特征就是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如下。
一、间接性和广阔性
①间接性:语言艺术的间接性是指通过积极活跃的联想和构想,在自己的头脑中所呈现出活生生的形象、画面。文学运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读者必须通过想象才能感受到艺术形象,这是语言艺术的局限,也是他区别于其他一切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②广阔性:同样源于语言媒介的特性,语言有着最大的自由和极大的容量,能够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它不仅能描绘外部世界,而且能够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直接揭示各种人物复杂的、丰富的精神世界。
二、情感性与思想性
①情感性:任何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作家的主观情感,文字的情感性越浓烈,越能感染读者,就越有艺术魅力。而且语言艺术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深刻。
语言艺术的思想性在深度和广度上也远远超过了其他艺术形式
②思想性: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不朽的艺术精品,都在于他将高度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作家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述出自己的认识、判断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生活的哲理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三、结构性和语言美
①结构性:文学作品的结构与语言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们不仅是构成文学作品的重要艺术手段,而且本身也具有审美价值,结构是对文学作品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整体安排,它是文学作品的内部联系和构成的方式。
②语言美:文字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自然成为这个艺术种类的第一要素,文学以语言为媒介和手段,从而使得文学有了与其他艺术相差别的审美特征,在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
希望可以帮到你哦~
五、什么是文学艺术性?
何为文学艺术,高人有高见,鄙人有鄙见。
很喜欢一句话每个人都有他的闪亮处,正如文学艺术又何局限与一处呢,有低俗的文风,也有清雅的文风,再有铿锵有力的字眼等等,哪一个不都是一种艺术,文学艺术在与文字的表现力,恰巧文字的魅力在于止于眼前,动与心底,并产生共鸣之情。
世界那么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栖息之地,文学艺术的世界那么广而深,又有哪种情感得不到释放呢,世间的标准那么多,杂七杂八的,哪有什么特定的文学艺术概念。能给你带来心灵的触动和情感的籍慰,那不就是文字在跳动而产生的艺术。
六、如何理解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字面意思,文学是心里的语言。
七、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有很正的三观(或很强烈的道德观念)吗?
题主!你好!我深深地理解你的困惑!即使现在你可能已经走出了这个巨大的谜团。
我也被这个问题折磨了很久,之前对于文学都是那种意淫式的热爱,后来读了些理论,对一些东西有了更理性的认识,然后我就……迷茫了。
若题主有耐心,可以先听听我的故事。
我最初决定好好读些文学书是因为生病,不得不休学那种。当时特别挫败绝望,恰好读到了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我与地坛》。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文学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足以让一个身处命运深渊的人得到救赎。我记得那个下午我泪流满面地在本子上写……书犹药也能医旧顽心疾,执笔之人亦可悬壶济世。(咳咳,我知不押不对,实是自我感动)自此以后我有意识地去多读些书,因为生病,我觉得医生是很神圣的职业,而文学,就是精神领域的医生。
直到前段时间,也是巧了,读了《洛丽塔》以及《道林格雷的画像》我也还看得津津有味呢,再看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以及一些形式主义文论,我突然开始意识到,我在干什么?对于文学,我是因为它的思想性爱上它的,如今怎么却越来越耽于它的审美和形式?难道这些才是文学的本质么?提供精神支持不是它的义务么?是我本来就误会了文学么?
这类问题我也百思不得其解,又去读了些书,还问了学姐。如你所见,第一个气泡是我。
后来想通了,什么样的文学是“好”的要看由谁去定义,是各种文学奖项么,各种批评流派么?
再贴一个回答
世界上有哪些含金量高、具有公信力的文学方面的奖项?可以看到,各种奖项所着重的方面也是不同的。
至于批评流派,我问美国文学老师,“形式主义是错的么?我觉得它好对啊,但这样一来,文学不就没有思想性了么?”老师说,各种流派都是片面的,都是错的也都是对的,每个流派就像拿了放大镜去着重于某个方面。
因此,思想性和艺术性谁能决定作品的高度,是没有必然定论的。也正因如此,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尺度,有自己喜爱的自由。
再说我对思想性和艺术性关系的理解。
文学是艺术,艺术是审美的,因此文学是审美的。忘记谁说的了,所有艺术种类要做的是无限接近音乐,音乐是最纯粹的艺术,因为它只有形式没有内容。
而文学不是,也不可能是音乐这样纯粹的艺术。因此,文学不可能仅仅是审美的。
随便翻开一本综合的文学理论教程,你会看到它除了介绍文学的艺术(审美)属性,还会介绍其它属性,诸如社会属性、文化属性。
以我现在的理解,文学的艺术属性是其它属性的前提,也就是说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可以思想性弱,但必须有艺术性。文学的艺术属性无关道德教化,它唯一的原则就是“美”,审美带来的快感可以成为一部作品成功的全部理由。但没有一部文学作品仅仅具有思想性,因为这种作品不是文学作品,而是属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
我们因为一部作品的审美性爱上它,这是没错的。就如同纳博科夫《洛丽塔》这块文学实验田,它除了美一无是处。
我们对文学审美以外的部分更喜爱,这也是没错的。如同加缪《局外人》,它胜在哲学性思想性,即使艺术性比起有些作品稍显逊色,但它的艺术性是不可能忽略的。
艺术性决定一个作品是不是文学,然后思想性和艺术性共同决定它的高度。
文学是自由的,它没必要遵守关于思想性艺术性配比的规则,但我们也是自由的,有定义属于自己的“好文学”的权利。
哦哦哦题主,再补充一点,一个你理解错了的地方是,审美跟道德是并列的两个东西,同属意识形态。美不美跟道德不道德没有关系。
八、一部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谁更优先?
这种题目看起来可以长篇大论很多东西,但实际上感觉更像是一个坑。
当你提出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谁更优先时,就已经预设了一个将思想性和艺术性从文学作品中剥离出来的观点。说白了就是这个问题有一个前提是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是可以互相区分的。
事实上,这两者在一些方面确实是可以区分的,而在另一些角度看来是不行的。
九、能否说说这段文字的文学性,艺术性,表面意义以及深层意义?
这种文章,条理不清晰,很难让人明白在写什么,想要表达什么。但是作者发出来一定没有要让别人明白的意思。看不懂是非常非常正常的。
我觉得这是很类似于我的日记的,一个人写日记,思维跳脱,几个念头迸发只在电光火石之间,有的句子是有前提的,如果不明白作者经历了什么,有什么感想,那也就当然不会明白他想要表达什么。像看鲁迅的文章,如果不知道时代背景,那是不容易看懂的。更何况一个人微妙复杂的心理呢。
至于文学性和艺术性,我觉得是很美的,虽然凌乱,但是有一种“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意境美。比如“崇拜情绪又少了一位宿主”,这句也就是说,又不崇拜了一个东西。这句表达得非常委婉含蓄。我自认为这句是表达的比较容易懂的(全文中),但就连这句都这么曲折,更不要说别的了。
所以这不能说是文学的落伍,但可以说是贬义上的网红的进步。
十、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与深度能与当前社会中的大众审美与娱乐性共存吗?
谢谢邀请,我觉得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娱乐性是可以在作品内共存的。但艺术性和大众审美,好像并不那么兼容。
当一部具有艺术性与深度的文学作品畅销的时候,一般都不会是以其艺术性和深度那一方面与大众审美与娱乐性相连接,反而是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娱乐性可以共存的。大家看的是不同方面,各取所需。
举个例子,《鲁宾逊漂流记》让投机商笛福的事业翻盘,销量超好的,但是读者们究竟是不是以文学作品以及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深度方面去阅读这部作品的呢?那时的人只是把这本书当成一部猎奇的经历来阅读,他们甚至无法接受鲁滨逊这个人是不存在的,以及他的经历是假的。爱伦坡有过评论:“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时,以为写作此书需要天才或哪怕是一般才能的人,可怕十个人,不,五百个人中,都很难有一个!人们压根儿就不会把它当作文学作品读,笛福写此书时恐怕根本也没想到什么文学,他脑子里所有的,仅仅是鲁滨逊。”这种例子还有很多,《堂吉诃德》对吧,路边摊的小孩读着都在捧腹大笑,可是谁也不会认为让他们那么愉快的是里面的文学性吧?小说的手法、人物的深度……但是时至今日,这两部书在小说史上的地位与文学价值不消多说吧?
有多少人会拿艺术性和深度去娱乐?这么累的事情像是大多数人会选择的吗?
所以举出很多书,既畅销又有深度,也未必能推出可以共存这个结论。再者,像是楼上举的《红楼梦》的例子,其实那时候的“大众”还是不识字的那批吧?
当然,不识字也会喜欢《红楼梦》的。像是我,虽然我没有印象了,但我第一次接触《红楼梦》,应该是跟着我识不了几个字的奶奶一起看《红楼梦》的电视,或是戏剧什么的。我看得很困,我奶奶应该念咒语一样在跟我说哎呀呀谁好可怜啊这个人怎么那么惨的呀宝哥哥啊林妹妹啊balala啊。但是你扔给她一本书让她去欣赏文学性,她大概也会像小时候的我陪她看电视那么困的。
以及,话说我觉得可能有人会说,像笛福写的时候,像畅销书畅销的时候,也没见着多少文学性,很多都是后人臆想出来的。那我觉得不是的。对于读者或评论家来说,大浪淘沙本来就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而且作者也总有概率是天才而不自知呀。嘻嘻。
十一、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有什么特点?
主观,虚幻,情感真实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