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是作品的什么形式(语言和文学之间是什么关系?)

万里旅行网 2023-03-31 18:13 编辑:yyns 273阅读

一、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一定是文学语言吗?

文学语言也叫标准语,主要是指经过高度加工并符合规范的语言,但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并不一定都是高度加工并规范的语言,所以答案是不一定。

二、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有语言的媒介性质,为文学艺术的生成提供了物质符号基础。

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精神性和蕴藉性

第一,文学的间接性,又可称为非直观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

第二,文学的精神性是指文学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

第三,文学的蕴藉性是文学以一定的话语形态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

三、如何看待文学语言风格与文学作品的关系?试分析影响文学语言风格生成的诸要素。?

朋友 考试了么?我也在场!百度搜不着别试了

四、语言和文学之间是什么关系?

我用两句名言来回答

如何才能算是死得其所,而不用面对死亡的恐惧。莫过于追随祖先的足迹和为了信仰的神殿。

如果说语言就是祖先的走过的足迹,神殿就是文学


信仰就是相信没见过的东西,相信的结果就是见到信仰的东西。--奥古斯丁《上帝之城》

信仰是语言,文学是信仰的结果


语言是工具,文学具备一定神性。

语言就像棉花,文章好比衬衫,文学就是印了logo,有设计感的衬衫

文学是学问,无诗,无哲不能称其为文学,哪怕文采再好

堆华辞,穷工笔,强粉饰也就不配叫文学

五、语言学与文学的关系是什么?

我自己觉得两门学科都是从语言出发,密不可分的。语言学比较重视提出规律,观察探究人类怎么运用规律去交流、去记录;文学则比较重视演绎,用不同的演绎方式传递情感和文化。

这么讲比较抽象,我举个栗子吧:

70年代韩礼德先生写了第一篇实际运用及物性分析【语言学理论】,探究文学作品——诺奖得主William Golding的The Inheritors,将语言学和文学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

不准确但简单来说,及物性分析就是研究“谁做了什么以及怎么做的”。(韩先生我对不起你)

而这本小说是讲一堆原始人被一群更加进化的原始人取代的故事,所以故事的前半截以落后原始人为主人公,后半截以进化原始人为主人公。

前半截语言为了更加贴近落后原始人的心理,采用了不含“cause and effect”的句子,大多数都是不及物的形式,表现了这堆原始人对自然的无能为力。后半截就更加接近我们现在说话的模式,表示另一群原始人比较先进。

如上,用文学作品作为语言学的分析对象已经并不少见。私以为通过研究怎么用语言去表达文学作品的精神,是这两门学科之间的重要纽带。

略啰嗦小跑题了一点,楼主将就看,希望对你有帮助。

参考资料:

Halliday, M. A. K. Linguistic Function and Literary Style: An Inquiry into the Language of William Golding’s The Inheritors. In J. Webster, ed. Linguistic Studies of Text and Discourse.London/New York: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2.

六、什么是语言形式?

文字区别于一般符号,是用于书写并与语言中某种单位相联系,可以确定地、成系统的表示语言中的某种单位。而表情包没有这种成系统的对应关系,本身也不是半图厄系统……

表情包虽然是视觉图形,但它不能分解为独立个体重新排列组合,也没有一整套符号、一定的排列形式或书写规则……没有意符、音符、记号……

七、为什么说文学语言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语言?

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界限是,前者能还原到知觉,后者能还原到情绪。文学语言的创造力,就是由情绪来驱动的。

举个例子,有一句诗是“月光拂动了窗帘”。但如果写成“月光轻颤着窗玻璃”,是不是就觉得有些别扭?从认知语言学来说,这两个句例都涉及到了心理空间的整合。在知觉层面,月光透过窗帘或从窗帘旁经过,风拂动着窗帘,将这两个心理空间整合就能得到“月光拂动了窗帘”。类似地,第二句也能这么解释。

但问题是,从知觉来说,可以任意进行这种整合,而整合结果却须要经过文学审美效果的检验,只有审美效果好的才能算“有创造力的”。而文学审美效果实际是情绪层面的,而不是知觉层面的,是要看这些句子具体能如何激活情绪来让人感受到美好。

但这里,就有疑问了:难道我们不觉得“月光拂动了窗帘”在知觉上也很美么?这种美感,其实是已经将情绪感受成分依附到知觉里时,才能感受到的,不是知觉本身的。也就是说,这里要区分“知觉”本身和“情绪化的知觉”。例如,我们说自己“头晕”时,有时主要是说生理上的知觉的头晕,有时却可能是说由于心绪不佳而有半情绪-半知觉的头晕感。

所以,这种具有创造力的是情绪本身。文学语言是用情绪来感染知觉位置的日常语言而得到的半情绪-半知觉的语言。如果只考虑知觉而不考虑情绪或情绪化知觉,就会出现:好像能创造出各种陌生化的句子搭配,却没法衡量文学美感如何。所以,这里说的“创造力”实际就是文学审美的创造力,而不是任意搭配出新用法的那种创造力。

这里还可以继续说很多,例如,情绪是由爱-恨动因来驱动的,可以被解释为正负面情绪的对抗-拯救:日常的正面情绪>被颠倒为负面恨意情绪>再扭转为拯救式的正面爱意情绪。

这种二元对抗让情绪的衡量有了明确的意义尺度:文学美感要能让人获得一种美好的爱意,要能安抚被恨意所伤害的受伤情绪。这里不涉及具体文学作品是否写到情绪安抚拯救主题,而是说,正面情绪的本质其实就是参照着负面情绪来的,爱的意义要参照着恨的意义才能在哲学上成立。

以及,由爱-恨动因又能继续上升到爱的秩序的道-争夺秩序的理的不同,这又通往两种不同的哲学领域,前者是现象学和儒释道耶等启示哲学,后者是其他西哲的形而上学-政治神学的研究模式。在由情绪上升到道-理之后,文学语言就上升到哲学语言。那就是另一层的创造力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