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ooc有哪些汉语言文学专业适用的好的课程?

万里旅行网 2023-03-31 18:46 编辑:yyns 174阅读

杨佳娴老师讲授的《细读张爱玲》课程 。作为中国大学MOOC上首批上线的台湾清华慕课中的唯一一门文学课程,《细读张爱玲》开课短短十周就吸引6万多用户选课,该课程所受学生的追捧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作者简介:杨佳娴,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台湾大学中文所博士,台湾大学中文所硕士。研究专长:中国现代文学、台湾当代文学、写作教学。出版书籍:诗集《屏息的文明》《你的声音充满时间》《少女维特《金乌》;散文集《海风野火花》《云和》《玛德莲》 编有《台湾成长小说选》《青春无敌早点诗》(与鲸向海合编)、《灵魂的领地:国民散文读本》(与凌性杰合编)

该课程该课程分为9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是一个模块。杨佳娴老师首先通过阐述张爱玲的生平、写作观开始,使听者对张爱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后逐渐将讲述角度移至作品本身,依据文本解析作品中的人物、情感,通过作品来展现张爱玲的叙述文字态度。杨佳娴老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娓娓道来,可以说答主本人通过老师的讲述,自发得便融入到张爱玲笔下的那个世界之中去了。对于想要了解张爱玲的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细读张爱玲》是在慕课上一个不可多得的精品课程。


中国慕课还曾邀请到杨佳娴老师与读者们进行了一场关于张爱玲的文学与人生的直播讨论,现将许多精彩的讨论摘抄如下:

张爱玲:女性/女权意识

@Felix’Fine:张爱玲的故事中的女人,在我看来都是十分可怜的,或是作为男人的附庸,或是以嫁一个“好”男人为目标,无形中给人一种压抑的氛围。几十年过去了,这样的现象还存在着,但现在世界上也出现了另一种声音-女权运动,请问杨老师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另外,在新时期,如何能成为新时期的女性?

@杨佳娴:女权运动晚清就已经有了,在张爱玲的时代当然也有。和张爱玲同一时期、也在上海的关露编辑的《女声》杂志裡对于女性职业、女性独立的提倡,可能比较靠近我们一般认知的女权运动。不过,张爱玲对于女性处境很敏感,但可能不属于标准的女权主义者,她不是要以文学来「提倡」什么,而是想以文学表现她看到的人生。另外,在〈公寓生活记趣〉里,张爱玲曾说同样劝男人也该到厨房看看,就这一点,算是有那么一点性别平等的意味吧?至于我自己,是支持女权运动的,不过当前女权运动也有许多分支和发展,标准也各式各样,女性在社会上仍然必须被以外貌、身材、嫁怎样的丈夫等等来评断,表示我们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呢。

@遇见:想问老师,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如何?

@杨佳娴:我认为张爱玲女性意识很强,但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那种。主要是她对于女性的社会处境有相当敏感的认识。我认为她并不赞成女性总是以婚姻来评判自己的价值,可是在社会上就是如此,因此她在小说里就这样呈现了,并且加上她自身极为一针见血的评论。另外,也建议可以读张爱玲《少年同学都不贱》,里头曾提到,那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当然,未必要把小说里人物的意见等同于作者意见,但是综合张爱玲的所有作品来看,她显然是相当哀怜女性必须以婚姻的好坏来标示自身价格的社会现况。

@遇见。:张爱玲既然女性意识强,女性意识敏锐。一般她的小说中描写是直白描写当时的社会现状吗? 为什么不写一个美好的结局,写一个突破旧时代旧观念的完全新时代女性来指导当时的女性呢?

@杨佳娴:给「愿景」不是张爱玲式的小说会出现的东西。她要是这样写就不是张爱玲啦。就算揭开阴翳,她揭开的方式也和其他人不太一样呢。我倒不觉得她有多直白,还是很多人以为白流苏与范柳原是浪漫爱呢,可见她还是满迂迴的。

说说作品背后的张爱玲


@22岁财务管理专业小婕:倾城之恋中白流苏最终和范柳原结婚,因为战争这个契机,从某种方面看能说因为战争让他们感到对方在自己的生命中不可缺少吗? 不过感觉在结尾的时候,并不是结婚的喜悦。张爱玲的小说里很少有这样的结尾,总是以人物悲剧的收场,为何倾城之恋的结局圆满,从哪些地方又隐约表现了其实悲观的心态呢?

@杨佳娴:哇,这问题简直像是考研一样啊。战争确实是个契机,让范柳原下定决心结婚(身边有温暖),也让白流苏得到她想要的金饭碗。也许对张爱玲来说,婚恋背后的种种计算与命运的播弄,是她更感兴趣的事情,也是她认为更靠近人生味的。想看快乐的结局,其他作品中已经不少了,也不需要在张爱玲这里找寻。

@soul:想问问老师对《十八春》《半生缘》结尾修改的看法?

@杨佳娴:我自己当然是喜欢《半生缘》,觉得更有悠长而惆怅的人生意味。张爱玲最好的作品里都可以看到这种意味,甚至在她努力要靠近通俗小说的比如《多少恨》这样的作品里,也可以看到她写出那种惆怅邈远的情韵。再者,过度乐观或者将文学工具化,我个人是比较排斥的。我想《半生缘》也比较符合张爱玲本人的文学观。

@小婕:张爱玲的散文<中国的日夜>中,写到她真快乐走到中国的太阳底下,结尾又说嘈嘈的烦冤的人声下沉,沉到底,中国,沉到底。感觉是一种对中国当时的现状不满意。怎么理解这种矛盾,为什么要说我们人民是补丁的呢?补又是有什么含义呢?

@杨佳娴:补丁我想不是负面或批评,当时辽阔的中国确实很多人民身上还是补钉衣服没错呀,更何况我们的远古传说一来就是补天,「补」似乎是个重要的动作呢。而〈中国的日夜〉里的诗,我建议可以和这篇文章倒数第二段的最后几行一起看,就是「我真快乐我是走在中国的太阳底下」到「总之,到底是中国」这一小段。连起来看就会发现,诗里的「到底」,一方面是哀怜那些受苦的中国人民,另一方面,则是「到底是中国」,是对于中国的眷恋。

@soul:如何看周芬伶《 艳异-张爱玲与中国文学》?还有“艳异”二字何解?

@杨佳娴:周芬伶教授研究张爱玲多年,她自己也是很好的散文家、小说家,该书自然有她自成一套的看法。不过,「艳异」二字下得好,张爱玲早年文字确实是艳,这一点殆无疑义,而「异」,我想是异于她的时代,也异于之前之后的时代,也异于其他女作家。

从张爱玲谈读书与写作


@小婕:请问老师觉得文坛中有哪一些作家的文笔是受到张爱玲影响的?

@杨佳娴:文笔受张爱玲影响的,可能港台还是明显一些。比如亦舒,琼瑶,顾肇森,白先勇,施叔青等等。另外,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对此有一些论述,网上应该也可以找到。

@Felix’Fine.:关于阅读,我认为阅读分为两种,一种为消遣式的阅读,纯为感官享受;另一种为欣赏式的阅读。要做到后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不停的练习,我在练习第二种阅读的时候面临一种情况,就是质与量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请问杨老师有什么建议么?

@杨佳娴:我同意有这两种阅读,我两种阅读都进行,以第一种调节第二种,当作放松。你说的质与量,是说像经典作品密度高,所以没办法读多吗?那是很正常的。其实我觉得读通经典受用无穷,少即是多。但是有些经典在某些年纪大概读不大懂,我觉得也无妨,带着敬慕心常常翻阅,放在心上,时候到了,自然进得去。比如我读《红楼梦》就挺晚的,但好处是做好准备了,一读就进去了。

@小婕:老师在刚才的回答中说自己读红楼梦很晚,但是做好准备一读就进去了,请问老师做了哪些准备啊?学生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完整读完,太难懂了。

@杨佳娴:做好人生的准备,也做好文学上的准备。没做好准备前,大概就以为那是个三角恋爱故事吧。但是人生体验多了,就能看出《红楼梦》里各种层面的角力与心机,文学体验多了,也就能读出宝玉黛玉的缠绵有多细致,阅读乐趣当然就提高了。

从张爱玲谈读书与写作

@小婕:请问老师觉得文坛中有哪一些作家的文笔是受到张爱玲影响的?

@杨佳娴:文笔受张爱玲影响的,可能港台还是明显一些。比如亦舒,琼瑶,顾肇森,白先勇,施叔青等等。另外,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对此有一些论述,网上应该也可以找到。

@Felix’Fine.:关于阅读,我认为阅读分为两种,一种为消遣式的阅读,纯为感官享受;另一种为欣赏式的阅读。要做到后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不停的练习,我在练习第二种阅读的时候面临一种情况,就是质与量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请问杨老师有什么建议么?

@杨佳娴:我同意有这两种阅读,我两种阅读都进行,以第一种调节第二种,当作放松。你说的质与量,是说像经典作品密度高,所以没办法读多吗?那是很正常的。其实我觉得读通经典受用无穷,少即是多。但是有些经典在某些年纪大概读不大懂,我觉得也无妨,带着敬慕心常常翻阅,放在心上,时候到了,自然进得去。比如我读《红楼梦》就挺晚的,但好处是做好准备了,一读就进去了。

@小婕:老师在刚才的回答中说自己读红楼梦很晚,但是做好准备一读就进去了,请问老师做了哪些准备啊?学生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完整读完,太难懂了。

@杨佳娴:做好人生的准备,也做好文学上的准备。没做好准备前,大概就以为那是个三角恋爱故事吧。但是人生体验多了,就能看出《红楼梦》里各种层面的角力与心机,文学体验多了,也就能读出宝玉黛玉的缠绵有多细致,阅读乐趣当然就提高了。

从张爱玲到《红楼梦》

@匿名:红楼梦魇晦涩难懂,请问此书表达了张怎样的红学观点?

@杨佳娴:张爱玲自认属于红楼梦一脉中国写实的传统。她比较信任曹雪芹的本意应该是要写出人生深沉的无奈,而非浪漫,在她看来,现在的大红袈裟大雪中一僧一道挟持而去,就太超脱、太浪漫了。如果觉得《红楼梦魇》太难,可以先看看她怎么谈《海上花》,以及她回忆胡适时也谈到了一些看法,都是相通的。

@a⃓b⃓c⃓d⃓:张爱玲曾说“三恨红楼梦未完”可见他对红楼梦的喜爱 她的哪些作品深受影响?她的文笔受到了曹雪芹怎样的影响 您怎样看?

@杨佳娴:我自己倒不单单从「哪些作品受影响」来看,我想《红楼梦》对张爱玲来说应该就是她自认继承的古典写实传统中最为杰出的一部,而她又熟读,熟读到生出考证兴趣来,因此大概是渗入她创作的血肉中了。在谈到个人创作观时,张爱玲也屡屡以《红楼梦》前八十回来为自己张目,说明读者喜欢的未必是秽亵的故事,而是感伤温婉,同时,写出致密生活质地比拟定主题、创造戏剧化情节,要来得重要。

@槑槑:看红楼梦可以说诗歌这部分真的太重要了,想老师谈谈在文学分析中怎么把握或者平衡『诗歌如何去体现作者的构想』 而 『又不去过度解读』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杨佳娴:我自己的想法是,曹雪芹在替小说里每个人拟定诗作时,是将这些诗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来制作的,照顾到了角色们不同的个性,有些诗作甚至暗示了他们的关怀、境遇、命运。因此,解读这些诗,也需要放进整个小说脉络里来理解。只要能想到这点,我想是不至于过度解释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