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你现有的学习问题分析下原因吧,然后再说说学科问题。
如其他小伙伴所说,高中的阅读考察实际根本是考察学生的读写能力,这种隔着一层的感觉,原因很简单,读或者写,不到位。
高中阅读,并没有脱离学科范畴,除去文言文涉及古汉语的基本理念,对于语言学的考察很少,大部分范畴还是在文学批评部分。
其中涉及了,文内细读,文化批评和部分的比较批评。
高中没有像大学一样细分,指定操作某个时代或者某个流派的理论,比如用结构主义理论解析2000年之后的玄幻小说这类。
它里面的概念,方法都是非常扁平化且综合的,只考察基础综合的批评。
学生能按要求,分文体,阅读——分析——表达即可。
在具体高中阅读题的操作中,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流程。
你的流程正确么?是否接洽了命题人的所有要求?
正常的流程操作如下:
看标题——找文类,从而获得读文思路。
看作者,注释,文尾出处——找时代背景,和个人阶段心态,从而获得和主旨相关的创作背景
看内容——通过文类思路,圈点勾画重点,理清文章的内容,结构,技法,主旨
看题目——审题审出:批评范围,题型(本质是文体基本概念),限制要素(数量等),批评方式和表达方式(概括,赏析,分析,启示,阐述等,都是规定的表达限制,每个名词背后都有表达逻辑)
此处为“读”。
写题目——题目需要接洽正确范围,正确知识,正确方法,正确表达,才能算是结束批评。
检查——利用题干给定范围或者其他要素项目,反向检查答案。
此处为“写”。
2.知识和方法
完成高中阶段给定的鉴赏,得有知识储备,个人感触没有用,得借助外部批评工具进行解析。
很多人对于文学批评有误解,它是一个理性分析的过程,而不是感性体验,想哪写哪。
以及,具体考场情境和日常阅读有区别,它需要客观剖析和考量能力。
高中阶段,大部分是和细读相关的文体知识,少部分是文论或者中外比较。
比如古诗部分,在批评之前,需要了解的基本理论如下:
不同时代阶段的人文大面貌和作家的时代风格。
作家个人身份,流派和经历。
专有概念:意境,意象,炼字,炼句,手法,基本形象等。(所谓题型部分,其实就是知识+方法)
中哲基础:儒释道三家基本主张和内蕴,中哲对于文人的塑造下的常见文人人格和选择。
古诗批评操作的基本术语:鉴赏,分析,赏析,品味,点评等等。(此处涉及你如何切入和表达)
现代文的情况就更复杂,因为它的文体知识非常繁多,操作空间和涉及的背景就更复杂。但是,也并不超出日常的教学范围。
理论不到位,其实就是空着手上战场,光靠感觉,是没法完成批评的。光背几个题型那更不行,基本是无根之木。
因为你已经高二了,已经可以算是成年人了,没有委婉教学的必要,咱们就直白讲了,根据你自己对这块的阐述,我觉得你可能在流程,文类基础概念,特别是大方向上,如何认知阅读题本身上,并没有特别精准接洽校内目标,对标到出题者的考量上。
你其实很善于思考,所以在面对高考语文这块,除去知识,方法外,咱们可以考虑更多思考下语文学科考察的总体目标,出题人角度等,换位到更高的地方,这有助于将来安排复习,很顺利地完成考试。
最后,就学科部分,我个人不太同意分学科,现代学科的划分,本身争议就很大,甚至我觉得中文系本科的分法都太细致了。
在具体自己的做研究中,文史哲一体是最好的。很多时候,顺着文论去做批评,都还是隔着一层。很多本科生的定范畴思维和史料考证方法的缺失是论文品质差的根本原因。
以及,现有学科里,“写”不到位,导致很多中文系的孩子实质上没有“写”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也几乎没有。新闻写作,秘书学,公文写作,创意写作,批评写作,应该在中文广泛开设。
关于中文系上课教法,特别是表达环节的多样化,这个很重要。产婆术式教学,论辩,对驳,演讲,表演等,这些在课堂上的贯彻不到位。很多学生口头表达还是依靠课外活动。
中文系的保命技巧,其实就是“笔”“头脑”“嘴巴”。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