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文学性表达有哪些特点(什么是文学性?)

万里旅行网 2023-04-03 10:44 编辑:yyns 164阅读

一、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有语言的媒介性质,为文学艺术的生成提供了物质符号基础。

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精神性和蕴藉性

第一,文学的间接性,又可称为非直观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

第二,文学的精神性是指文学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

第三,文学的蕴藉性是文学以一定的话语形态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

二、英语「文学性极强」是怎么表现出来的?跟汉语相比呢?其他语言的文学性如何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英语的文学性兴盛于文艺复兴时期

汉语的文学性起于其源流

这倒不是什么汉语优越感的问题

而是“文化价值”提炼历史的问题

在古代,语言是不是精练的文化符号,不一定,但文字肯定是

而汉语、中文“文学化创作”的肇始自甲骨文时代就开始了

今日雨

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

其自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

其自南来雨?

三千余年前的文字,即已如此通达漂亮


这得益于汉字自从最早稳定下来之后就开始的特殊的造字法则的空前成熟,六书是一种用非常抽象的理念去构造具象的事物关系的特殊构字法,和欧洲的远古纯粹的象形、指事文字,和后来的表音字母文字的逻辑,都不一样,它保留了象形指事的直观性,但在构字上多了很多维度,这使得汉字拥有其他文字不具备的表意叙事维度

举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形声字”的声旁在表意上的类同性

这其实就是汉文字发展的缩影

比如说西,本意即是栖,其声旁自然有原始的表意延伸

比如说酒,既是形声字,也是会意字,酉既是酒的声旁,又是会意构件,更是“酿、醋、酣、酸”等字的形旁,表示酿造与酿造物相关

而一些更复杂的文字也是一样,因为其声旁的原初表意属性而使得形声字在不同的指示环境中却有着类似的“通感”

很有意思的例子就是俊俏和峻峭

夋旁是声旁,但以它为声旁的字大都有“突出、形式尖锐”的表意倾向,再比如说前面说到的“酸”

类似的声旁还有昜、巠等字。

这种表意方式其实天然内含着审美的维度,我们可以用汉字的格律化表音和表意属性以及构字中的天然感情色彩来构建审美节奏,而这一层审美维度,是任何表音文字都不具备的

比如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比如说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样的文字让我们看到这个字,就有了一个基本的审美方向,而英文必须由表音和表意独立审美结合起来,才能构建这种美感。

前面有回答介绍了东亚文字中的表意叠字词——其实通俗地讲,就是把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全以拟声词的方式来重叠以描摹形态

其实汉文字因为形声字的特殊构字法,还有一种特殊的“叠词”

就是类同的形旁下的表意类同,那么它们连接起来就有了很强的审美价值

比如江河湖海,比如琴瑟琵琶,比如魑魅魍魉,比如珍珠玛瑙,

甚至可以玩梗玩无情对

比如说烟锁池塘柳可以对炮镇海城楼,也可以对深圳铁板烧。。。。。

而说到无情对,这又是一个有意思的文化,它应用了汉字“表音、表意解构都完整且独立”的特点,从表意上来说,汉字是孤立语,甚至是单字独立表意的孤立语(除了一些固定的上面说过的叠词,比如踟蹰、逡巡、踉跄等等),从表音上来说,汉字每个语素都拥有且仅拥有一个音节,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单字作为一个孤立的元素,把整个表意的句子拆开来,然后根据表意属性去单独应对,这样写出的对联就叫无情对——即与原文情节无关,仅以字对的重排方式,最后又能恰好表达另一种意思

上文的深圳铁板烧是个无情对

典故出自晚清名臣张之洞在陶然亭赴宴

席间不少有意思的无情对,有人以“树已半寻休纵斧”为题求无情对,结果有人对成“萧何三策可安刘”,每个字都对应,但句意毫无联系

张之洞笑道“果然一点不相干”,说完之后猛然发现,这句话也可以作为题目的无情对。。

然后发现张之洞和陶然亭也是无情对

这种无情对现在还有很多

比如说索尼大法

可以对修仙小说

还有一个无情对大家对一下

月落和尚金山去

三、文学的语言具有独特表现力是什么意思啊?

就是字眼儿跳脱,一看就跟吃了芥末一样,流鼻涕出眼泪,回头一想,啊呀妈呀,带味儿啊

四、什么是文学性?

“文学科学的宗旨,应当是研究文学作品特有的、区别于其它任何作品的特征。”

——艾亨鲍姆《关于形式主义的方法理》

俄国形式主义对于文学性的论述影响最大的是雅各布森

文学性的基本内涵是:

①所谓文学性是指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独特性质。

②文学性就是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它存在于文学语言的联系和构造之中。

③雅各布森认为,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明确文学性对文学研究避免误入哲学史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有重要作用。

④雅各布森认为,文学性不存在于某一部文学作品中,而是一种同类文学作品普遍运用的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

文艺学的任务就是要集中研究文学的构造原则与手段元素等,从具体的文学作品中把它们抽象出来,随着阐释者不同的阐释而赋予不同的意义,而艺术形式则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故雅各布森主张,现代文艺学必须让形式从内容中解放出来,让语词从意义中解放出来。

参考文献: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五、请问,一部小说的文学性,说的到底是什么概念?到底什么是文学性?

某年评价网络文学算不算文学的时候,深刻记得类似这样的一个回答:
哲学和文学都是探索人类思想极限的产物,然而前者有极高的门槛,适合布尔乔亚之流闲而时习之。而后者,拥有绝不比哲学低的上限,但却有着非常低的下限,这就是文学这个概念之所以模糊的原因。
在这里我强行将文学性和文学等同起来,狭义的认为,不具备文学性特征的文字不能算作文学。


什么是文学性?
摘录一段不靠谱的解释:
“文学性存在于话语从表达、叙述、描写、意象、象征、结构、功能以及审美处理等方面的普遍升华之中,存在于形象思维之中。形象思维和文学幻想、多义性和暧昧性是文学性最基本的特征。文学性的定义与语言环境以及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文学性”的定义中,接受者的角色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
既然它强行说我是主动的,那我就不如从命。这段定义中,私以为重点在于第二句。
文学性的特征,在于幻想,多义和暧昧。莫言得奖后各种语录被翻出来,其中一句话如此说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来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这句话提到了这三个特点,所谓难以定性的朦胧地带,就是具有文学性特质充分条件的地方。


文学性的意义
文学是为突破人类表达极限而存在的,文字本身就是佐证。但为作家者,并不是人人能到如此高度,那么退一步讲的话,文学性的意义还存在于什么地方呢?
幻想,文学性的幻想不同于文字的幻想,后者代表文字载体本身,它相对于照片电影,能激发人的思维空间去想象。而文学性的幻想超越了故事本身,是对于作品背后折射到自己身上的种种展开的畅想,具有引导和教化意义。比如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描绘的都市幻境,超过文字本身,让人对城市机器产生了美好的遐想。什么是坏的幻想?通常是一种自我放纵的形式,对强权,地位及财富的崇拜等虚幻的价值具体化,因此产生出粗俗的艺术。色情文学也是艺术私用的一个极端例子。
多样性,立场问题。不设定立场的故事,通常充满道德矛盾,从任何角色的身上都可以俯瞰作品,而且往往得到的结论都不甚相同。例如芥川《竹林中》对人性的解剖,使故事内外的人都分不清哪个才是真相。
暧昧,这是一个主观词,在文学性中更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词。善恶斗争存在于人的内心世界,利弊则是现实世界的规则,这两者碰撞溅起的火星,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人文情怀,着力点都是人身上。比如漱石先生的《心》,叫人难以用道德去判断对错,却为K的死感到震撼。


文学性为什么值得追求

文学的低门槛,导致有表达欲望者,皆可拿起笔,但我们不能说这些作品或者故事是具有文学性的,(按前面的定义)也就是说这算不上文学。

举一个我好不容易看了几章的网络小说《无限恐怖》为例,这本小说开创了无限流这样一种副本刷怪的YY模式,脑补空间非常之大,有世界观的幻想(注意,不是文学性的幻想),少许多样性,却缺少暧昧。文字的幻想存在于故事构建出的位面世界,以及相适应的规则里,但它缺少朦胧不清难以让读者自己去判断的地方,缺少对应的人文关怀,要再对文学性补充一点的话,它还缺少必要的小说技巧。不恰当的举了一个反面例子,它是个好故事,但不能称之为文学。

再举一个高大上的例子,加缪之于萨特。

两人都拿过诺贝尔文学奖,不对,后者很洒脱的拒领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都是伟大的文学家,但我还是要说,they are different。其一萨特偏重于戏剧,加缪偏重于小说,其二萨特更像是用小说载体讲哲学道理的哲学家,加缪是用哲学内涵写故事的小说家,从追求上看加缪更具有文学性特质。

这两个例子说明了,在高上限,低下限的情况下,文学性应该置于怎样的一个位置。本文想说的是,对于一个不以商业性为目的的作家来说,文学性值得追求。

如果以情节性和引人程度来评价作品的话,文学性就应该置于末端,但如果以“突破人类表达极限”这样高大上的目的去创作,以淬炼人生和与文字搏斗为目的去阅读,那文学性就该置于顶端。其实说实话,很多文学作品不是写给大众的,是写给受众的。所以当写这样的作品时,作者还是自己心里需要意识到,这不是在写一个好玩的故事(或者不以好玩为重点)。总之,它不是致力于改变世界上大多数人,它是对文学本身成就的肯定,也是肯定对文学本身的发展贡献。所以,文学性的追求,等同于对文学极限的追求,作为严肃作家来说,这便是一生都要追求的使命。

六、所用语言会怎么影响之文学作品的思想走向或特色?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语言与思维相互依存(谁决定谁还无定论),构思文学作品的情节、思想内涵需要语言做工具;呈现文本及思想也需要语言这个载体;所谓特色主要是结构、技巧(包括修辞)与语言风格,这些都离不开语言这符号,语言风格与修辞更直接是语言现象。

七、莫言的文学有哪些特点?

1,文学性差,语言怪癖,不朴素,不通俗。怪话连篇,土话满文。

2,故事怪诞,情节离奇。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一点影子都不带。塑造的人物全是凭空捏造,胡编乱造,一点谱都不靠。怎么有利于阐述他的反动立场,就怎么编造,根本不考虑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

3,立场反动。为西方资产阶级,为国内反动派代言,唱赞歌。却极尽抹黑共产党,新中国,之能事。丑化中国人民,污蔑社会主义制度,把5__6十年代的新社会,污蔑的一团漆黑,一无是处,比国民党,日伪统治时期还黑暗。极力舔弄美西方,迎合洋人价值取向。北海道人,丰乳肥臀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4,低级庸俗,下流无耻。他的情节构思,环境描写,语言表达脱离不了这些令人不齿的糟粕垃圾。而他自己本人还对此津津乐道。

八、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中哪一种语言最有文学美感?

会的语言不多,能达到阅读水平的只有三种。个人感觉任何语言,都有其独特的内在逻辑。从中能够一窥背后的文化,和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而语言的文学性,私以为在于文字之外所表达的意思,也就是言外之意,甚至是作者没有写出的,而是留给读者自己想象的空间。你可以自己回想一下,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不是都是有留白的特点呢。甚至是作者不直接进行评价,而是只进行描述,但是你却能明确的嗅到作者内心的指向。还有一点要说,每种语言都有其他语言中很难甚至无法找到的同义表达。你会的语言越多,这种感觉就会越明显。有时,在当时当下甚至脑子里会冒出只有那种语言的表达。这种表述的准确性可能是其他语言无法代替的。

哈哈,说到这,忍不住偏个题。中文之美不正是把这种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吗?尤其是我们大量的四字成语,俗语,谚语,无不体现了这种言外之意。但是这种特点造成了汉语在某些情景下的表意不甚明确。大量的言外之意,无形中造成了一种理解上的壁垒。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