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是否应该加入语言学,特别是汉语语言学?

万里旅行网 2023-04-03 15:19 编辑:yyns 254阅读

加入自然是最好的。考虑教材,《语言文字应用》早已是高中语文的选修教材了。

语言文字应用

关于这本教材的教学实践和研究知网上一搜一大把,教材优缺点已经总结得十分详尽了。我们以「闫文波《高中语文选修模块〈语言文字应用〉教学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 2017 年」为例。

文章首先分析教材的优缺点,在分析教材不足时提到:

  • 编者缺少一线教师,无法编出最符合教学实际和最贴近学生兴趣的教材。教材编写者都是研究汉语言文字的学者和研究生,大多数没有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经验。虽然后期设立了面向学校和师生的论坛来征求意见,但是教材完成后并未作出过调整。
  • 问题和活动设置难度过高或脱离实际。如让学生根据「a、o、e、i、u、ü」开头的零声母来创作一篇短文。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实际是掌握注音方法,但是题目设定却和教学目标相距甚远。这样的创作题目也远超过学生现有的能力。

在进行教学实践中文章指出:

  • 没有一个学校在高三年级开设《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这样的安排考虑到高三年级面临升学压力,高二年级在下学期已经基本完成五本必修课的学习,所以选择高中二年级开设本课程。
  • 部分学校订购了人教版《语言文字应用》教科书,但在实际教学中有学校采用了校本教材或因时间紧张而放弃了本课程的教学。有部分学校因为 2017 年高考的改变而选择「人文性」较强的教材,放弃了本课程的教学。所以,在实施过程中选修课时不够成为制约该门选修课实施的重大阻碍。
  •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最后一项「对教材的看法」的整理,笔者分析教师对教材满意的原因:其一,高中学生有了一本补充「语言规则」方面的教科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其二,这本书的部分内容与高考大纲契合。不满意的原因是《语言文字应用》与必修教材脱节、课堂活动不切合实际等。学生对教材满意的原因集中在:课本内容新颖;不满意的原因集中在:部分知识不理解或者该课程的学习加重学习负担等。
  • 从问卷结果来看,只有一半的教师可以做到选修课不与必修课脱节;几乎不进行课堂活动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该课程的学习成为一种负担;教学方式并没有改变,仍然是传统的必修课上课模式。
  • 从结果可以看出来,使用课堂表现、作业、测验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被学生和教师接受,但是实际实施过程中平时表现与作业所占比例较少,考试所占比例较大。

最后文章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认为从教师调查上看,

  • 整体授课时间不足。课程标准规定语文必修课的教学时间是一年零四分之一学年。选修课集中的教学时间及高考的备战考试复习时间是剩余的一年零四分之三学年。人教版一共 5 本必修教材,大多学校和教师将必修课教学安排在选修课之前,挤压部分选修课的时间或者干脆只选不修。
  • 教学目标单极化。学校本计划实施的《语言文字应用》课程因为高考大纲倾向「人文性」文本而压缩了本课程的教学时间或干脆放弃了《语言文字应用》课程的学习。
  • 教学方式单一。《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因为是选修课或本课程的「知识」特点来改变教学方式。第一、选修课不同于必修课,选修课更多注重知识纵深与拓宽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方法不能照搬必修课的满堂灌。第二、传统的讲授法,一味地教师讲、学生记并不适用《语言文字应用》的每一章。
  • 选修必修关系处理不当。选修课不能脱离必修课而单独存在,那样将失去选修课的意义,它应当是必修课的补充、延伸、或者完善……有的教师便将这门选修课上成了复习课,再次让语文课陷入内容枯燥、方法死板的困境中去。也有教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虽说《语言文字应用》模块鼓励学生去调查、去探索、去实验,让课堂变成「实验室」和「比武场」,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丢弃必修阶段的语言知识梳理和积累,敷衍课堂教学,《语言文字应用》模块只是玩游戏、看录像,丢了整片语文知识的森林。
  • 评价方式单一。《语言文字应用》选修模块的评价方式大致相同,如「小试身手」(课后习题),单元测验等考试。具体如何和何时使用这些评价方式由任课教师决定,有很大的主观性。所以高中阶段选修课没有最合适的、科学性强的对学生学业情况的评价方法。上课过程的表现、课堂活动的表现、课下作业的批改评价是个繁琐而漫长的过程,要真正做到全面、系统、公正确也不容易。学校规定的课业进度很紧张,教师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建立评价体系。评价时间往往又临近期末等因素, 教师会选择省时的评价方式。这样的评价不够科学和全面,往往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从学生调查上看,

  • 《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的学习目标单一。人教版《语言文字应用》教材考虑到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升学考试的实际需要。部分学校是在学习完必修课程以后,直奔高考复习,对《语言文字应用》选修模块弃之不顾。部分只会选取一两个模块来学习,这让学生对选修课模块的地位产生质疑,学习目标也变得单一,只为高考。
  • 学习方法不科学。在《语言文字应用》模块的学习中不仅要有「善积累、善梳理」的学习方法,还要用「动手动脑」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语言文字知识零散,但贯穿着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始终,应该及时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在该模块的学习中,要改变「老师照书讲,学生拿本记」的形式。教材中的各个版块都选取了贴近生活的素材,这要求学生从被动走到主动,从旁观到参与,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动脑完成「任务」,不断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所以如若想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加入语言学,启用选修教材是不太好的。只好考虑从必修教材和考试试卷中加以改进。

  • 在「语文读本」及必修教材中适量添加与语言学、古文字学、训诂学相关的文章或文章节选。
  • 考试试卷中添加语言学内容。从文章背景方面,如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文字考释相关文章,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文字学家、语言学家的人物传记,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运用或作文选择语言应用不当的社会现象,文言文阅读选择古代字书韵书的序(误)等等。从题型方面,如文学常识题或客观选择题增加语言学内容,等等。

前天教育部举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发布会刚开完,语文学科上的改动重点放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上,不知道语言学内容能否搭上一班顺风车呢。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