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依据(汉语言文学专业都学什么课程?)

万里旅行网 2023-04-04 04:52 编辑:yyns 222阅读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都学什么课程?

谢邀,

专业课必修课好像主要有: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 、汉语言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马克思主义文论、比较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外国文学史、民间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

还有其他公共选修课,像近代史,音乐欣赏,美术欣赏,形势与政策等等公共选修课有点多,就不一一举列了

二、能看一下你们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表吗?

这个我会呀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的课就这么多。除了自己学校的一些特色课程,比如我们学校vb,数学这种,如果学校是偏师范生培养的可能还有书法这类课,例如我们学校的国际汉语教育!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重点在哪儿?

中文系。

重点……其实没什么重点。有哪些主要课程你可以直接搜知乎已经有的问题,都是八九不离十的。

主要学的其实一个是应试,一个是文学素养。

前者靠笔记,复习,背诵这些初高中就会的技能。

后者靠自己看书,思考,尤其是文学理论这门课程是很重要的。

对教材一定要保持客观的态度,不能盲目相信,老师的话也是。

四、师范类的汉语言文学到底学什么,课程设置怎样?

要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和心理学,教育学还有一些教师技能课程。

其中,汉语言文学的主要课程有: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概括等专业必修课和一些诸如明清小说研究的专业选修课。

另外,还有思修,毛概,马原纲要,体育,英语这些公共必修课。

相比于非师范类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汉语言文学肯定会偏向如何培养一名教师,但我觉得本科阶段差别不是很大,如果有想要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可以考研。

五、中文系的所有课程,具体学了些什么?

一般比较完善的中文系,大概分如下这些课程。

语言学类: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研究语言本身,语法,发展和使用。

文学类: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就是外国文学)。

秘书专业,图书编辑专业。这两类以培养专业秘书,公务员,图书编辑为主。

古典文献学。包括训诂,文字等科目,研究中国古代文献。

戏剧影视文学。戏剧,电影,播音。艺术生门类,有些大学是没有的。

语言信息处理。使用计算机技术对语言进行语法研究。新兴专业。

六、不同的学校汉语言文学的课程不一样吗?

汉语言文学的主干课程就是语言课程+文学课程,当然还有周边课程+特色课程。

1.语言课程(含文字学)包括: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汉字学、训诂学等等

2.文学课程包括: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民间文学、比较文学等等

3.周边课程和不同的专业侧重点有关包括:比如侧重通识教育的文化类课程(如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思想史等),侧重师范技能的教学论课程(如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三笔字训练等),侧重文秘技能的课程(如公文写作等),侧重文献学的课程(如古典文献学,校勘学,版本学等),侧重文学理论的课(如美学,文学概论、文艺心理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等),侧重中外文化交流的课程(如英语基础等),侧重于文学创作的课程(如剧本写作,律诗创作等)

4.特色课程:基本属于专业选修,和学院老师的个人研究方向、学院申报的各项课题,学校所在的地方特色、社会热点话题等有关。这些课程并不固定,可能每年都有变化。比如东北籍教师开的萧红研究,西北某大学开的十三经研究,华东某大学的儒家经典研究,江浙某大学的昆曲研究,岛内某大学的白先勇研究等等。

七、求助各位大佬,汉语言文学都学哪些课程?

一般开设的课程包括: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

文学理论

外国文学

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语言学概论

不同学校开设的特色课程:

应用写作

儿童文学

网络文学

不同的定向又配有不同课程:

1、师范方向

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语文教学

2、秘书方向

(不太清楚)

八、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学哪些必修课程?

必修课有: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理论教程、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近代文学、中国近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外国文学作品选、写作学、美学。

常见的选修课有:逻辑学、修辞学、训诂学、古典文献学、文字学、汉语音韵学、文学鉴赏、中国古代文论、港台文学、民间文学、影视文学、比较文学、女性文学、西方文论、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外国文学史(亚非卷)。

九、汉语言文学本科期间主修什么课呀?有必读书嘛?

我可以根据我们学校的课程设置回答一下主修课程,因为每个学校的特色和课程体系不尽相同,所以仅做参考嗷!

古代汉语(包括一,二,三,四)

现代汉语(一,二)

现当代文学

古代文学史(包括一,二,三,四)

经典研读

写作(一,二)

外国文学史(包括一,二)

文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

汉语史

古典文献学

训诂学

美学

古代文论

西方文论

词汇学

等等还有很多专选课,但是文学史,文学理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应该是都会学习的?大致方向应该有文学,文献学,语言学,学科语文。

必读书目,实在太多了,还是按照自己授课老师的要求,捡重点的看吧!

加油!

十、南京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课程设置是怎样的?

哈哈,看到南野学长的学号,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文学院学生学号开头为01,而教室院为22。那么19级汉师班学弟学妹的学号会是以什么为开头呢?

--------------------割

以下为原答案:

南师大中文专业有两个方向,一是汉语言文学,另一是汉语言文学(师范)。

这两个方向的大部分专业课内容是一致的,授课老师也都差不多,学姐我是师范方向的,所以下面我主要介绍一下汉语言文学(师范)---简称“汉师”的课程设置。

汉师班的专业课主要有两大类,师范类课程、中文课程。

师范类课程的专业课比较少,有教师入门课、教师语言文字应用课、儿童心理发展、教师领导力、为期一周见习、为期两个月的实习等。

文学类课程主要有三类:

一、语言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纲要

二、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

三、文艺理论:文学评论写作、文学概论、西方美学史等


以上这些课程都是核心、必修课程,它们和汉语言文学(简称“汉文”班)基本一致。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选修课、博雅课,这两类需要学生自己在菁林园里抢课,不同学院与专业要求不一致。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汉文班一直属文学院管,而汉师班前几年被归入了新成立的教师院。所以汉师班就是所谓的“双向培养”,平时归教室院管理,而文学类课程全部由文学院老师完成。但是这种培养模式即将被抛弃,从2019届新生起,学校规定汉师班前两年统一重回文学院的麾下,全部学习文学类课程,从大三开始,进入教室院,学习师范类课程,进行中学见习实习。


等会儿我将这四年的课程表发上来







十一、汉语言文学的专业课有哪些?

谢邀。。。

一般汉语言文学专业嘛,就是汉语言和文学两大阵营了。汉语言的专业必修大概就是古代汉语1和2、现代汉语1和2、语言学概论还有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了,一般文字是分成专业选修来上,文字学,方言学,训诂学,古代的小学,说文解字的六书类。文学类从先秦文学到隋唐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1,唐至明清至近代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2,这两科一般都是以诗歌,文言散文为主,宋以词,元戏曲,明清小说,都是文言的。还有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外国古代文学史,文学概论1和2之类的。其余什么比较文学,欧美文学作品选读,唐传奇之类的是专业选修,中文系课程科目多,题主可以根据学校学分要求结合自身兴趣爱好来选择啦。具体可以看每个学校的入学学生手册,中文专业也根据学校类型而异,师范类的会有教育心理学之类的,综合型大学学科课程广,但不设有教育心理学之类的,不过可以去蹭课(*˘︶˘*).。.:*♡。

大致情况,不免欠缺。

谢邀啦(~ ̄▽ ̄)→))* ̄▽ ̄*)o。

为你加油!!!!!!

 ☆ * .  ☆

  . ∧_∧ ∩ * ☆

* ☆ ( ・∀・)/ .

 . ⊂   ノ* ☆

☆ * (つ ノ .☆


   (ノ

汉语言文学专业怎样学习学好专业课,每一课程都有好多文字都要死记硬背吗?

结论: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专业素养是最重要的,死记硬背是不值得提倡的,而且说死记硬背这样的话,这是非常不入门、不入流的。

截止到目前,我本人接受了七年的文学教育,回顾我的专业学习生涯,罕有老师会从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角度点醒台下懵懂的学生的。大多数学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随着时间过去,练习不同的武功秘籍的人,到毕业之时会显示出巨大的分野,有的人本来是快料,但悟错了门道,最终成为文学这座围城中想要出去的那批人,出去的时候还要在文学这座围城的城墙啐上一口,然后被现实按在地上狠狠地摩擦。

入门须正,立志须高。

借用宋人严沧浪《沧浪诗话·诗辨》一语开篇是合适的,“夫学诗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古人学诗,犹今人学文学。题主的困惑,其根本不在于文学专业知识之浩繁,而在于题主本人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当,从而削弱了你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要把路子摆正,才能循门径而入得以窥见真知。

题主的这种观念带有一种非常知识化的倾向,不管学习什么,都把它视作一种知识,可以通过死记硬背去掌握。要知道,知识是一种极其死板的东西,就像乘法口诀表一样,通过反复地记忆和练习,最终成为你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在专业学习中,能通过反复死记硬背所掌握的知识,只占到这个专业知识体系中极小的一部分,且为最基础的一部分。中文专业,你需要熟记一定量的诗词歌赋以及重要的典籍篇目,熟记一些专业词汇的内涵,系统地掌握语言学方面的理论体系(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语言学纲要,这三们科目是最具有知识化倾向的,你可以死记硬背,而且背多分)。能做到上述三个方面,我相信你能在期末考试中拿到理想的分数,甚至能拿到一等或者二等奖学金,但是你要清醒,这只代表你能达到这个专业的及格水准。举个例子,说说别的专业,假如一个学化学专业的人,他每天死记硬背书本理论,头脑中记得一大堆理论,而从未做过实验,他以后能在这个领域有何建树?从其量只是书呆子中的一个罢了。话说回来,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妄图死记硬背从而达到比较好的水平,和这个化学专业书呆子一般可笑。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大多停留在中学时代。

如何理解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素养呢?真正的专业素养,初步区分为知识与能力。知识的层面,你可以死记硬背,不过这只是个专业素养的基本面。能力的层面,才是文学专业的核心层面,进一步划分为思维能力、感受力与鉴赏力、写作能力与演说能力。你要知道,和死记硬背记忆知识相比,能力的提升要比知识的积累困难的多,这些只有在课余时间疯狂地阅读经典、写作、参加比赛的过程中逐渐磨练出来。文学院的考试并不能磨练出你的水平,那是只要肯死记硬背就能取得良好成绩的测试,并不能提现出你的水平。你只有在图书馆中反复去打磨自己,这个打磨的过程要全身心沉浸其中,怡然自乐。毕竟汉语言文学不同于英语。我记得,我在复习雅思的过程中,看到一个说法,雅思成绩每提升1分,大概需要100h的科学、有效、系统的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素养的提升,没有办法像雅思那样量化,唯有通过阅读这个输入的过程,以及写作和演说这个输出的过程,才能获得提升。



此外,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如果抱有一种知识化的学习观念,会导致你把文学视为一种工具,追求其有用性,这就带有极强的功利主义。众所周知,文学是一门无用的学科,和自然科学相比,它的成果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谦逊。但是,无用只用,方为大用。能真正拥有丰富的专业素养的人,他们在社会这个大的格局中会逐渐占据越来越有利的位置,不过对于这部分人来说,由于占据有利位置从而占有的优质资源,只是专业素养给他们带来的边际收益。如果在他们的眼中只盯着效益,他们的知识结构不会如此丰富且系统,似乎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通过正本清源,我希望能让你走出对汉语言文学学科认知上的误区,开始像一个真正的文学专业的学生一样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先破后立,在拆掉你思维中的墙以后,具体说说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

至法无法

清代画家石涛有云:“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发,乃为至法。” 所谓“至法”,即是道。所谓“无法”,亦即忘法。在“道” 的基础上,却又不拘泥于“道”,从而达到浑然天成,天然雕饰的效果,臻于化境。但初入门径,需要一些方法引导,从而为以及打牢基础。如今的学科专业设置上分的很细,不同的专业甚至不同的方向,学习内容不尽相同。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区分了师范、非师范、秘书学等若干方向,有的专注于文学,有的侧重于实践。题主没有说明这个情况,暂且存而不论。接下来,专门说说学习方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方法,有死法,有活法。死法,就是学习这个专业领域内具体课程的一些规矩,一旦脱离课程或者课本,其有效性便大打折扣,换言之,这类方法,具有针对性,同时也是解答题主的疑惑。而活法,与死法相对,却是专业学习过程中必备的重要核心方法。

死法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可以分为文学史、文论、语言学。文学概论属于第二类,现代汉语属于第三类。

文学概论这门课,既需要记忆,也需要理解。大多数院校采用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新编》,学习这门课程,要记忆其中的精选原典,比如《文心雕龙·原道》,这些重要的典籍篇目一定要去花时间记忆,记得滚瓜烂熟。这么做有什么用呢?没什么用。不要问这个问题,问就是门外汉。其原因我在上文中已经说过。关于文学本质的深入思考,就是建立在对原典的理解的基础之上。换言之,要思考“文学是什么?”以及“文学理论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不是张口就来,而应该基于对不同的材料的辨析之后提出观点,在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注意理解前人的思维方式,并关注童庆炳的问题域,他是如何面对文学本质问题的,如何辨析观念的,如何展开思考的,他的观点有何启示又有何局限。弄清了这些来龙去脉,你才算是摸清了这一章节的脉络。这很重要,理情章节的脉络,你才能感受到理论思维的乐趣。这个过程稍微有些痛苦,但是一旦能够把握这个问题,思维上的收获带给你的那种乐趣不亚于你读懂一部作品。

关于原典,首先理清它的背景,比如作者的生平和观念、时代背景;其次回归文本,抓住原典的核心问题和概念,弄清作者是如何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这就是文章的脉络。最后,结合最后相关问题概说的部分,思考原典对于该问题的贡献与局限。

关于学习这门课的“死法”,基本已经说清楚了。结合自己的考试经验,这门课一般以名词解释、简答、辨析、论述题等方式进行考查,所以,研读教材足以通关期末考试并取得高分。接下来说说“活法”。

活法

作为文学专业的学生,仅仅满足于教材,视野未免过于狭隘;仅仅满足于“贝多芬”,实在是过于肤浅。关于文学概论这门课,其“活法”就在于主题阅读。文学概论这门课的教材大多聚焦于问题,而忽视了文学理论的脉络,让大多数同学觉得摸不着头脑。这就是知识体系不健全惹的祸。为此,搭建自己的文学理论知识体系,就需要阅读文学理论史,把握该领域核心问题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如何发生并衍变。在此,推荐几本文学理论史著作,帮助有需要的同学初步建立起自己的理论框架。

中国文论方面:

该书在古代文化的思想背景和精神源流中把握并阐释了文学批评的演进脉络和理论精粹;从批评文体的角度重新清理中国文学批评史;三,每一章除了基础知识的讲述,还设计了问题研讨导学训练和拓展指南板块,便于提高理论思辨和学术研究能力。

它和郭绍虞、张少康、王运熙等大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方面的著作相比,小而精,适合大家短时间内构建知识体系。

西方文论方面:

本书是从古代到现在的文学批评史指南。提供了文学批评的主要运动、人物和文本的概览,能使读者在语境之中去了解的文化、历史和哲学背景。 本书的结构大体上按年代顺序编排。

要了解西方文论史,还是要从西方文论家那里学习。国内一些西方文论史教材,马新国、朱立元的一些教材,虽传播甚广,但其中的错讹颇多,会影响到大家对文论观念的理解。

我相信,在弄清文学理论发展脉络以后,你对某一问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有了一个坐标。接下来,围绕某一个文学理论问题,广泛地阅读文论选甚至原典,你会轻松很多。但是,还是要有深度地阅读,在不同的观念之间对话,会擦出新的思维火花。当然,这对于今后想要考研,想要在学术上继续深造的同学是很有必要的。

文论教材中会提到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说”,仅仅满足于知道四个要素、三个过程以及五种文学观念,还是不够的。在文学理论史背景下,将自己所了解到的各种文学观念尝试用五种文学观念进行分类,从中发现其局限。最好读一读《镜与灯》,在原著中重新理解四要素说的背景、内容,并对其评价。你会对四要素说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小结

以上从专业素养和学法的角度,浅谈如何更好地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课。诚然,识记很重要,但是只是机械地记忆背诵,就彻底误入了学习方法的歧途。如何以文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显然是区分专业与否的重要尺度。个人观察到,我身边很多同学,包括研究生阶段的同学,他们的思维方式依然是“文学爱好者”的方式而非“文学专业”的方式。通病在于,他们将文学过分“知识化”,头脑中充斥着满满的“知识”,而缺乏把握知识的正确的思维方式。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比较艰辛,容易被大家忽视,但是拥有史的视野,能将有序地、深度地加工我们学到的知识,这才是第一步。其后,专题性地阅读思考,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对经典展开研读与背诵,具有事半功倍地效果。最终,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能在观点争鸣中形成自己的文学观念,这是文学理论这门课最终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


余论

汉语言文学专业地课程体系中,包含了语言类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以及语言学概论,都偏向于理论性质,这一类课程的学习,最好有目的的去学习。不管今后考不考研,背就完事儿。尤其是现代汉语,不管你毕业后去做什么,只要涉及到开口和动笔,都需要扎实的现代汉语功底。对于考研的同学而言,如果要是考语言类的研究生,一定要以教材为主轴,多阅读专业著作。这方面,囿于专业背景,我目前无法提供具体的建议。如果要是考文学类专业的研,尤其是古代文学,很需要古代汉语功底。要考其他的专业比如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专业,把握教材足矣。如何把握教材?8个大字:梳理框架,机械记忆。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作者QQ,扫码加好友拉进群,欢迎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考研规化、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有困惑的同学们与我交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