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泗县屏山山洞位置怎么走
1.四方湖景区(国家3A景区)位于蚌埠市怀远县境内,北淝河之中游,淮河北岸,为一河湖相连的河道式湖泊,湖面狭长带状,北西——南东向长60公里,北东——西南向宽1~2公里,平均水位18.5米,水面5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2米,蓄水量7000万立方米。
有四方湖水上游览区、怀洪新河生态水利风景区和水海、潘新现代农业、新农村观光区。
(国家3A景区)位于蚌埠市怀远县境内,北淝河之中游,淮河北岸,为一河湖相连的河道式湖泊,湖面狭长带状,北西——南东向长60公里,北东——西南向宽1~2公里,平均水位18.5米,水面5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2米,蓄水量7000万立方米。
四方湖水原经蚌埠市附近沫河口入淮,为减轻水患,1953年于曹家畈筑坝拦水,另辟新淝河,长20公里,经刘桥闸入澥河再归淮河。盛产鲤鱼、芦苇和蟹类。包括四方湖水上游览区、怀洪新河生态水利风景区和水海、潘新现代农业、新农村观光区。
四方湖水美物美景美人美。湖水纯净,为二类水质。湖光水韵,美轮美奂。特色美食资源丰富。有水产品80多种,螃蟹、鳜鱼、青虾、鸭蛋、土鸡等享有盛名;湖周边土地肥沃,盛产麦、稻和玉米、花生、高粱等五谷杂粮,四季花果飘香;生态优美,是天然的湿地生态公园。湖中生长着80多种水生植物,茫茫林海栖息着白鹭等100多种珍稀鸟类。
位置
四方湖景区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南接涂山景区,北依宿州大泽乡。距蚌埠市市中心23公里,怀远县城9公里、宿州市区40公里。宁洛、合徐高速、206国道穿镜而过。
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快捷方便的交通路网基本形成。环湖大道20km已经投资100万元,年底完成投资1600万。
服务设施齐备,有怀洪饭店、四方湖活鱼馆,金水湾大酒店等大型餐饮企业5家和古城宾馆、小锦江大酒店等住宿企业3家。水、电、邮、有线电视、通信、金融、保险、医疗等服务设施齐全。
自然景观独特。有湖光艳影、湖光水韵、芦荡迷宫、凤凰岛、百亩桃园、葡萄采摘园、四方湖植物园、怀洪氧吧、百草园等10多个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同时投资1亿元打造了现代农业观光园、新农村,给四方湖旅游注入了新的旅游元素。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古迹众多。有汉向县遗址、魏团城遗址和迎水寺、三官庙、文昌宫等古建筑。
四方湖景区是千里淮畔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园林之乡、花卉之乡、美食之乡、休闲胜地。
2.沱湖位于五河县境内,素有水乡之称。沱湖作为天然淡水湖,有6万多亩水面,其水质较少污染,湖底较平坦,正常水位最深处为3米,以其盛产螃蟹、鱼虾、野鸭而闻名。经过开发建设,以其独特的生态风韵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旅客。2015年6月—7月,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受到严重污染,变成了“酱油湖”。
基本信息
中文名:沱湖
水面:7.36万亩
特点:湖底平坦,淤泥深厚
沱湖,淮河北岸,五河县境内。沱湖湖岸弯曲,湖底平坦,淤泥深厚,是一个河迹洼地型的浅水湖泊,南北
长15公里,东西宽1~3公里。
沱湖常年最高水位面积8.75万亩,正常水位面积4.04万亩,正常水深1—3米。上游承接南沱河、北沱河来水,下游入漴潼河。为本县水产养殖的重点湖泊。
水系构成
沱湖北纳沱河、北沱河、唐河、马路沟等来水,东出漴潼新河经窑河由双沟和下草湾引河泄入洪泽湖。
沱河,古称洨水,今称南沱河,俗称沱河。原源于宿县北,分蕲水(古汴河)东南流。后源于河南永城县。今源于宿县西北土岭子,东流经宿县城北,至宿东闸穿汴堤;东南流过沈桥入本县境,成为本县与固镇两县界河;又东南流至沱河集,有黑泥沟北来汇入;至周王庄有孙周沟北来汇入;至龙水东有葛沟北来汇入;又东南流至沙坝集,有朱河沟北来汇入;至城后庄西,有韦集沟(三八沟)北来汇入;又东南流经濠城集(古洨县城址)北,折东北流,经龙岗,至老庄胡(垓下遗址)折向东南,入泗县境。县内长40.9公里,流域面积352.2平方公里。最高水位20.8米,发生于1954年7月21日;最大流量224立方米/秒,1954年7月21日发生于沱河集。
北沱河,源于宿县城东,上称小黄河,本县境内称北沱河。东流经娄庄北,有娄宗沟南来汇入;又东流于余桥闸,穿宿泗公路;又东流于晏路北高桥,穿灵固公路;又东南流过吕桥入泗县境,于草沟集北注入唐河,县内长35.4公里,流域面积273.8平方公里。最高水位...米,发生于1985年7月17日;最大流量246立方米/秒,发生于1965年7月17日。
唐河,原发源于河南省虞城县北,上称柳河,东南流经虞城县东,入夏邑县境称虬龙沟,经夏邑县东入永城县境称巴清河,又东南流经濉溪县入宿县境称南股河,又称唐河。原长275公里。该河因上游河道变迁,今源于宿县蒿沟集,自宿县界吴家村入本县境,东流经圩疃、许闸,折向东南,经禅堂集南流至潘集闸,新河西来注入;又东南流至陈埝大桥,阎河西来注入;又东南流从小桂庄林场入泗县境,穿过新汴河唐河地下涵,经草沟入五河县泻湖,汇入漴潼河入淮,全长80.4公里,流域面积835.8平方公里。本县境内长44.5公里,流域面积459.5平方公里。
漴潼河,系1952年在治淮工程中内外水分流时沿漴河、潼河故道新开的主要河道。由北店子浍、沱两河汇流处起点,至江苏省泗洪县峰山窑河止,共长20公里。河底宽128米,设计流量1200立方米/秒。承接浍河、沱河诸水下经窑河分别由双沟和下草湾切岭流入洪泽湖。
水文水质
湖区历年平均气温14℃,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0.5℃,极端最低温度为-23.3℃,最热月为7月,平均27.8℃,极端最高温度为40℃,入湖河流均为雨源型河流,使湖水水位变化较大。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雨量多,水量补给大,湖水猛涨,最高水位高程为19.1米(1931年),水面近百万亩;冬季雨量减少,水位低,水面小,最低水位只有11.35米(1978年),水面只有8000亩。自北店子建闸,特别是新汴河截流沱河后,减少了入湖水量,湖水位在人为控制下比较稳定。正常年份控制在13.0米,相应水面6万亩。见表3—1—17。
沱湖水位与水面相关表
表3—1—17
1986年沱湖湖水化学成份检验结果如下:
透明度:两次用塞奇式盘测定,第一次1.17米,第二次2.12米。
溶解氧:由于沱湖水生植物繁茂,光合作用强烈,释放的氧气多,基本上达到饱和。
PH值:8.2~9.2之间,呈碱性,其原因一是入湖河水流经广大黄泛区,溶解了地表的可溶盐类;二是强烈的光合作用,水中CO2被大量吸收结果使PH值升高。
重碳酸根;平水期平均32.86毫克/升;丰水期平均85.66毫克/升,丰水期高于平水期。
碳酸根;平水期71.55毫克/升~92.92毫克/升,平均83.84毫克/升,丰水期12.82~17.09毫克/升,平均14.95毫克升,平水期高于丰水期。
总碱度:平均1.94毫克/升,平水期高于丰水期。沱湖水属碳酸水。
钙:在8.89~18.81毫克/升,平均11.93毫克/升。
镁:在11.82~21.53毫克/升,平均14.27毫克/升。
总硬度:1.53~2.24毫克当量/升,平均1.7525毫克/升属软水,适合养殖用水指标。
氯化物:1.89~39.2毫克/升,平均20.077毫克/升,平水期高出丰水期。
硫酸盐:0.58~29.96毫克/升,平均11.73毫克/升,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都是平水期高出丰水期,这是由于平水期的蒸发量大于丰水期,湖水浓缩造成的。
氮:平水期未析出,丰水期0.18毫克/升,亚硝态氮0.001~0.003毫克/升,硝态氮微量(0.005毫克/升以下)。三态氮除氨态氮在丰水期较高外,硝态氮和亚硝态氮都较少,这主要是繁茂的水生植物吸收所造成的。
磷酸盐:0.1~0.8毫克/升,平均0.645毫克/升,平水期高于丰水期,这是因为植物腐烂增加了水中的含量,丰水期大量雨水加入稀释带走,使湖水含量降低。
硅酸盐:SiO2含量2.5~9毫克/升,平均为5.938毫克/升,硅是硅藻类重要的营养元素。由于春秋季硅藻旺盛繁殖,吸收了大量的硅,平水期硅含量低于丰水期。
总铁:0.05~0.7毫克/升,平均0.2425毫克/升。
沱湖中浮游植物含量平均为109.7万个/升,生物量4.3108毫克/升,以绿藻、兰藻、硅藻为优势种群;浮游动物含量平均为1742.6万个/升,生物量1.6337毫克/升,以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为优势种群;底栖生物数量和生物量分别为每平方米48~256个;4.12~15.6克,以腹足类为优势种群。水生维管束植物平均6.56公斤/平方米,以微齿眼子菜为优势种群。8月份全湖水草复盖,平均每亩达4151.7公斤。
3,天井湖
4,韭山洞
5,小岗村,狼巷迷谷
2. 泗县屏山山洞的由来
灵璧石产地灵璧县,汉为 、夏丘等县地,属沛郡。后汉属沛国、下邳国(今江苏徐州沛县、邳州市)。北周改夏丘为晋陵县,隋复名夏丘,司下邳郡。唐省夏丘县入虹县,属宿州。《宋史·地理志》:元右元年(1086)析虹县之零壁镇置零壁县,政和七年(1117)改零壁为灵壁。元属归德府宿州。明清属凤阳府宿州。灵璧,除《明史》外,各史均作“灵壁”。如《史记·项羽本记》:项羽大破汉军,“追击至灵壁东”。《清史稿·地理志》:灵璧县“本虹县灵璧镇,宋始置县”。乾隆《灵璧县志》:旧名“零壁”,因县产磬石而“神之”,改名为“灵璧”。《名胜志》亦载,灵壁县产磬石“珍之如璧”,故名。
灵璧建县,有所反复。《宋史·地理志》:元右元年(1086)始置零壁县,当年七月即废去。元右七年(1092)再拟建县之际,苏轼曾持异议,事见《苏东坡集·奏议集》。当时苏轼新任兵部尚书,建立新县属“兵部所管”。苏轼视察宿州,得悉“乞改零壁镇为县”,乃是“本镇豪民靳琮等私自为计”,并以自筹置县费用,毋须拨支公款为由,取得朝廷批准。但所谓“自备钱物”,其实是向百姓摊派,“深为不便”。预计建县“用钱四千五十余贯”,只征收半数稍多,“其余未纳钱数”难以催纳。“纵使尽行催纳”,也不够实际开支。如今县署已兴工构筑,“恐维中辍”。为此,苏轼建议:停建宿州外城,从一万贯建城经费中拨出款项,用于灵壁建县,不再向百姓征收钱物,“未纳到钱数”,均予“放免”。由此可见,苏轼办事公正,颇能体恤民间疾苦。
灵璧县旧城久圮,明弘治八年(1495)始筑土城。正德六年(1511)重建,周围六里许,开四门:东鹿鸣门;南对怀远荆山,名为望荆门;西有凤凰山,名为凤仪门,北向磬石山,名为来璧门。县城北倚龙车山,山麓有浏清、坛西,白莲等湖。龙车山东北三注山,有云洞、蜘蛛洞 。凤凰山在城西北五里。鹿鸣山今司泗县。山均低矮,是平原丘陵。
灵壁东北有潼河,潼河北岸有潼郡,因北魏临潼郡故城而名。潼郡是否即秦汉取虑县故城,前人有争议。《方舆纪要》:“取虑城,(虹)县北百二十里,汉县,属沛郡”,“后魏(即北魏)亦日取虑县,置临潼郡。”这是说,临潼郡治即取虑县城城。乾隆《江南通志》以为非是,在《辨讹》中指出:“旧志谓取虑汉县,后魏置临潼郡,”“在虹县(今泗县)北一百二十里。”“按:虹县北六十里睢宁县(今属江苏),取虑既在虹县北一百二十里,尚得谓虹县地乎?”“又按:临潼故城在今灵壁县东北七十里。金志元光初,议于灵壁县潼城镇设仓都监,是也。而取虑又在临潼东北,属睢宁界。”此说以为取虑县故城不在泗县,更不在灵璧。唐人李贤等注《后传书》,也以为取虑故城在睢宁。《后汉书·陶谦传》:曹操与陶谦作战,“过拔取虑”。注:“取虑,音秋闾,属下邳郡,故城在今泗州下邳县西南。”下邳县故城在今江苏邳县东,其西南即是睢宁县境。
旧时灵璧县境南北狭长,北界抵黄河故道,南界在淮河之滨,包括今固镇县地,与怀远县接壤。城北六十里有睢水 东流,俗称小河,是项羽大败汉军处。《水经·睢水注》:“睢水又东迳彭城郡之灵壁东,东南流。项羽败汉王于灵壁东,即此处也。”
《通鉴纪事本未·高帝灭楚》:汉高祖三年(前204),刘邦占领彭城,项羽率精兵三万来战,“大破汉军”,汉卒淹死于谷水、泗水者“十万余人”。楚军“又迫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兵“十余万人皆入睢水,水为之不流”。刘邦陷入重围,幸而大风骤起,飞沙走石,才“与数十骑遁去”。县志记载传说:刘邦见楚军追来,藏匿于枯井,坐骑隐入于山洞。追兵过后,坐骑将缰绳垂入枯井,救出刘邦。后人称此井为“垂缰井”,在灵壁城北七十里。五河县也有类似传说。楚汉战场“灵壁”,不是今灵璧县城,而是另一地名。《元和郡县志》在宿州苻离县下注:“灵壁故城,在(苻离)县东北九十里。”苻离县故城在今宿城北苻离集。今灵璧县城在苻离集东偏南,而不在东北。光绪《宿州志》:“宋元右时复置于宿州之东者,乃今之灵壁县,非古地灵壁也”。灵璧县城近汴水,古灵壁则近睢水。
《灵璧县志》:城西北七十里三村集有霸王城,是项羽军垒,附近有“吹箫台”,又名“散楚台”。汉高祖五年(前202),距项羽大破汉军、刘邦落荒逃遁仅两年,形势急转直下,霸王被围于垓下,闻“四面楚歌”,以为刘邦已尽得楚地,大势已去,悲歌泣下,突围逃奔,全军覆没。但垓下决战,主战场不在灵璧县城西北七十里,而在灵璧县东南地区。垓下聚在汉 县,古 水(今沱河)之滨,即今固镇县濠城集。县志所记“散楚台”,属于传说;若有所依据,只能是外围战场。
灵城城东十五里,与泗县接界外有虞姬墓,至今墓碑尚存,额刻“巾帼千秋”四字。旧有联语:“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此墓出自“霸王别姬”故事。项羽军壁垓下,陷入重围,“兵少粮尽”,忧心忡忡,夜饭帐中,面对美人虞姬、骏马乌雅,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王歌罢而泣,虞姬歌而和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正记》引《楚汉春秋》所载虞姬歌词:
汉兵已略地,田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歌罢,拔剑自刎;项羽突围,仓惶南走。成语“拔山盖世”、“霸王别姬”、“四面楚歌”均由此而来。虞姬墓不止一处。《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虞姬在濠州定远县东六十里,长老传云项羽美人冢也。”定远虞姬墓,又称嗟虞墩。北宋熙宁四年(1071),苏轼赴杭州就任通判,途中作《濠州七绝》,其一为《虞姬墓》:
帐下佳人拭泗痕,门前壮士气如云。仓黄不负君王意,只有虞姬与郑君。
苏轼之诗作于濠州定远。郑君,指项羽忠臣郑荣,被汉军俘获而坚贞不屈。刘邦欲考察被俘楚臣是否恋旧主,均令改名为“籍”(项羽又名项籍),唯独郑荣拒绝,因此被逐。苏轼之北苏辙,亦有《虞姬墓》诗,记咏黥布叛楚投汉,范增受项羽疑忌而离去,霸王成为孤家寡人,只有虞姬与之共患难:
布叛增亡国已空,摧残羽翮自今穷。艰难独与虞姬共,谁使西来敌沛公?
灵璧虞姬墓,有南宋诗人范成大题咏,范成大出使金国,途经泗州、宿州,有诗多首,其一为《虞姬墓》,诗人自 注:墓“在虹县(今泗县)下马铺北三十七里”,即今灵壁虞姬墓。诗云:
刘项家人总可怜,英雄无策庇婵娟。戚姬葬处君知否?不及虞兮有墓田。
3. 泗县屏山是什么山
你可以到屏山镇徐贺村,那里从去年底建成一个天虹现代牧业有限公司,是招商引资的,投资超亿元的养羊场,占地300亩。,前期投资七千多万元,首期建设国内一流的自动化、标准化羊舍一万平米,青储饲料池5400立方,建成办公楼1200平方,宿舍楼1000平方,铺设周边道路4公里,完成架电、打井、路灯等多项辅助工程,首期达到年出栏山羊和商品羊1.5万只的目标。
你可以到那里去看一看。
4. 泗县屏山好玩吗
朱山海拔157.2米。是泗县境内最高的山峰。关于这座山为什么叫做朱山,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朱山顶上曾矗立着一座年代久远的庙宇。庙内供奉着的神像既不是观音菩萨,也不是财神、土地老爷,而是西汉时期的大臣朱买臣。
据说朱买臣因为犯了错,被汉武帝降旨处斩,其子朱山拊潜逃至泗县的一座荒山上隐居。
后来朱山拊因为才华出众,得到了朝廷启用,做到郡守和右扶风的官职。
朱山拊为了纪念父亲,就在他曾隐居的这座山上修建了供奉父亲朱买臣的庙宇。
当地人后来就把这座山称作朱山
5. 泗县屏山山洞死三个女孩
周边有些地方
一:国家森林公园--皇藏峪风景区 最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景点:
1、皇藏洞:景区峭壁中有一天然洞穴,深十余米,呈圆形,底平壁光,形势险峻。一巨石挡住洞口,曰“飞来石”。汉高祖刘邦曾藏于洞中避免了一场劫难,故称“皇藏洞”。
2、瑞云寺:始建于梁大同年间(公元535年),宋瑞拱年间改名为瑞云寺。它背负悬崖,面临深渊,三进三阶院落,共有房阁99间。
3、拔剑泉:泉口为锲形,似剑鞘,泉水清彻,终年不涸。公元前205年,刘邦兵败彭城,逃到此处,饥渴难耐,抽剑怒贯巨石,剑拔泉涌,故名“拔剑泉”。
4、天门寺:始建于元至正年间,明宣德四年,知州杨秘重建,更名为“天门禅院”。寺院三面环峭壁,四十四间,整个建筑依山就势,造形古朴端庄。寺内七尊玉佛,举世无双。
5、晒书场: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微服过宋,忽遇大雨,书简全湿,雨过天晴后,便在此晒书,书压茅草皆向西倾斜,至今如故。
二 我去过的大五柳 值得一去 因为是初中去的记不太清了 只记得有泉水 还可以喝~。~ 三陈胜吴广起义旧址——涉故台 没什么玩的 但我们去的时候是去野炊的 感觉还挺好 挺安静的 四 雪峰公园~
夏天的时候人会很多 建议不要去 但平时去逛逛也挺好的 有很多树 五 金茂商城是商业街 卖各种东西 可以去逛逛 很热闹 也有很多小吃 铁板鱿鱼很好吃,
希望可以帮到朋友们。谢谢
6. 泗县屏山重点项目
河南,山东一带都有姓房的
成龙祖籍在山东也是姓房的。
①潮汕,其中汕头金平、龙湖、濠江区,潮阳棉城、海门;澄海东里、澄城;潮州湘桥区;潮安庵埠;饶平黄冈;普宁,聚居大坪流沙等镇;惠来,聚居东陇、神泉、隆江等镇。此外,原系潮汕地区的陆丰甲子等镇。
②梅州市梅县区城东镇汾水村;
③梅州市大埔县银江镇“房氏家庙”国器堂 ;
④深圳市观澜街道办事处樟坑径村;
⑤东莞市篁村区胜和联益村(旧称房屋村)。其先代世居山东定陶,唐房玄龄之后,宋代中叶,有房氏之朝奉公者,宦于南雄,后游东莞,家于篁村(今东莞篁村) (明陈琏《琴轩集·房氏族谱序》,明吾庆善《房氏族谱序》)。一说为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从山东济南迁入,曾建有房氏宗祠。
东莞凤岗镇三联乡排沙围村,迁入于明代;深圳市观澜街道办事处樟坑径村由此传入。
⑥连南火烧坪八排瑶;
⑦茂名化州笪桥朱砂大汉村,桃胡村,黄林村;
8.廉江良垌镇香木径村,石城镇姓房村(原名火烧山村)。
安徽分布
①宿州市泗县屏山镇大房村,小房村,山后房村
②合肥市
③芜湖市泾县、枞阳县等
④巢湖市和县沈家镇房侨村
⑤阜阳市临泉县(古称沈邱),四个房庄,另有房数、水房庄等,为清初李自成兵败后由房姓两兄弟从山东移民而来。传说距县城七里处的“房楼”,以前曾供过房玄龄的金盔。
⑥蚌埠市怀远县河溜镇枣林村、北湖村、房楼村;
⑦界首市大黄镇房庄村;
⑧定远县炉桥镇路北村陈庄和房家岗,传说元末明初,元皇帝预测真龙天子降生在风雨府,就开始屠杀凤阳付境内儿童,一直随时间的尊长尔屠杀儿童,造成炉桥附近人口匮乏,有房氏三兄弟从山东移民到炉桥陈庄,后老二和老三不远留在此处,继续南下,后失去联系!炉桥附近的房氏为老大长房后人,约800人!
-安徽天长,从扬州庙头迁至此地。聚贤堂 从苏州阊门迁入扬州,年代不详。
河南分布
①平顶山市叶县辛店乡南房庄村、东房庄村;
②平顶山市宝丰县商酒务镇房庄;
③邓州市明之前从北京或山东迁至濮阳再到当地
④内乡县赵店乡花洼村房寨,明末从邓州迁至
内乡县湍东镇,赤眉乡杨营村东房寨小组,
⑤信阳县
⑥兰考县,分布于黄河南北
⑦河南南阳方城县博望东房庄 博望西房庄
⑧驻马店市/遂平县等
⑨周口市淮阳县 明末从山东枣南庄迁来。
⑩商丘市 主要集中睢阳区古宋乡五营村,该村房氏愈半,宗亲关系明晰。
山东分布
①聊城市茌平县朱官屯村;全村大约1000多人房氏姓名,辈分为:天,道,本,公,平,修,德,福,子,鸿等……村中还建有房氏祠堂!
聊城市莘县妹仲镇康园村;
② 青岛莱西市南墅镇下堡村;
③山东济宁市邹城市房桃村;
④济宁市任城区,南张乡,房家村;
⑤淄博市博山区山头窑广村,两平村,八陡镇,茂岭村,源泉镇,麻庄村;淄川区昆仑镇宋家坊村
⑥威海乳山市五(午)极镇房家村,公元1400(永乐年间)由青岛即墨北阡村迁出;
⑦济宁市梁山县韩垓镇
⑧菏泽市郓城县双桥乡房集村;
临沂市河东区凤凰岭乡李公庄村,明末清初从山西迁来。
⑩长清区大房庄(济南市文昌区大房庄);
⑾长清区五峰街道办事处北宋庄;
⑿济南市商河县孙集镇 房家屯村全村1000余人房姓500余人,始祖明朝自河北枣强迁居于商至今已有500余年,年湮世远 自迁始祖至六世祖之讳字称谓无以考据 于清朝乾隆三十九年创谱立牒 自十七世起辈次排序 毓 维 家 延 乐 心 怀 宝 有 常 自二十七世起辈次排序 诗 书 执 礼 泽 立 伟 茂 庆 祥,二十世孙 房延斌 提供 ;商河县龙桑寺镇 房家村(均由河北枣强迁至于此);
⒀潍坊坊子区九龙街道下房村,上房村。
潍坊市安丘市大盛镇娄家庄村、房家官庄村。
潍坊市青州市孟古村、房古村。
⒁章丘市黄河乡的 南房村 和 北房村。南房村已经有21代。清时期河北枣强迁入。两村的房姓人口大约800多人;辈份:培、佃、庆、英、俊、爱、孝、子。
临沂市苍山县房氏乐善堂分布: 临沂市:苍山县 房家村 宝山前 铁山 城子 东新 兴 伏山口 大官庄 陈桥 仲村 仲村河西 魏村 大坊村 南新村 大吴宅 兴明 郎庄 胡官庄 黄路 郯城县: 费县 新庄 罗庄区 房庄 枣庄市:驿城区 太平庄山亭区 王湾村市中区 齐村后川江苏省:东海县新沂市 棋盘镇管沈村
人口:各地区共计人口5000人左右辈份: 庭 超 敬 铸 宏 毓 振 殿 永 学 保 家 肇 昌 泰 继 世 延 文 英华 章 传 广 远 厚 德 忠 良 长 先 贤 为 道 义 兴 绍 子 荣 尚
莱芜市佛羊寸
泰安肥城市安驾庄;
郯城县 小房庄 房氏宗谱载:“房氏先祖清光绪间,由江苏省瓦窑小街子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小房庄。
房溜 追记房氏墓碑载,房氏始祖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江苏邳州小街子迁居于此建村。因村靠沭河拐湾处,水流湍急,故取名房溜。
房圩子 清初建村,原名房家岗。后为安全,村周筑圩,改名房圩子。
西房庄 回忆房氏宗祠碑载,房姓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得名房家庄,习称房庄。1958年以村中新筑南北大路为界,分为东、西房庄,此村居西,故名西房庄、东房庄。
-新泰市养流镇上刘村,汶南镇南辰、重兴庒村
-德州市齐河县大夫营前甄 乐陵市{县}花园镇房家村、临邑县德平镇房集村
-平度市吕家集
-微山县欢城镇的黄村、界牌口、高庄等处,有族谱,昔年,在界牌口建有宗祠;
-东阿县鱼山村;
-夏津县东李官屯房庄;
-汶上县,分布于义桥乡、南站镇、白石乡、郭仓乡、苑庄镇、郭楼镇、南旺镇等地,从临淄迁入,迁入后已传二十代。
-莱阳市柏林庄镇白石埠村,龙旺镇纪格庄;
-临沭县石门镇房巡会村。
-滨州市沾化县,主要分布在富国镇的房一、房二、大房家和小房家村,刘彦虎,吴家庄子、东杜、滨海乡的河溃村、下河乡的房岭村等。邹平县临池镇大房村、小房村。
-日照市分部在日照市区、陈疃镇石旺沟村、三庄镇、西湖镇、龙山镇、五莲房家沟、莒县等地。
-即墨县 200-300年前从云南迁到山东。辈份:廷,正,大,太,世,安,克,文等,主要分布:金口镇,田横镇等。
-诸城县/沂水县/坦城县/莱芜县/新泰市/烟台市/郓城/鄄城县/蒙阴县/临朐县等
山东淄博沂源 ;
山东省文登市宋村乡山东村。
菏泽市单县莱河镇有西房六和东房六。
江苏分布
①泰州兴化市,明初由苏州迁至,其中:
茅山镇北陈村;
缸顾乡房家舍;中堡镇东、中堡镇西二村,始祖房公正武,来自山东省济南府余化县,后迁往苏州菖门三堂街,明洪武年移居到此;
大邹镇等
②扬州高邮临泽镇;
③镇江句容县陈武镇房家边村;
句容县移风乡/孝义乡;
④盐城东台市;
盐城射阳县特庸乡串河村一支,与江苏兴化中堡房姓一系为近支。
⑤江苏泗阳,主要居住在该县临河镇王三庄村,房湖村(清朝叫房家湖),同时洋河镇、屠园镇等地也有散居,历史名人有房震亨等(载入清< <泗阳县志> >;)。
⑥徐州沛县、新沂、铜山县郑集
⑦徐州黄河南雎宁县房台子/张圩/姚集/庆安/王集/双沟等地;
⑧常州溧阳
⑨连云港云台区花果山乡小村;
河北分布
河北石家庄栾城,北十里铺村。
湖南桂阳蓉城北乡沙里房氏宗谱九卷,首二卷,(清)房芳梅等始修于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清)房枝音、房昭昕等续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亲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湖南浏东房氏族谱四卷,首一卷,(清)房青云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清河堂、泉源堂梓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桂阳蓉城北乡沙里房氏宗谱九卷,首二卷,(清)房枝音、房昭昕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亲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吉林大学图书馆。
湖南浏东房氏族谱十一卷,首一卷,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清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衡阳房氏续修族谱,(民国)房开甫主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湖南浏东房氏族谱,(民国)房维日等修编,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浏阳清河堂湘鄂赣白茅冲支派房氏族谱,(现代)房兰清等编修,1995年线装竖排本。
广东东莞篁村房氏族谱,(明)陈琏序,明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广东大埔冠山村房氏族谱,(现代)房敦林、房伴村等重修,1994年国器堂铅印竖排红塑面本。
广东连南房氏年命书,房先清收于《八排瑶古籍汇编 》,内容类似族谱,但体例和意义与士大夫模式的族谱完全不同。它们虽然也是文字的记录,但一般是在祭祀时由主祭人念诵,基本上还是保留了口述的传统。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广东梅州房氏族谱,(现代)房玉宽编印,1995年国器堂纸版横排铅印本。
广东化州房氏族谱,2006年电子版。
浙江房氏宗谱十卷,首二卷、末一卷,(清)房东余等纂修,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孝友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上一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嵊县剡北房氏宗谱三卷,(清)房秋伊主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继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嵊县剡北房氏宗谱四卷,(清)房圣务、房万珊重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四川中江雷神庙房氏族谱,(清)房映煃编于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民国时期房念宗、房固宗、房建修等续编,手抄线装本六册,1984年房昭文修补。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四川蓉城北乡沙里房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四川中江雷神庙支派房氏家谱,(现代)房明毓编,2004年简体横排电子版。
福建闽浦水南房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第四~五卷。
福建闽北浦城房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福建泉州房氏族谱,(现代)房世明编,2004年中书堂纸版横排胶印本。现被收藏在福建省泉州市前亭村。
江苏溧阳新仓(昌)房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雎宁房氏族谱,1992年清河堂三修,成于1994年,铅印竖排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雎宁市黄河南雎宁村。
山东微山世善堂房氏族谱八卷,著者待考,成谱于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续修,房台等人于1988年重修。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山东沾化房氏族谱,著者待考,2006年电子版。
山东菏泽郓城房氏族谱、巨野房氏族谱,著者待考。现存于当地房氏宗族。
安徽和县明礼堂房氏宗谱,(现代)房仕九、房淑焕等编,1993年宣纸线装竖排八卷本。
河南内乡房氏族谱,(现代)房立定等编,2004年简体横排复制本。
山西大宁房氏族谱,迁(支)祖:房锦芝 主编:房喜生,2005年简装本。现被收藏在山西省大宁市道教村。
吉林长春房氏族谱,著者待考,2006年电子版。现被收藏在吉林省长春市李家屯。
房氏宗谱四卷,(清)房宝大主修,清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房氏家谱,(清)房浩修,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手写本一卷。现被收藏在山西省交城县觅渊斋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