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意义及应注意的问题?

万里旅行网 2023-01-21 18:32 编辑:yyns 99阅读

一、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意义及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选择在在空闲时间到附近的乡村进行休憩野行,感悟农村的恬静与舒适,在大自然中进行身心的放松。而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各地乡村的历史底蕴和人文风情都十分的深厚,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有着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对于那些资源丰富但却又因此贫困的山区乡村而言,发展乡村旅游就成为了致富的道路。那么如何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呢?在建设时需要注意哪些要点呢?

一、注重规划,合理开发

进行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首先要进行规划,将所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统筹到旅游观光的方向之中,避免出现资源开发上的冲突,不够合理有序的资源开发会降低乡村旅游的竞争力,使得乡村旅游在喧嚣一阵后又急速的衰落。

在我国比较著名的乡村旅游村落中,浙江安吉鲁家村作为一个没有著名旅游资源的村落,正是通过进行合理的规划,将鲁家村打造为为美丽乡村的新样板。在鲁家村的建设过程中,率先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了整治,其次进行了基本设施的升级再造,再人为打造出相关的设施景点,使得短短几年这样一个无名人故居,无名胜古迹,无产业业态的村落成为了中国十佳小康村。

二、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

我国农村的历史十分悠久,不同于城市文化中的迅速化、工业化以及人群的疏离冷漠,农村文化的根源在于人际关系的恬淡舒适无压力,已经在这个氛围中诞生的慢节奏,在进行乡村资源开发时,重点在于打造出于城市氛围不一致的乡村方案,以满足人们求新猎奇的心理,满足城市居民逃离城市压力的偏向。

在我国的乡村旅游建设中,浙江桐乡乌村通过展示呈现了原汁原味的旧时乡村风貌,挖掘当地传统的乡村农俗和原生态自然环境,打造出舒适缓慢、与乡村节奏相符合的大型娱乐中心、美食中心,使得游客享受到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悠然自在。

三、探寻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

对于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传统的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模式已经不足以支撑其乡村旅游的发展了,特别是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时,相关资金的投入和当地居民的参与度就成为重要的问题,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在于真实度,没有当地农户参与的乡村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也会大大下降。当前在我国的主要建设模式有股份制运营模式、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模式、“公司+农户”模式“公司+农户"模式、“农户+农户”村民公司模式、个体农庄模式等几种。

在我国的乡村旅游建设模式中,江西婺源篁岭村以“篁岭模式”而闻名,通过公司对村庄进行全面产权收购、搬迁安置的办法,使篁岭古村落建筑和古村文化的“原真性”得以保持,再加以修缮,最佳地呈现篁岭古村风貌,但是在古村落建成之后仍旧是将村民“请回来”进行相关的民俗开发。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件需要深思熟虑的事件,如果开发得当就会出现一个新的网红打卡地,如果开发不当就会很快衰落,在进行开发时最好还是先进行多方面的调研和立项,规模化建设。

       

二、为什么乡村旅游越来越受欢迎?

乡村已经成为了城里人开辟全新的,或者他们发现新大陆,全新的消费战场,这样的体验空间非常好。

近年来,城里人对乡村风光的向往与日俱增,绿色的田野、老旧的农具、新鲜的农家菜,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于乡土风俗的某种眷恋。



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师指出,城市的噪音、大气污染,这在农村中还是很难见到的,而农村的设施、环境,以及吃到的菜肴,让不少人产生新鲜感。城市病催生了乡土游的红火,也是人们越来越向往乡村的原因。

民俗文化展示、农耕文化互动体验、特色民间美食品尝,是乡村旅游受到青睐、吸引游人的独特之处。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乡土情。

三、乡村旅游对乡村的意义?

您好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

以往乡村旅游是到乡村去了解一些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等,也可以观赏当时种植的一些乡村土产(水稻、玉米、高粱、小麦等)、果树、小溪、小桥及了解它们故事。

旅游者可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

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富裕的重要一环,通过乡村旅游可以迅速提高村民的收入,同时,也是促进乡村与外界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对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实现乡村现代化的重要方法,当前要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

四、乡村在中国的地位和重要性总结?

今天要重新审视乡村的价值,乡村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依托。我们吃的东西都是从乡村来的,过去是吃饱吃好,现在还要吃得营养吃出健康。

乡村在中国占据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乡村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文化积累是相当丰富的,农作物文化、农业技术文化、社会管理制度、土地税收、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包括“天时地利人和”,这是世界公认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农民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乡村是中国人的情感寄托。城里人三代之前都来自农村,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留下一份感情。下乡知青返城后会组团回农村去看,都是对乡愁的追寻。

乡村旅游产业爆发式增长

乡村是生态环境的保育者。逆城市化已成为潮流。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15年乡村旅游22亿人次,2014年只有12亿人次;2017年乡村旅游收入7400亿元,2018年上半年乡村旅游收入就达到7700亿元。各项数据连年暴涨,专家预测到2020年可能达到60亿人次。乡村游之所以这样发展有六大动力,即收入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闲暇时间的增多、交通通讯的改变、城市病的剧增、盛世乡愁的呼唤。

要看到乡村的价值,一定要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乡村环境,保护好乡村的生态。杜甫有句名诗“国破山河在”,今天我们决不能让“国在山河破”。

农业文明不可或缺

我们现在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农业文明是最落后最腐朽最该被抛弃的文明,现在应该是工业文明城市文明时代。

五十多年的城乡二元制度把农村搞得灰头土脸,整个社会一提农村就不屑一顾。如今社会对农业歧视,导致人们厌农弃农,现在有个说法——“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三农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解决起来越来越难。

事实上,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形态,这三个文明必须并驾齐驱,缺一不可。

全社会要重新看待乡村,把乡村的价值宣传透,让全社会明白,没有了乡村,人类文明就无法延续下去,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载体,缺一不可。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