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有哪些?
1.人才培养目标与乡村旅游业发展需求不一致。乡村旅游业的转型发展,急需对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进行调整,但是很多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时,并没有对乡村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分析,专业设置落后,教学资源与教学方式陈旧,培养的人才很难与乡村旅游产业需求进行对接。旅游人才的匮乏直接影响着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消费升级的各个环节。前期缺乏旅游策划的专业人才,导致旅游目的地整体布局不规范,旅游产品和服务链条短,拉动旅游消费的活力不足。中期缺乏组织管理和营销宣传的人才,会使旅游产品运营模式过于单一,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的动力不足。后期缺乏富有经验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无法对当地的文化、经济进行可行性把握,具有竞争力的特色旅游产品将出现供给不足,影响当地旅游业的提质增效发展。因此,面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日新月异,职业教育必须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出行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2“.双师型”教师队伍缺乏。乡村旅游专业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需要大量既具备旅游专业知识,又擅长旅游产品设计、旅游项目策划,还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教师。而当前职业院校大多数专业教师只具备相关理论知识,不具备乡村旅游从业经验,通过创业指导师培训认证的教师数量就更少,缺乏创新创业骨干教师和带头人。这使得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主要是通过理论讲述和案例分析,将许多陈旧过时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对已经应用在旅游产业中的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却不能及时跟进。另外,师生与企业之间互动不充分,教学内容与旅游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距离,造成学生所学理论和工作实际相脱离。因此,建设一支旅游业务过硬、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合理、理论和实践双过硬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是重中之重。
3.乡村旅游类创新创业实践开展不够。目前,开设旅游类专业的职业院校大多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诸如导游带团实践、景点讲解实践、酒店服务实践、旅游营销实践等。但是,因为没有自己主导的旅游企业或者没有深度合作的旅游企业,乡村旅游类实践教学大多是知识验证、技能学习、技能训练,创新创业型实践缺乏。而各职业院校虽然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担任此课程的教师大多属于非专任教师或者非专业教师,因而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理论中,不能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创新创业实训,致使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另外,旅游管理专业对行业大赛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参与不足,没有以成果输出为导向,助力地方文旅产业转型升级,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在促进成果孵化中的引领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
4.乡村旅游终身培训体系不完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主要包括原本的农村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农村内学历不高的中学生等。这些人年龄普遍较大,学历不高,主要从事乡村旅游的接待、服务和商品售卖等工作。而且给予他们的有关规划、管理、营销等知识的系统培训并不多,即使有,大多也只是走形式,其技能水平并未真正得到提升,因而无法为游客提供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从事乡村旅游管理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想要不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淘汰,也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技能。因此,职业院校需要立足“面向人人”的定位,发挥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的优势,将非学历教育和培训作为办学的重要功能与新的增长点,针对从事乡村旅游的不同群体开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职业教育课程,使其能够不断接触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满足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
现阶段农家生态旅游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1)对农家生态旅游的内涵认识不足。许多经营者误以为农家旅游就是到农村观光,因而不珍惜宝贵的自然资源和农村特色,大兴土木,甚至变更土地用途,建园造景。开发经营者过分重视了经济发展,忽视了文化层面,开发前缺少可行性研究和合理的规划,造成乡村旅游地逐渐城镇化,不重视对农村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使农村特色大打折扣。
(2)开发模式单一,缺乏特色。经营者对农家生态旅游的理解过于狭隘。部分的农家生态旅游只是以餐饮为主,大多数游客只进行玩牌、卡拉OK、聊天等,缺乏体验、休闲项目;还有部分农家生态旅游仅仅停留在观光、采摘和垂钓等项目上,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为主,缺乏精神需求和氛围。这些都没有体现出农家生态旅游的内涵。
(3)缺乏科学合理的农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盲目开发)。一些地方在发展农家生态旅游时,没有将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大系统,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而是任由经营者进行盲目的投资与开发,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遍地开花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导致资源开发的形式单一、水平不高、档次低下、特色不强,从而缺乏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4)基础设施不健全,卫生条件差。部分农村的建设基本上停留在自然的状态,缺乏统一规划和要求,因此街道、道路标识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旅游者在有些地区因看不到路标而找不到目的地,也有些地方驾车行走艰难。其次,乡村的客房卫生条件差,尤其是厨房和厕所的卫生条件与国家标准相差甚远。
(5)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同步。在利益面前,经营者往往忽视了旅游业对资源与环境造成的恶性破坏,忽视了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农家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污染源,又加上环保措施不健全,区域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6)管理人才欠缺。农家生态旅游接待点的管理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缺乏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一般从业人员也因为缺乏培训而服务不规范、不到位,标准不统一,相关部门对行业的管理指导还没有完全到位。
(7)开发深度不够。目前,农家生态旅游产品普遍偏重外部条件的建设,从而忽视对农家乐村野文化内涵的挖掘,导致了“农”韵和“野”味不足。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