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水利工程?

万里旅行网 2023-03-23 20:52 编辑:yyns 128阅读

1、长安、洛阳的漕河

西汉建都长安,到汉武帝时期,由于京都人口不断增加,官僚机构迅速

膨胀,又要用兵匈奴和经营西域,中央政府的粮食支出非常浩繁,压力很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西汉政府一方面在关中大修水利,以便发展当地农业,

就近取粮。另一方面是改善水运条件,以便从当时主要产粮区的东部地方,

调运更多的粮食进京。

西汉从函谷关以东运粮入京,本来取道渭水西运。但渭水多沙,水道浅

涩曲折,运输功能很差。从长安东到黄河,陆路只有300 多里,而曲折的渭

河水道,却长达900 多里①。又由于封冻和水量不足等原因,一年中,它只

有六个月可以勉强通航。因此,渭河年运输量很少,西运入京的粮食,只有

几十万石。汉武帝时,须从东方调入粮食几百万石,急需另觅途径解决运粮

问题。因此,当大司农(主管全国农业的长官)郑当时建议在渭南凿一条径

直的运粮渠道时,汉武帝立即采纳了。历史上把这条渠道称为漕渠。

漕渠工程动工于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 年),由齐人水工徐伯负

责勘查、测量、定线,由几万军工负责施工。渠首位于长安城西北,引渭水

为水源,经长安城南向东,与渭水平行,沿途接纳[juè决]水(皂河)、

[chǎn 产]水、霸水,以增加漕渠的水量。这些水道都发源于南山,含沙量

很少。漕渠穿过霸陵(治所在今西安市东北)、新丰(治所在今临潼县东北)、

郑县(治所在今华县)、华阳(治所在今华阳县东南)等县,到渭水口附近

与黄河会合,全长300 多里,历时三年完工。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

年),又在长安西南凿昆明池,周长40 多里,将沣水、[hào 号]水拦蓄池

内。凿昆明池除了用来操练水兵外①,还可以调济漕渠水量和供应京师的生

活用水。

漕渠的通航能力很高,它一直是西汉中后期东粮西运的主要渠道,一般

年代,年运输量在400 万石左右,最高年份达到600 万石,约为渭水运量的

10 倍。除航运外,它还有灌溉农田之利,溉田面积约10000 顷上下,比白渠

多一倍以上,约与当时的成国渠相当。西汉亡国后,东粮西运的工作不再继

续,漕渠因失修而逐渐湮废。

2、东汉定都洛阳,漕运工程的重点随着东移,既凿了一条名叫阳渠的新水

道,又比较彻底地治理了汴渠。

洛阳虽有洛水可通黄河,但洛水大部分河段河床很浅,不便航运。为了

使粮船可以直达京师,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 年),在河南尹王梁主持

下,着手兴建运河。他组织力量,“穿渠引谷水(洛水支流)注洛阳城下,

东写(泻)巩川。”由于谷水水量不足和渠线安排不当,渠虽凿成了,但不

通水。19 年后,即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 年),大司空张纯再度侍亮在京师附

近修建运河。他汲取王梁失败的教训,一方面增加运河水源,除仍引谷水外,

又引来了洛水干流;另一方面重新安排渠道线路,西起宜阳东部,向东经过

洛阳城的西面、南面和东面,再向东到郾师附近回注洛水。这条运河名叫阳

渠。第二次工程很成功,东汉从此以后,来自南方、东方、北方等地的粮船,

经邗沟、汴河、黄河等航道,再循洛水、阳渠,可在洛阳城下傍岸了。阳渠

的穿凿,不仅便于政府通漕,而且也使“百姓得其利”。

3、东汉最大的运河工程,当数汴河的治理。从西汉后期到王莽统治

时期,鸿沟水运带谈桥体系,由于黄河的一再决口,已经支离破碎,有些运道完全

断航,由丹水演变而来的汴河,航道也经常受阻。汴河是京师洛阳的主要粮

道,在全国入京的租赋中,来自豫、兖、徐、扬、荆等州所占比重很大,多

循此河入京。因此,对汴河的治理,东汉朝廷非常重视,其中最重要的一次,

是永平十二年(公元69 年)由王景、王吴主持的治河、治汴工程。黄河泛

滥是汴河堵塞的根源,治汴必须治河(治河工程详见本书《九、历代治河工

程》)。治汴工程主要有改造渠口和筑堤、浚渠等。

汴河以黄河水为水源,而黄河主溜在河床中摆动无常,单一引水口不能

稳定地引入河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景、王吴除修复旧闸外,又建新闸,

实行多口引水。同时,将引水闸由原来的木结构改成石结构,以便更好地控

制进水。黄河洪水流量很大,即便汴口设闸控制,仍然会有过量的洪水进入

汴河,汴河仍然会决堤成灾。为了增加汴河的安全系数,二人又在其上游,

即浚仪渠,用“流法”将涌入的过量的水,有控制地排出堤外①。从荥阳

到泗水,汴河全长800 里,他们还全面地建筑河堤,深蠢猛挖河床。经过这次治

理,汴河的漕粮能力大大提高。

4、 连缀河北诸水的五渠

河北平原位于黄河下游北面,太行山之东,燕山以南,东临渤海。这里

河流纵横,水道众多。南部多黄河故道,由西南流向东北;中部之水多为西

东流向,源出大行山;北部诸河为北南流向,发源燕山。它们都流入渤海,

流短水少,不便航运。不过,如能在各河之间凿渠沟通,将它们连缀起来,

水源得到调剂和集中,航运效益便会大大提高。东汉末年,曹操从政治军事

的需要出发,为改进这里的水上交通,做了许多工作,先后凿成白沟、平虏、

泉州、新河、利漕等五条水道。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 年),官渡之战曹操虽打败了袁绍,但绍子袁

尚仍盘据邺城(今河北磁县东南),负隅顽抗。建安九年(公元204 年),

曹操亲领大军渡河北征。从军运需要出发,他在河北首先建成了一条名为白

沟的运河。白沟的主要工程之一,是筑堰逼淇水北流。古淇水即今淇河,发

源于太行山,东南流向,分两道注入黄河。因此筑有大小二堰。小堰用石材

建成,人称石堰,主要目的是堵塞小河,将全部淇水集中于正流。大堰叫枋

堰,建于淇水正流入河处不远,这是一条木、铁、石参用,以大枋木为主的

拦河大坝。淇水水量欠丰,不能像灵渠在海洋河上那样建分水工程,只能堵

住全部淇水,使其北流。因此,河船入沟,沟船入河,都必须盘坝,将货物

从船上卸下,拉空船沿坝的斜坡过坝,再将货物装船,继续航行。另一工程

是在枋堰北面穿渠,引淇水进入另一自然河道白沟。白沟下接黄河故道古清

河,清河北到今天津境,与沱河(滹[hū乎]沱河)会合。这样,白沟工程虽

有盘坝之劳,但毕竟改善了黄河南北的水运。

袁尚被曹操击败后,投奔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图谋卷土重来。为了根

除后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 年),曹操北伐乌桓。在进军过程中,他命

令董昭负责组织力量施工,相继凿成平虏、泉州、新河三条运粮渠道,开辟

了通向辽西的水路。平虏渠在今天津市静海县境内,南起沱水,北到}[gū

孤]水。}水下游,大体上就是后来大清河的入海河段。泉州渠是沟通}水

下游与鲍丘水(潮白河)的渠道,由于它位于泉州县(治所在今武清县西南)

境内而得名。新河西起鲍丘水,经过今唐山境内,东接濡[rú如]水。濡水就

是今天的滦河。这三条渠道,特别是后两条,大概由于军马倥偬,而冀东又

多沼泽,施工困难,工程粗糙,实际上并未发挥作用。

如果说上述四渠的穿凿,主要是由于军事上需要的话,开利漕渠则不

同,主要是从政治需要出发的。邺城北控河北平原,南联中原腹地,地位重

要,本是袁绍、袁尚父子的大本营。曹操消灭袁氏势力后,将自己的政治中

心由许都(今河南许昌市)北迁于此。因此,他很重视对邺城的建设。发展

这里的水路交通,兴建利漕渠,便是其中一个方面。它凿于建安十八年(公

元213 年),以漳水为水源,经邺城,向东到馆陶县西南,与白沟衔接。白

沟是当时河北地区重要的水上交通线,利漕渠凿成后,邺城因有白沟之利,

对幽燕中北部的控制,和对黄河以南的联系,都大大加强。由于漳水水量比

较丰富,还因为增加了水源,使白沟的航道更为通畅。除以上五渠外,曹魏

时又开白马渠,沟通沱水和漳水。

经过千百年的努力,到两汉时,我国的运河工程已经取得很大成就,它

东起沿海地区,西到关中,南起湘桂,北到幽燕,都有运道可通。它对促进

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边疆地区的开发,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的形成和巩固,都有重大作用。

两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野山

①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有六辅渠、白渠、龙首 芍陂渠等

②江淮、江汉之间以修治天然陂桥毕池颂消中为主,著名工程有六门陂。

③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著名工程有鉴湖等。

④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长安、洛阳的漕河开凿的漕渠!

连缀河北诸水的五渠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