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汕头灵山寺的传说
叩齿庵原名大隐庵,位于潮州西平路南段道后巷,创自唐朝,历代都有对其进行修建。1947年修建后称“扣齿古寺”,并由两广监察使刘侯武书匾,1987年至2003年由方丈释宏生募巨资全面重建并扩建东院。寺院以其规模宏伟及韩愈大颠会晤圣地、“八一”南昌起义军师部驻所、当世罕见仿唐建筑而声名甚著。
寺院坐北朝南,分三进,首进为金刚殿,二进为大雄宝殿,三进为藏经楼。东院为寺之配套。院内广植花木,四时飘香,大雄宝殿阶前两株百年古榕骑石缝而生,矗立南天。另有一口铸于清康熙丙午年,有华严经文的千斤洪钟;唐祖师圣德法乳甘泉古井至今尚存。清成丰林大川《韩江记》载:“叩齿庵在城南书院左,即韩昌黎大颠至郡所住处也”。庵内大颠堂额写:“聪明宏博”四字。中为大雄宝殿,阶前有两古榕,不假泥土,骑阶前石而生,呈黑铁色,极其古致,据说已有数百年历史。宋广东转运判官周敦颐留堂壁云:“退之自谓如夫子,原道诋排佛老非,不识大颠何似者,数书珍重更留衣”。
相传唐元和十四年正月,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皇帝,被贬到潮州任刺使。到达州治那天,下属官吏、全城百姓夹道欢迎。韩愈看到百姓如此热情,十分激动,突然前面一个和尚朝他马前走来,那和尚本也英俊魁梧、且脸方额阔,远看还一表人才,可近前时却叫人害怕。原来他有两个暴出的大牙,骤看如寺庙里狰狞的罗汉。韩愈顿生不悦,只是僚吏既无阻拦,身为刺史如果呼叱发作就会有失身份,于是只好忍着,心想:“此人一定是个恶僧,他若有愚惑百姓,定要把他两个大牙拔掉。”到了太守府,韩愈盘问和尚何来,知其为济生庵得道高增大颠,功德圆满且法力高强。
次日,韩愈刚升堂办理州务,跟班便呈上一小包东西,说是大颠和尚差人送来的。韩愈打开一看,原来是两个大牙齿,另外是一纸倡话,字体浑厚端庄,书“儒以仁为本,佛亦济众生。道异旨自同,会我海屿边。”这就使韩愈陷入迷惑之中:“这和尚还真神灵,能熟知我心想。”内疚地说:“我单凭相貌轻率地对一个人下结论,枉曲了好人,实不应该。”于是当堂挥笔写了“叩齿庵”三个大字,命人送道到济生庵,可大颠和尚已前往潮阳灵山寺。自此济生庵改名为“叩齿庵”。
后来韩愈多次致函大颠,互相访问,并结下很深的情谊。数月后,韩愈改刺袁州,临走时,还专程到灵山寺跟大颠叙别,并赠衣表示惜别之情。大颠特在灵山前建了“留衣亭”以示怀念。
2. 汕头显灵寺
天后,又称天妃,亦称天后圣母;民间俗称妈祖,是海面女神。凡渔民及海上作业之商船、运输之船民、商人等,皆崇敬奉祀。不但陆地建庙,水上渔船、商船亦多设神位、神宠,从事祀拜。我国闽、粤、台湾等沿海民间崇祀比较隆盛。
相传民间所称马祖,即“天后圣母”。系北宋建隆元年(960)农历三月廿三日,出生於福建莆田县湄洲林愿之家,满月後,尚不闻啼声,故名林默,幼好学,聪颖。深通气象,能观天预测风云,渔民多次海上遇险,得她拯救,转危为安。北宋雍熙四年(987)农历九月初九日逝世,时年仅二十八岁。今福建湄洲有妈祖庙及升天古迹。传说此後,妈祖多次显圣在海上导航,赐药解疫病,被世人称为湄洲神女或海峡女神。後经末、元、明、清,历朝帝王册封为“顺济”、“灵济”、”天妃”。
汕头市南澳的天后庙,建於明万历四年(1576),至清乾隆以後,南澳的隆、云、清、青四澳、有天后庙达18座。
汕头市升平路老妈宫的“天后庙”,据说在汕头开埠以前就已建庙。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天后诞辰,称“妈祖生”,又称“妈生”,潮汕一带渔民商民举行祀拜,汕头市民商号多以熟鹅奉祀,故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为“妈祖生日,食鹅肉”,沿传至今。潮阳天后庙,据清光绪《潮阳县志》载:“天后庙在邑北后溪之港口(创始无考)。道光九年(1829)知县王鼎辅协同缙绅郑世兰等重修。光绪九年(1883)绅商改建。知县周恒重,署游击方恭各捐资倡之。每岁春秋仲月(即二月八月)上癸日致祭。相传舟行海上,猝遇巨风震荡,十百之命,悬於一丝。错蒙间忽有神火光烛帆樯,或灵鸟翔集,若示人以方向者,舟人因得以免。或“天妃南海神也”。故其灵爽著见如此,旧封“天妃”。
潮阳后溪古渡,在潮阳区棉城北侧之牛担湾畔。是古时潮阳三大港口之一。
唐元和十四年(1819)潮州刺史韩愈到潮阳大湖祭神并往灵山晤高僧大颠,皆经此渡,後人为纪念韩愈盛事,遂於此渡建“韩愈渡江亭”,俗称六角亨。後来由於水上交通发达,渡口日益热闹,当地居民曾於此建“天后庙”(时间无考),後废。1984年春,潮阳后溪群众集资及旅港同色捐资修建该渡口之“天后庙”及六角亭。亭有对联云:
孤臣羁旅原道薪传宗孔孟
抚舟披紫翠绕亭台仰天妃
联中所称“天妃”即指“天后庙”中之天后,现“天后庙”及韩文公亭等古迹,成为潮阳旅游胜地之一。
除后溪古渡之外,潮阳境内各地多有建庙。计:
一在棉城南龙津之赤产地,系元廷佑间(1314—1326)建,俗称“赤产妈”。
一在棉城西南之桂桥,俗称“桂桥妈”。
一在海门之莲花峰右。
一在达濠许副将生祠前之左。
一在达濠埠,为达濠群众及渔户同奉祀。
一在招都下尾之溪岸,渔船户奉祀。
一在招都河渡。大多为海上商船所奉祀。
一在胪岗村(胪岗镇政府驻地)。该庙俗称“胪岗妈”。传说,每逢岁旱,群众祷雨屡效。
一在棉城双望池附近,称“双望妈”。据说是从胪岗妈请来奉祀而建的。
3. 汕头潮阳灵山寺在哪里
1 潮州开元寺 开元寺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开元路。前身为荔峰寺,元代称“开元万寿禅寺”。
2.甘露寺(广东省潮州市) 甘露寺,位于镇江市北固山后峰的顶上,所以北固山有“寺冠山”之说。
3.雷音禅寺(广东省潮州市) 雷音寺位于广东潮州饶平县城黄冈之北2公里栖云山的雷音禅寺。
4.永福寺(广东省潮州市) 永福寺位于广东潮州饶平县,创于宋代。
4. 汕头灵山寺简介
灵山有到汕头的客车,汕头公交车123路车起始站汕头,终站贵屿车站,途经灵山可以乘坐。垍頭條萊
5. 汕头灵山寺什么时候开放
【潮州广济门城楼】在潮州市东城垣东门之上,面临韩江,直对广济桥。明潮洪武三年(1370)建。系宫殿式建筑,灰、沙、砖、石、木、瓦结构。分三层,各层皆五开间。鼓磴式柱础,抬梁式屋架,桁数较密。底层檐下拱头有木雕装饰,屋面为歇山顶形式,四面重檐,铺琉璃瓦,顶层栋脊两端饰卷草图案。原楼内雕栏画栋,因历代修葺改建,今佚。全楼仍保留明代宫殿建筑形式。
【揭阳进贤门城楼】在揭阳榕城镇新兴路口。进贤门是县城第五个城门,可通抵县学宫,故名。城楼是全城更楼之一。明天启三年(1623)六月落成。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重建。民国26年(1937)建环城马路,城墙毁,残楼尤存。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修复原貌。城楼高20米,宽19米,门深8米。1985年在城楼前置石狮2只,围以花圃。
【三饶道韵楼古寨】在饶平三饶镇南联村。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系八角形古堡式楼寨,土木结构,周长328米,内围周长135米。面积约1600平方米。三进堂屋式,后进三层楼高11.5米。寨内56屋门,门门不相对。建筑规模壮观。
6. 汕头最灵的寺庙
应该是青云禅寺,位于达濠区大瞭峰上,全寺占地面积达240亩。始建于1526年,庙宇壮观,环绕青林。在1985年进行了扩建,1988年起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驰名海外。现在的青云寺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游客莫名而来参观参拜,是汕头市达濠区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
7. 汕头灵验的寺庙
这个数量庞大啊,尽可能给你罗列出来,如果遗漏,敬请补正。
潮阳云台山寺、潮阳翠峰岩寺、潮阳大小北岩寺、潮阳东岩寺、潮阳西岩寺、潮阳灵山寺汕头塔山寺、汕头妈屿普陀寺、汕头炉柜寺、汕头下蓬证果寺、汕头青云岩青云禅寺、汕头双泉寺澄海丹砂古寺、澄海莲峰古寺、澄海观音寺、澄海玉佛寺南澳潮音寺、南澳金山寺、南澳石潭寺、南澳南山寺、南澳云盖寺饶平隆福寺、饶平永福寺、饶平长乐寺、饶平林姜寺、饶平双流寺、饶平观海寺、饶平雷音寺、饶平白雀寺、饶平古岭寺、饶平云峰寺、饶平定慧净寺、饶平金山寺潮安灵和寺、潮安甘露寺、潮州别峰寺、潮州寿安寺、潮州南岩寺、潮州开元寺联、潮州镇法寺 惠来桥观寺、惠来西来古寺、惠来庄严禅寺、惠来镇江古寺普宁盘龙阁寺揭阳炮台古山禅寺、揭阳腾龙寺、揭阳吉祥寺、揭阳凤山寺、揭阳双峰寺陆丰定光寺、陆丰元山寺
8. 关于汕头灵山寺的传说和传说
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确实是有才之人,时年以51岁的韩愈,被贬潮州!刺潮仅八月,却令一片江山尽姓韩。从韩山(笔架山)韩江(古称恶溪/鳄溪,现称韩江,下游流域经汕头、潮州两市)再到景韩亭、昌黎路、湘子桥(也称广济桥,传为其侄孙韩湘子与广济和尚所建);再到民众所建韩文公祠、昌黎小学等等,连“八仙过海”传说也与韩家(韩湘子)有关。仅仅八个月的时间,初来之时,一路上韩愈还担心自己会死在潮州,“好收吾骨瘴江边”,没想到仅仅八个月却令潮汕大地衍生了一种“崇韩文化”。或许,让世人所知,是韩愈的到来才让潮州大地从“蛮夷”变成了“海滨邹鲁”;然而这恰恰是一种误解!
韩愈刺潮大有建树,但他并非潮汕文化的创始者,在他之前潮州刺史有:
张玄素——太宗时期著名谏臣,贞观十八年刺潮;
唐临——官拜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高宗显庆四年刺潮,卒于任上;
常怀德——高宗仪凤二年刺潮;
洪瑀——中宗年间任潮州刺史;
陈思挺——玄宗年间刺潮;
李季卿——官拜礼部侍郎,代宗年间贬为潮州刺史;
李皋——唐氏宗亲,嗣封曹王。由都水使者迁左领军将军。 代宗大历十二年任潮州刺史;
常衮——官拜宰相,德宗年间刺潮,后为福建观察使,期间注重教育,增设乡校,亲自讲授,闽地文风为之一振 ;
刘暹——德宗建中末年至德宗贞元十二年,十年任职,终于任上;
洪圭——德宗贞元四年, 刺潮期间家族落籍潮阳,乃潮阳洪氏始祖,协助修建潮阳灵山寺;
李宿——德宗贞元十三年任职,并于潮州西湖山南岩建“观稼亭”。
这些名人,有的功不比韩愈小,任职时长更比韩愈长。就拿常衮来说,曾官拜宰相,就算是贬职潮州也是振兴家邦,使得闽地文风大振。可见韩愈绝非潮州文化的创始人,在他来潮之前潮州已有名士赵德(海阳县尉,祖籍潮安人)了。然而韩愈仅仅八个月却为何让潮汕人民对韩愈如此推崇了?这恐怕跟他韩愈的个人才气有关!韩愈是唐代有名的文学大家,在唐朝那种文馨武韬的大环境下,人民对于大文豪是极度地推崇。韩愈来到潮州,推广中原先进文化,推动乡校 教育、兴修水利、驱除鳄鱼、关心农业、振兴文风等等,加上他文豪之名,韩愈为潮汕大地所做之事虽只是职内应尽之务,却大大地推动了当地的发展。这么来说,是前面的刺史们为潮州大地不断融入力量,带来农业丰收、文化成风的基础;韩愈的到来为文化、经济等做了一次大推动,加上他文豪之名,让世人知道潮州之地农业经济发达、民风淳朴、文化兴盛,一派“海滨邹鲁”的文明景象!尽管他只有八个月的在职,却让山水以其姓、道路以其名,人民为其修祠建亭,世代景仰!
然而,韩愈来到潮州之前,在他眼里潮州就是一个鸟不屙屎的地方,他说自己“居蛮夷之地,与魑魅为群“,大文豪之语让世人广为传阅,大江南北都知道了这样一种对于潮州大地的形容。而这一说法也是让后人都认为没有韩愈就没有潮州,没有韩愈的刺潮,就没有潮州的文化!当他离开潮州的时候,却大为改观了——“(潮州)国家宪章完具,为治日久,守令承奉诏条,违犯者鲜,虽在蛮荒,无不安泰,闻臣所称圣德,唯知鼓舞欢呼,不劳施为,坐以无事。”为何他在离任还是形容潮州大地是蛮荒呢?或许这该和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所在地有关。古时文化不像现在大集中大繁荣与相互尊重融合,中原文化就是文化的中心,在古时南方被成为蛮荒之地,不足为奇;就算是在今日,大西北之地也是被当成文化的低潮之地,但他也有珍贵的民族文化,在今日相互尊重的一个前提下,即使文化低潮的地方也是受他人所珍视的!韩愈在潮八个月最重要的,是打破了他来之前的”好收吾骨瘴江边“的悲剧式想法,感受到一种民风淳朴、政治清明、男耕女织、安居乐业一派祥和之景,也是他的文笔,又让当时的大江南北再次认识了潮州大地。
可见,韩愈在世人对潮汕大地的认识程度上大大推动了,才使得”韩愈刺潮仅八月,一片江山尽姓韩“的潮汕崇韩文化在潮汕大地延续至今!
潮州八景——“鳄渡秋风”、“西湖渔筏”、“金山古松”、“北阁佛灯”、“韩祠橡木”、“湘桥春涨”、“凤台时雨”、“龙湫宝塔”。
9. 关于汕头灵山寺的传说故事
1、潮州开元寺
开元寺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开元路。前身为荔峰寺,元代称“开元万寿禅寺”,明代成“开元镇国禅寺”,清代以后“开元镇国禅寺”与“开元寺”并称,加额“万寿宫”,俗称开元寺一直沿用至今。该寺自建立以来,历代均有维修。以地方宽敞、殿阁壮观、圣像庄严、文物众多、香火鼎盛而名闻遐迩,为粤东地区第一古刹,有“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之美誉。
2、甘露寺(广东省潮州市)
潮州甘露寺在桑浦山狮子岩半山腰,是潮汕规模最大的天然石窟寺,是一处面积近6000平方米的岩洞。据《海阳县志》称:该地“前为玉简书院,后改甘露寺”,“相传有孝子庐墓而甘露降,故名”。
3、雷音禅寺
雷音寺位于广东潮州饶平县城黄冈之北2公里栖云山的雷音禅寺,因大雄宝殿以天然石壁为后墙故俗称“石壁庵”。创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1984年起修葺、扩建,现瑰丽多姿,林岩映美,1988年10月21日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其石壁及洞,寺似浮雕画屏挂于山腰之壮观,和清代童真和尚获宰相蔡新赠联动人故事,成为粤闽交界的礼佛旅游胜地。寺坐北向南,筑东、西两外门。
4、永福寺
永福寺位于广东潮州饶平县,创于宋(960—1279),移址重建于1991年至2001年,由释光辉住持募资投放3500万元巨款所振兴。1993年获县宗教局登记开放。寺创自宋,从对岸海山岛隆福寺分香火而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乡民集资扩建,增至约1500平方米,分前座、大殿、后花园、两侧通廊,前座供协天上帝。
5、松林古寺
松林古寺,位于潮城意溪镇郊之松林峰山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挖东溪时,在原寺址前低洼处出土韦驮菩萨石像一尊、圆形石墩一座,上刻“开山会堂和尚”六字清晰可见,现供于寺中,故有称开山寺者。总体建筑布局大致为五部分,中轴线为山门、金刚殿、天五殿、圆通宝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侧:东长廊、地藏殿、钟楼、客堂、斋堂、僧舍、佛教文化中心楼等等。
6、别峰古寺
别峰古寺位于广东潮州市意溪镇橡埔乡别峰山东面,坐东面西。原名天湖寺。距离市区东北5公里,由崔道亮创于明代(1368—1644),1684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吴良骥重建,1862年(同治元年)由余庆社重修,并题额“别峰古寺”。自1983年至2001年,先后由住持释弘廉、释信愿募资重修、扩建,并开辟水泥路面宽大的公路直通寺前。
7、明镜古寺
明镜古寺坐落于广东潮州市区北关村北美路尾,始建于明朝(1368—1644),1995年起重建,1999年1月21日落成开光。以“古代风貌,岭南风格”的佛教特色建筑群和颐养孤寡老人的福利型多功能寺院而闻名遐迩。古寺的重建,耗资人民币600多万元,建成一座占地29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17平方米,具佛教特色建筑群。
8、孝禅寺
孝禅寺,在意溪镇头塘村,清代顺治18年潮州知府吴颖、海阳县知县王运元、郡人梁应龙、谢元汴、翁如麟、蔡元同、高僧澄心建,命名孝禅庵。康熙年间郡人太史杨钟岳建前座。抗日战争时,庵已残破,香火断绝,1982年潮城善信略事修葺,并於前座塑观音像,后座塑华严三圣。
9、隆福寺
隆福寺,在信宁都汫洲堡黄芒山,晋时建,宋时废圮,近有耆民陈萃吾同住持僧开一募缘重建,以为讲经之所。隆福寺处于古称“蓬莱”的海山岛,又是在宋代由僧把香火传至附近隔海(现已陆路相通)的古称“瀛州”的汫洲镇永福寺,故两寺被称为“瀛蓬双福寺”。隆福寺坐西向东,总建筑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山门。
10、灵和禅寺
位于广东潮州、揭阳、汕头三市交界处,潮安县庵埠镇竹排街的灵和寺(即“观音堂”),创自南宋,庆元二年(1196),清乾隆后多次修葺,1988年至1994年由释智诚(1908—1994)法师主持重修一新。以其住持释智诚法师闭关刺舌血抄《华严经》之处而遐迩闻名。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