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宜兰平原形成
湖泊是由地质、地貌、气候、径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一般来说湖泊的成因可以分成几种类型:
(一)构造湖在高山高原、丘陵和平原的地表发生断裂出现凹陷,凹陷的地方逐渐蓄水,形成湖泊,例如日月潭是玉山、阿里山是山间断陷盆地积水而变成的一个高山构造湖。
(二)火口湖火山喷发后在火山的顶部会留下巨大的火山口,火山口逐渐储水而形成的湖泊,例如宜兰平原外龟山岛屿上也各有一座火山和火口湖。
(三)河成湖有些位于平原地区的河流受到河道迁徙摆动、河道淤塞等情况,会在河道上形成湖泊,这类湖泊会因为受到河水注入的影响,在丰水期湖泊会扩大,枯水期会缩小;当水量较平衡时,河成湖形态较稳定,但是当水量变化较大时,河成湖形态的变化也跟著增加。
(四)牛轭湖在平原地区的河流,会因为水流对河道的冲刷与侵蚀,致使河流愈来愈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原来弯曲的河道废弃,形成所谓的牛轭湖。例如二仁溪附近就有因为河川作用而形成的牛轭湖。
(五)堰塞湖堰塞湖是由于地质变动,例如火山熔岩流、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造成河谷或河床的堵塞,之后储水形成的湖泊。若是因为火山熔岩堵住而形成的堰塞湖,叫熔岩堰塞湖,例如竹子湖和草岭潭就是典型的堰塞湖。
(六)冰川湖冰川湖大多分布在高山有冰河的地方,当冰河溶化时,会因为冰川挖蚀成的坑,和冰山溶化的水堵塞蓄积而成为湖泊,台湾的冰川湖多分布高海拔地区,如雪山山脉。
(七)人工湖-水库、埤塘人类为了灌溉饮用等因素而在河谷筑起堤坝,拦截河里的水所形成的湖泊,水库可以储存水库,搜集更多的水资源,例如石门水库、明德水库和宝山水库等等。
二、宜兰平原是什么气候
宜兰县位于台湾省东北部,主体为兰阳平原,该平原分布着南北长约23千米、高约10米的连绵沙丘。兰阳溪是孕育兰阳平原的"生命之河",河流含沙量大,又称为"宜兰浊水溪"。许多河流受南北向沙丘的阻挡。在沙丘西侧蜿蜒向北或向南流,最后在沙丘处入海。
当地盛行偏东风,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可将河流入海口及沙滩处沉积的泥沙吹至陆地堆积形成沙丘。
所以,兰阳平原沙丘主要形成原因是河流带来泥沙,风力堆积形成的。
三、宜兰平原面积
有城市,宜兰县。
宜兰县主体为兰阳平原,三面环山,一面朝海,系为兰阳溪冲积作用所产生之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宜兰县南方之南澳乡多山,与花莲县相接。西有中央山脉,东方为太平洋,得子口溪出海口至兰阳溪出海口沿岸有着连绵不绝的沙丘,与龟山岛处在外围。
四、宜兰平原人口
Taichung,系指台中,位於台湾中部的直辖市,总面积约2,215平方公里。迄2015年7月,设籍人口约273万人。北与苗栗县、新竹县接壤;南临彰化县、南投县;东隔中央山脉与宜兰县、花莲县相邻,西临台湾海峡。 台中市辖区原分属台中(省辖)市及台中县,於2010年合并升格为直辖市。它是台湾中部的经贸核心,与邻近彰化县部分地区,构成了台中彰化都会区。
五、宜兰平原气候特点
宜兰平原,是位于台湾省东北部宜兰县境,边长均约30公里,面积约有320平方公里的小型平原;主由兰阳溪冲积和地型升高造成,属冲积扇平原。
六、宜兰平原海岸线
台湾省总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为世界第38大岛屿,由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钩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屿组成,其中台湾本岛平积为35873平方公里。
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达1600公里。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台湾山系与台湾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竖卧于台湾岛中部偏东位置,形成本岛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台湾岛有五大山脉、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别是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台东山脉,宜兰平原、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和台东纵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上,地壳不稳,是一个多震的地区。台湾岛上独流入海的大小河川多达608条,水势湍急,多瀑布,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其中长度超过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浊水溪、高屏溪、淡水河、大甲溪、曾文溪、乌溪。
台湾的行政区划范围包含1个省(台湾省)、6个直辖市(台北市、新北市、桃园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其中台湾省下分为11个县(宜兰县、新竹县、苗栗县、彰化县、南投县、云林县、嘉义县、屏东县、花莲县、台东县、澎湖县),3个市(基隆市、新竹市、嘉义市)。
台湾总人口约2300万,其中汉族约占98%;少数民族占2%,分为阿美、泰雅、排湾、布农等9族,分居全台各地。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