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默川平原种植的农作物
内蒙古地区在历史上的主要经济形式是自然游牧经济,农业起步较晚。直至清朝末年实行“移民实边”政策以后,大量放垦草原,种植业才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逐步形成当今的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的格局。
内蒙古的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以东和以南地区。农作物种植区主要是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西辽河平原、嫩江西岸平原和广大的丘陵地区,这些地区有适于农作物生长的黑土、黑钙土、栗钙土、草甸土、淤灌土等多样性土壤地带和可利用的地上地下水资源。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区的耕地面积一般保持在533万公顷,其中水浇地13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余四分之三是旱作农业。农作物为一季一熟,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谷子、莜麦、高粱、糜黍、大豆、豌豆、马铃薯;主要油料作物有胡麻、油菜籽、向日葵、蓖麻籽;主要经济作物有甜菜、烟叶、小茴香、麻类及黑瓜子、中药材,以及河套蜜瓜等瓜果。
历史上内蒙古农业特点是:1.土地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潜力大,人均耕地面积4亩,在全国居第一位;2.农田与牧场交错,具有农牧结合的优势;3.自然灾害频繁,十年九旱,农业生产不稳定;4.耕作粗放,生产水平低,广种薄收,单产居全国之后。
二、土默川平原面积
内蒙古平原总面积约为7.5万多平方公里。在内蒙古自治区总共有四大平原,它们被誉为“内蒙古粮仓”、“内蒙古米粮川”、“塞上江南”等美称,是内蒙古粮食的主产区。这四大平原为:西辽河平原,位于自治区东部,与松辽平原相接,是内蒙古面积最大的平原,面积为5.29万平方公里、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和黄河南岸平原,三平原总面积2.25万平方公里!
三、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
蒙B车牌代码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包头素有草原钢城的美誉。包头地处内蒙古西部、蒙古高原南端,南濒黄河,东西接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阴山山脉横贯中部,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和沿黄经济带的腹地,是连接华北和西北的重要枢纽,是内蒙古对外开放的重点发展地区。
四、内蒙古土默川平原
1、市区海拔高度为1040米
2、呼和浩特市海拔最高点在大青山金銮殿顶部,高度为2280米,最低点在托克托县中滩乡,高度为986米
3、包头、建华南路基本上是整个城市中轴,海拔高度在1030.96米
4、乌海:平均海拔1150米
5、鄂尔多斯市:海拔在81100~1500米左右
6、赤峰:海拔高300-2000米。东部在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汇流处大兴三角地区,海拔高不足300米,为全市地势最低地带
7、西部克旗、郊区和河北省围场县交界处的大光顶子山,海拔高2067米,为全市第一高峰
8、通辽市:海拔高度1000-1400米
9、锡林郭勒盟:海拔在800—1200米之间
10、集宁:平均海拔1416.56米
扩展资料: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地层发育齐全,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以北42°为界,可分为两个1级大地构造单元。42°线以北为天山——内蒙古——兴安地槽区,以南为华北地台区。中、新生代时受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影响,内蒙古东部地区形成北北东向的构造火山岩带,即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
内蒙古存在着两个中国Ⅱ级成矿带,就在这两大工级构造单元接触部轴和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上。前者为华北地台北缘金、铜多金属Ⅱ级成矿带,后者为大兴安岭Ⅱ级铜多金属成矿带。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土壤种类较多,分为9个土纲,22个土类。其共同特点是土壤形成过程中钙积化强烈,有机质积累较多。
内蒙古自治区土壤在分布上东西之间变化明显,土壤带基本呈东北--西南向排列,最东为黑土壤地带,向西依次为暗棕壤地带、黑钙土地带、栗钙土地带、棕壤土地带、黑垆土地带、灰钙土地带、风沙土地带和灰棕漠土地带。其中黑土壤的自然肥力最高,结构和水分条件良好,易于耕作,适宜发展农业;黑钙土自然肥力次之,适宜发展农林牧业。
五、土默川平原在哪里
内蒙古平原也叫河套平原。河套平原的成因:内力作用是地壳断裂下陷;外力作用是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形成。河套平原由贺兰山以东的银川平原(又称西套平原),内蒙古狼山、大青山以南的后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又称前套平原)组成,面积约25,000平方公里。河套平原南部包括库布齐沙漠,一部分在鄂尔多斯高原。
六、土默川平原的形成过程
河套平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是黄河沿岸的冲积平原,在几字形的黄河湾。由贺兰山以东的银川平原(又称西套平原),内蒙古狼山、大青山以南的后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又称前套平原)组成,面积约25,000平方公里。是鄂尔多斯高原与贺兰山、狼山、大青山间的陷落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较好,有黄河灌溉之利,为宁夏与内蒙古重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
七、土默川平原区域概况
土默川平原(呼和浩特地区)原始的建材和建筑业,以托克托县海生不浪新石器时代的一个村落遗址为例,根据发掘的其中一座房屋遗迹推测,当时房屋的建筑材料大体为:木材、泥土、苇草、石灰、绳索和柳笆等。其整个房屋设计为半地穴式并呈正方形,南面设一门,与西北墙角连接有一灰坑;屋顶呈人字形或四角尖锥形,屋内面积约20平方米左右,地面抹有一层石灰,中央有灶炕痕迹,等等。
土默川平原的史前先民从洞穴走出,住进自己盖的房子,从不定居生活变为定居生活,似乎意味着他们从狩猎生活渐变为农耕生活。但据记载,从夏、商、周乃至春秋战国时期,土默川平原主要活跃着荤粥、鬼方、土方、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当时的平原成为一个“大牧场”,而不是一个“大农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使该地区的农耕文明出现了某种断层?
战国时期,土默川平原出现了第一座城市——“云中”(位于今托克托县境内)。该城是赵国为屯兵打仗而兴建的军事性城堡。其周长8公里,面积约4平方公里,城墙建造工艺采用板箱式填土夯实筑墙法(类似“干打垒”),城内建筑所用建筑材料主要为:土、木材、石灰、柳编、柴草、石料、砖、瓦和铜铁等。其与蜿蜒于阴山南麓的赵长城一道,构成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防线。并且留下了“胡服骑射”这一著名的历史故事。
“云中”的出现,表明当时土默川平原的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在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平原南部的盛乐城则为该地区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据有关文章介绍,公元338年,拓跋鲜卑建都盛乐(位于今和林格尔县境内)。拓跋鲜卑以此为中心发展农牧业生产,建立起著名的北魏政权。雄浑壮阔的《敕勒歌》便产生于这一时期。这一时期,该地区的建筑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当丰州城(位于今呼和浩特市白塔村一带)伫立于土默川平原东部(据载,其建于辽应历十年,即公元960年)之时,已是一派“山边弥弥水西流,夹路离离禾黍稠”的田园风光了。据称丰州是辽、金、元各代在大黑河流域建立的政治军事重镇,也是中原地区同该地区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汇合点。当时城内居民众多,街巷相连。辽人堪称建塔高手。城中最著名的建筑是建于辽代的万部华严经塔(俗称白塔),体现了当时该地区建筑业的最高水平。
而当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旧城)耸立于土默川平原时,已然是明朝的光景了。和平的再现,使平原因长期战乱造成的城池荒芜、人烟稀少的惨状开始有所改观。约1527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仿照元大都的样式,开始兴建一座名为“库库和屯”(呼和浩特,即归化城)的城市。该城竣工后,其城池周长2.4里。在高达2丈的城墙上,建有四座角楼、两处望楼和南北城门。后来城内外出现了大量召庙,该城由此享有了“召城”之誉。又由于该城在清代发展成为华北地区的重要商埠,也便有了“商城”之谓。
纵观土默川平原的建筑,从史前先民的半穴式房屋到清代的四合院民居,以及各种城池和宗教建筑,期间历经了数千年。而其建筑文化的发展总体呈现出渐进模式,当然有时也会出现城市毁于战火(如丰州城)或某类建筑物“井喷”现象(如明清时期大量建庙),从中亦可触摸到该地区经济、文化、艺术、宗教、军事等的发展脉络。此外,其在各历史时期的各种建筑,基本上是就地取材。这些建筑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兼顾美观。
土默川平原地处风土粗莽的塞北,其建筑文化缺乏江南建筑文化的精致和优雅,总体散发出一种粗莽之气。在出现大量中原样式建筑的同时,也吸取了其他地域的建筑样式。譬如明清时期的一些召庙建筑,便融入了藏式建筑样式。当地的乡村民居也极具地域特色,如有俗称“一出水”的屋顶,以及厚实的土坯墙和屋内的火炕等,可谓冬暖夏凉,适应了当地气候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