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原无际一泻千里翻译
千年积雪珠穆朗玛峰,莽莽苍苍的黄土高原,草木茂盛的西双版纳,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一泻千里的黄河,浩浩荡荡的扬子江原因: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有很多黄土塬和小山,是没办法一望无际的;西双版纳为热带雨林,草木茂盛;华北平原很大很平整,一望无际是有希望的;扬子江是指从中国江苏省扬州以下至入海口的长江下游河段,水流非常平缓,到不了一泻千里。
二、平原无际的意思
地大物博,一碧千里、一马平川、广袤无垠、宽广无际、一望无际、无边无际、一望无垠、沃野千里。
三、平原无际英语
无际无涯意思是:际,边缘处,涯,边际,极限。形容范围极为广阔,没有边际。它出自施耐庵的《水浒传》第95回:“好好的平原旷野,却怎么弥弥漫漫,一望都是白浪滔天,无涯无际,却似个东洋大海”。多用于形容草原,大海,田野,平原,旷野等的宽广。是四字的中性成语。
四、平原无战事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讲述国民党垮台前两年国共谍战斗争,虽然大部分人物都属虚构,但却力求接近历史背景的真实,这比那些胡编乱造的戏说历史剧前进了一步。尽管如此,该片还是更多地反映了当代人希望得到的历史真相,而非历史真相本身。
五、平原无边无际
无边无际 [wúbiānwújì]际:边缘处。形容范围极为广阔。出处:《霹雳》:“山路通过涧上一座毛竹小桥;重又隐没到无边无际的大竹林里了。”造句:
1、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航行,你不感到寂寞吗?
2、无边无际的大草原到处都有雪白的羊群。
3、这沼泽地好像是无边无际似的,即使是走到天亮,也不一定能走出去。
4、我们华北平原,那可是一马平川,无边无际。
5、很多件惊天动地的好事却都会给自己带来无边无际的烦恼。
六、平原无故是成语吗
突兀
发音:tū wù
[解释]:
1.突然变化的
平原过去了,面前山峦世界突兀而起
2.高耸,高低起伏的样子
突兀而已。——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苍然突兀。——明·顾炎武《复庵记》
突兀的山石
奇峰突兀
有时候也多形容情况瞬间变化很快,有陡然突变的意思。
3.犹猝然;突然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事情来得这么突兀,使她不知所措。
这消息来得突兀。
火烧水转扫地空,突兀便高三百尺。
生活变化得实在突兀,真叫人感慨万千。
正当幼龟踯躅不前时,一只嘲鹰突兀而来。
4.突然发生,出乎意料
七、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原文如下: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
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
志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因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的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
目前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
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作品简介: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又名《李大钊选集》,是2008年12月龙门书局出版的图书,制作是李大钊。在书中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告诉我们应该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放弃,对革命保持必胜的信念,要拥有豪壮雄健的气魄。全文流露出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作者简介: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和早期领导人。1907年入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学习,1913年赴日本,1916年回国,任北京《晨报》主编。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1920年3月,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嗣后,对党的建设,工人、学生运动,统一战线,均有重大贡献。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平(现北京)。
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作品赏析: 本文选自《李大钊选集》原载于1923年12月20日《新民国》第一卷第二号。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
正当五四运动高潮过后,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加紧了对新文化的破坏。
封建复古势力从一蹶不振中昂起头来,对新文化运动发动猖狂的反扑。
社会黑暗到了极点。
中华民族正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
那些民族精神不健全的人,怯弱的人,脆弱的人和奴颜婢膝的人,有的离开,有的退隐,或化敌为友,为虎作伥,或畏惧斗争,循迹而去。
大多数正直的有爱国心的人们,则在黑暗中徘徊,苦于看不到光明,精神不振。
在这种“艰难的国运”面前,是临阵脱逃,垂头丧气,悲观失望,彷徨苦闷,还是正视现实,挺起胸膛,振奋民族精神?他们有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振奋起雄健的民族精神,在严重的历史关头,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树立起冲破险阻的必胜信心,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希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