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大学何为》简介?

万里旅行网 2023-08-08 07:13 编辑:admin 85阅读

一、陈平原《大学何为》简介?

本书作者从历史记忆、文化阐释、精神建构以及社会实践等层面,思考大学作为人类社会极为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什么、有什么、还能做什么。将论文与随感、演讲与问答、历史与现实、宏大叙事与私人记忆掺和在一起,造成一种明显的“对话”状态,论及理想与现实、中国与西方、制度与精神、个人与国家等,正好对应中国大学改革的“进行时”。本书适合一切对教育感兴趣的读书人。内容简介陈平原教授在文学史、学术史研究领域卓有建树,在教育史研究领域也独树一帜。在本书中,他立足于自已对百年中国大学(尤其是北大)的若干研究,聚焦大学在急遽变化的当代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将人文作为大学的核心,集中精力在文化、精神、价值层面上思考大学问题,以人文学者里少有的冷静温和的调子来讨论大学问题的复杂性和改革的代价,赞成“保守疗法”。陈平原教授强调:今天谈论大学改革者,缺的不是国际视野,而是对传统中国以及现代中国的理解与尊重。作者简介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为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从事研究或教学。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研究等。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一、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1995,1998,2003)。先后出版《中国小泌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小说史:理论与实践》、《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从文人之文到学荷之文——明清散文研究》、《中国散文小说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等著作三十余种。其中,涉及大学的有《老北大的故事》(1998)、《北人精神及其他》(2000)、《中国大学十讲》(2002)。兄外,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年起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

二、陈平原 大学何为读书心得?

“(读书的意义在于)保持一种思考、反省,批判,上下求索的姿态和能力。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

三、何为 平原现象?

陆地上海拔高度相对比较小的地区称为平原。平原是陆地上最平坦的地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它以较小的起伏区别于丘陵,以较小的高度来区别于高原。平原的类型较多,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平原、侵蚀平原和堆积平原。

堆积平原是在地壳下降运动速度较小的过程中,沉积物补偿性堆积形成的平原,洪积平原、冲积平原、海积平原都属于堆积平原;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冲积平原。

侵蚀平原,也叫剥蚀平原,是在地壳长期稳定的条件下,风化物因重力、流水的作用而使地表逐渐被剥蚀,最后形成的石质平原。

侵蚀平原一般略有起伏状,如我国江苏徐州一带的平原。

构造平原是因地壳抬升或海面下降而形成的平原,如俄罗斯平原。世界平原总面积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平原不但广大,而且土地肥沃,水网密布,交通发达,是经济文化发展较早较快的地方。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另外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如煤、石油等也富集在平原地带。

四、大学何为?何为大学?大学为何?

个人观点:大学就是为了创造知识而存在,引领社会变革,为人类建设美好未来。然而,说实在的,当今大学里面的老师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好的大学情况还好一些,但很多末流二本甚至三本(据我知道的)都不在以任用人才为标准了,想进去做老师就要花钱。河南某末流二本,郑大一研究生毕业后花费十八万左右成功进去当老师。而一些不错的博士却被淘汰,只能去出版社等就业,这个现象真让人胆战心惊,真怕有一天大学不创造知识而是去造假了。这是对人才极大的不尊重!

五、何为大学 大学何为的意思?

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 是一种功能独特的组织,大学从产生到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另一种意思是,《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大学不仅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还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六、何为大学?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具有教育和研究两重身份,大学的学生也会接触乃至参与到前沿的学术研究,那么做学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十九札》就试图回答与学术相关的这些问题。

这本书是北大教授朱青生写给学生的十九封信的结集,这些信件回答了学生关于学习生活的一些疑问,如大学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进行学术阅读、如何积累研究资料、如何进行提问等,很适合初入学的大学生阅读。

朱青生在这些文章中介绍了外语的重要性、论文注释、术语、索引等的使用方法,以及学术阅读和学术资料整理的方法,对于大学期间学术写作、学术研究都会有所帮助。

此外,书中还附有一篇北大课程大纲的原文摘录,虽然有凑篇幅之嫌,但对于大学新生,也可以借此了解大学课程面貌。

七、何为大大学?

大大学:冯友兰在抗战胜利后发表《大学与学术独立》一文,指出中国要强大起来,真正成为世界强国之一,就必须抓住机会,确立知识学术独立自主的百年大计,把中国现有的大学办成“大大学”。在世界强国中,每一个强国都有几个“大大学”。大学既是教育机构,又是研究机构;既是知识宝库,又是智囊团;既是学术中心,又代表着一国学术的最高水准。因此,要办好“大大学”,既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又需要提倡许多冷门的学问,更重要的是国家社会要持不干涉的态度。

八、何为大学也?

就是高考完了的人,取得好的成绩,并被学校录取,这就是大学,里面聚集了人才

九、何为大学孔子?

《大学》的内涵绝非如今上大学的大学可比,只有上乘之学,君子之道才能被称为大学,之所以《大学》为四书之首,是因为《大学》乃是儒家思想的体系和总纲,儒家君子治世的最高理想之所在,地位可相当于佛教的心经,如若有人彻底悟透心经的真谛,那其他佛经自然一读即通,真的明了《大学》真谛,那么儒家其他经典自然了然于心。

十、何为大学,蔡元培?

蔡元培对大学的理解是“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1917年在北大就职演说上又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认为“治学者可谓之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 梅贻琦在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