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飞天山旅游景点介绍
郴州飞天山旅游景点介绍
景点和景区只有字面上的区别,所针对的概括内容是一样的。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郴州飞天山旅游景点介绍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郴州飞天山
郴州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属典型的丹霞地貌,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境内,距市区18公里,总面积110平方公里,水陆交通便捷,东侧紧邻郴永大道,西侧京广铁路复线、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从旁而过。郴江、东江交汇于此,形成享誉江南的翠江风景带。整个风景区由48谷、9寨、4坦、3庙、2江、1泉构成,以丹岩堡寨为特色,穿坦、洞穴为罕见,温泉碧江为纽带,石佛悬棺为史脉,集山、水、林、洞、佛为一体,聚雄、奇、险、秀、巧为一身。2001年飞天山被国土资源部评为丹霞类的地质公园,2014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名山介绍
飞天山,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境内,距市区18公里,总面积110平方公里。飞天山盛名已久,大旅行家徐霞客曾赞叹飞天山“无寸土不丽,无一山不奇”,并镌刻“寸土佳丽”。境区山顶相连,沟壑纵横,山环水绕,寨坦错落,精巧处如精雕细琢,巧夺天工,宏伟处如横空出世,壮志凌云。翠江风情能与漓江风景媲美,享有“小桂林”美誉。
沿江两岩“丹霞翠遥断,岩石架空来”。一路顺江飘流,只见丹峰林立,红岩绿水,怪石幽洞,古木吐翠,竹海茫茫。一年四季绿叶、三季花香,绘成罕见的“四面青山列翠屏”、“草木花光尽是春”的奇妙丹霞地貌景观。
“丹霞第一洞”――黑坦,面积5000平方米;“天下第一门――天生石桥,门高35米,跨度95米,呈拱形,洞口高悬,绝壁临渊,洞中冬暧夏凉,十分幽静,规模之宏大,气势之宏伟,为中国丹霞地貌所罕见,乃飞天山一绝。景区内的鲤鱼寨四周崖壁陡峭,古木苍穹,灌木环绕,秋色丹枫绘出十里廊,美不胜收。更有酷似象征生命之源的圣母岩和阴阳岩,栩栩如生。境内万华岩溶洞全长约9公里。
主要景点
丹霞:
飞天山丹霞地貌区南西距郴州市25公里,面积48平方公里。属红岩丘陵地貌,地貌被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刻成似人、似兽、似物、似禽,栩栩如生。主要丹霞地貌类型为寨(堡),它们坐落有序,寨身陡峭,红崖赤壁,寨顶绿树当华盖。不少寨顶溶蚀成浑圆形洼坑。神仙寨为景区内主景之一。其间点缀有峡谷、石门、天生桥、一线天、岩洞及寨顶溶蚀而成之集水洼地(天池)。形成以寨(堡)为中心、两江河水为纽带、红岩绿水,赤壁丹霞,峡谷奇洞,古木竹海的“四面青山列翠屏”、“草木花光尽是香”的奇妙的丹霞地貌景观。
岩溶洞:
岩溶洞位于郴州市西南方向12公里万华岩镇的.万华岩溶洞,发育在形成于距今约3.5至3.2亿年前的下石炭统灰岩中。北西走向,全长约9公里,为一条地下暗河。主洞长2245米。洞内有13处各具特色的大厅,最大可容纳数千人。洞外有泉,洞内有天,洞中有洞,洞里有河。洞内钙华沉积类型多种多样,石田、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石帘密布,形态各异,气象万千。尤其是“水下晶锥”是世界第二次发现的天然奇宝。更有“石蛋生笋”为世界首次发现的奇异珍宝。洞外景观也十分壮观,一股瀑布从50多米的岩顶上飞流直下,给洞口挂上了一幅银色的水帘。透过它可见南宋著名理学家张南轩题刻在岩顶上“万华岩”三个大字。
在鲤鱼寨绝壁及凤形山以西200多米,离河水面数十米的临江绝壁中的洞穴中,放置两处木制悬棺。为湘南景观一绝,给予人们对古人如何将笨重的木棺离江面数十米安放到悬崖陡壁上无限的暇想,极富人文深意。
景区地质构造较复杂。区内地貌类型多样,既有典型的丹霞地貌,又有喀斯特溶洞景观,公园集红岩丹霞地貌,溶洞、碧水,温泉于一体,更兼有古朴人物景观之衬托。青山、绿水、红崖赤壁、竹林深深,构成一幅雄、奇、险、秀,美轮美奂的自然画卷。
水下晶锥:
晶锥是钙膜晶锥、浮筏晶锥的简称,是水池表面因碳酸钙过饱和析出钙膜(浮筏)后变厚加重或受洞顶滴水冲击产生碎片沉于池底叠积而成的外形酷似石笋的锥体。浮筏晶锥分布较为稀少,主要为已暴露于空气中已停止生长的干晶锥,而仍在生长的水下晶锥现全球仅见二例,万华岩的水下晶锥即为其中之一。
千年悬棺:
千年悬棺堪称旷世之谜,为整个湘南地区所罕见。飞天悬棺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其来龙去脉传说颇多。悬崖峭壁上有5个大小不等的洞穴,洞穴中有木棺两具,保存完整,至今(2008年)无人敢探,其神秘色彩尤浓,令人惊叹称奇。棺木用质地坚硬的整木雕凿而成,裸露于外,离水面数十丈,悬崖顶上竹木郁郁葱葱,隐约还可以听见鸟儿的鸣叫,远远地望去,像一颗镶嵌在丹崖上的璀璨明珠。
;
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的区别及介绍
一、喀斯特地貌(英语: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Kar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谓,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我国云贵高原、湖南南部郴州等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
二、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即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该定义被大多数学者们接受,也可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
三、两者区别:
1、从外观上看,丹霞地貌呈红色的的景观。而喀斯特地貌呈白色的景观!
2、发育的母质不一样,丹霞地貌发育在红色的沙砾岩上所以呈现红色,而喀斯特地貌发育在石灰岩上所以呈现白色。
3、分布地区不同:丹霞地貌但相对集中分布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除中国外,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中国分布最广。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域较广,如广西、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主要特征体现在溶洞、天坑等地理现象。
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的区别:丹霞地貌是发育在红色陆相碎屑岩上,受流水、风蚀、重力共同作用的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发育在可溶性岩石上以水蚀作用为主的地貌。
区别 一是材料的差异。丹霞地貌主要材料是红色碎屑岩(砾岩、砂岩等),喀斯特地貌主要材料是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等)。
二是外力作用的区别。丹霞地貌主要靠垂直解理和风化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主要靠水溶蚀的力量形成。
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丹霞山为代表而命名的一类地貌类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指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