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地理必修第四章知识总结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1(1)
作用形式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 、 、
外力作用 、 、 、 、
(2)外力作用的地貌(举例)
流水的侵蚀地貌: 、 ,黄土高原的 地貌。
流水的堆积地貌:河口附近 ,山口 。
风力的侵蚀地貌: 、 。
风力的堆积地貌: 、 。
(3)在空格内填上岩石名称,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用形式名称
2山岳的形成:山岳类型 、 、 。
(1) :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 运动、 作用。
岩层上凸的称为 、岩层下凹的称为 。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 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作用。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2)现实指导意义: 储油、 储水; 下方建隧道,原因 。 顶部建采石厂,原因: 。
(3)世界著名的两大褶皱山系 、 。
(4)板块构造:岩石圈由 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当中,
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
(5) :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 上升一侧往往形成 ,如我国的 、 、 。下降一侧往往形成 ,如我国的 、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 。
(6)著名的玄武岩高原 ,长白山主峰属于火山。
火山的组成部分 、 。
火山口中央 ,火山锥上部坡度较 。
(7)山岳地区优先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 ,其线路的选址往往选在 和 。这里往往人口较为集中,说明选址还受 影响。
3(1)河流侵蚀的种类: 蚀、 蚀、 蚀。
(2)河谷由沟谷发育而来,沟谷由于水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
常形成 和 蚀河流发育初期横剖面呈 形,获得稳定地下水补给,
之后 蚀作用加强,河流 (凹、凸岸)受侵蚀,出现连续河湾,进入成熟期河谷横剖面呈 形。
(3)在河流堆积地貌中, 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
山前形成 平原,
河流中下游 (凹、凸)岸形成 平原
河流入海口常形成 平原。
二、地理地貌常识
坡地重力地貌:岩体或土体主要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发生位移所形成的地表形态。这种位移的特点是整体向下运动,统称为块体运动,包括崩塌、滑动、蠕动、泥石流等。常见的重力地貌有崩塌面、崩塌倒石锥、滑动面、泥石流体、蠕动土屑等。大多数重力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流水的诱发。由于流水的介入,坡面的磨擦阻力减小,使岩体或土体整体地向下运动,这与流水的面状侵蚀和沟状侵蚀(见河流作用)有显著的不同。促使重力地貌发生的流水,并不成为搬运这种物质的介质,它只起给这种物质充水和润滑的作用。重力地貌都发生在坡度较大的地区,多为山区的灾害性地貌。
流水地貌:地表流水在陆地上是塑造地貌最重要的外动力。它在流动过程中,不仅能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如冲沟和河谷),而且把侵蚀的物质,经搬运后堆积起来,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如冲积平原),这些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喀斯特地貌: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大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
冰川与冰缘地貌: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和由寒冻风化和冻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分别称为冰川地貌与冰缘地貌。
海岸地貌:海岸在构造运动 、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
三、喀斯特地貌地形特征
地形崎岖,峰岭众多。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类型之多世界罕见。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石、白云岩、石膏和岩盐等)分布很广。据不完全统计,在总面积达200万平方千米的喀斯特地貌中,裸露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为130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碳酸盐类岩石总面积的1/7; 埋藏的碳酸盐岩石面积约70万平方千米。碳酸盐岩石在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但以桂、黔和滇东部地区分布最广。
我国现代喀斯特是在燕山运动以后准平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老第三纪时,华南为热带气候,峰林开始发育;华北则为亚热带气候,至今在晋中山地和太行山南段的一些分水岭地区还遗留有缓丘-洼地地貌。但当时长江南北却为荒漠地带,是喀斯特发育很弱的地区。新第三纪时,中国季风气候形成,奠定了现今喀斯特地带性的基础,华南保持了湿热气候,华中变得湿润,喀斯特发育转向强烈。
第四纪以来,地壳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随之迅速发育,类型复杂多样。随着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气候带频繁变动,但在交替变动中气候带有逐步南移的特点,华南热带峰林的北界达南岭、苗岭一线,在湖南道县为北纬25°40′,在贵州为北纬26°左右。这一界线较现今热带界线偏北约3个纬度~4个纬度,可见峰林的北界不是在现代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我国东部气温和雨量虽是向北渐变,但喀斯特地带性的差异却非常明显。这是因为受冰期与间冰期气候的影响。间冰期时中国的气温和雨量都较高,有利于喀斯特发育。而冰期时寒冷少雨,强烈地抑制了喀斯特的发育。但越往热带其影响越小。在热带峰林区域,保持了峰林得以断续发育的条件,而从华中向东北则影响越来越大,喀斯特作用的强度向北迅速降低,使类型发生明显的变化。广大的西北地区,从第三纪以来均处于干燥气候条件下,是喀斯特几乎不发育的地区。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