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丘陵的特点?
东南丘陵包含(江南丘陵、江淮丘陵、浙闽丘陵、两广丘陵等),福建省、江西省、浙江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徽省、湖北省、江苏省的全部地区或部分地区均为丘陵地形地貌。
东南丘陵海拔高度多在200米至500米之间,其中部分主要的山峰超过1500米。东南丘陵多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南丘陵与低山之间多数有河谷盆地,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土地肥沃、土层深厚,十分适宜发展农业林业。
东南丘陵的主要山脉有:黄山、九华山、衡山、丹霞山、武夷山、南岭、幕阜山、庐山、井冈山、大别山等 。
辽东丘陵位于辽宁省的东南部,西临渤海,东靠黄海,南面隔渤海海峡与山东半岛遥遥相望,仅西北和北部以营口、鞍山、抚顺、宽甸至鸭绿江江边一线与辽河平原和长白山地相连,成一半岛,面积约3.35万平方公里。
辽东半岛北部宽约150公里,向南逐渐变窄,南端宽不过10公里,金县地峡最窄处不过5公里。千山山脉纵贯南北。长约340公里,构成半岛的主干,海拔平均在500米左右,地势北高南低,北部黑山主峰海拔1181米,中部步云山主峰海拔1131米,耸立在沿海平原之上,显得挺拔高峻,气势雄伟。
它是由古老的结晶岩组成的断块低山丘陵。突兀在丘陵之上的少数山峰,虽海拔高度不大,但气势雄伟,如泰山海拔1524米,巍峨挺拔,自古就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喻,中国三大丘陵之一。
湿润半湿润中低山丘陵景观区
湿润半湿润中低山、丘陵景观区范围基本为内地各省区,区域化探主要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为辅。
1.采样密度要求
工作比例尺为1∶5万,采样密度为4~8点/km2。全测区采样点控制面积应≥75%,可根据采样点控制程度确定具体采样密度,工作条件十分困难的地区可以适当放稀,最低可至1点/4km2。
2.采样布局原则
(1)采样点要分布均匀、合理。如附表2所示,要使1∶5万地形图上按1km×1km划出的采样格子(称小格)中的绝大多数(95%以上)小格内都有采样点分布,应做到基本不出现连续3个以上空白小格。采样点应布置在每一个格子中能最大限度控制汇水面积处(图4-5)。
图4-5 小格内取样位置选定
(2)采样点主要分布在二级水系中和一级水系口上,三级和四级水系布设控制点。适当考虑水系长度,超过1km的一级水系,除在水系口上布点外,还可以进入水系布设一个或几个样点。注意使每一个点都能控制自己特有的汇水域,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控制。
(3)最上游采样点控制的汇水盆地面积一般不小于0.3km2,不大于1km2。
(4)要考虑不同自然地理地质条件下异常的持续性。
(5)通常,在1∶5万地形图上长度大于500m的水系(冲沟)为一级水系,两条一级水系汇合口下游为二级水系,两条二级水系汇合口下游为三级水系,等等。
上述原则中(1)和(2)两条最重要。实际运用时应分清主次,统筹兼顾,平衡取舍。具体布点作法是:在1∶5万地形图上将长度大于500m的水系勾出,并作初步布点。这样可以全面观察布局的均匀性和是否符合上述布点原则,然后加以调整。初步定下布局方案后,还可以允许采样人员在野外根据实际情况,按上述原则灵活做出一些变更。
3.采集样品的要求
(1)代表上游物质
采集的样品应最大限度代表上游汇水域各种基岩化学成分的物质。细砂等颗粒物质为主,避免采集淤泥表层可能存在的有机物、岸边塌积物及人工堆积物,特别是可能带来严重污染的人工堆积物。
(2)采样的代表性
为了提高每个采样点上样品的代表性及保证足够的样品量,要在采样点附近一定范围内(50m~100m)进行多点采集,合并为一个样品。原始采样量应能保障样品加工后的量。可以在野外用不锈钢筛过筛,也可以回驻地使样品干燥后过筛。但要保证样品过筛后的量不少于300g。
(3)采样部位
采样部位应在现代流水线上,可选择在河床底部或在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之处。在间歇性水流地区,在干河道或很少水流的河道中应主要在河床底部采样。在水流较急的河道中要尽量在水流变缓处、水流停滞处、转石背后及河道转弯的内侧在砾石成分复杂及大小颗粒混杂之处采样。
(4)采样地点要求
1)采样点应注意避开厂矿、村镇、交通要道、路口可能带来的污染,在野外如果发现原布置的采样点在可能导致污染的下游,应挪至其上游。
2)采样点变更,在采样时遇到下列情况之一者及超出100m允许误差范围可变更采样点位:①不能到达设计点位;②设计点位不合理;③设计点位200m范围采集不到要求的样品;④点位附近受到污染;⑤原河道改道。变更的采样点位应做采样点变更登记,经项目负责检查确认后签字认可。
(5)手持GPS仪要求
采样点应正确地标绘在1∶5万地形图的野外工作手图上。使用GPS仪定点误差不大于5m。为便于质量检查和异常检查,每个采样点均应留有油漆做的标志。
野外工作时,使用GPS航迹管理。要求在录入每一采样点位时,点位前后必须保留航迹。在卫星信号接收困难的区段,应在可接收卫星信号区间保留有航迹,为避免工作期间GPS仪所用电池电量耗尽,可在采样点前后保留有5个航迹点的前提下,至下一采样点的途中关机。
每天工作结束后,由专人将各采样组的GPS航迹下载并打印保管,因野外路线较长几天后方返回驻地的采样组,在返回驻地当天或隔日将GPS交专人下载航迹图并打印保管。打印的航迹图由两部分组成:①航迹图,包括点位、点位和航迹;②文字部分,包括点位号、坐标和采样时间。
一个1∶5万图幅或一个阶段工作结束后,及时将下载的采样点GPS点位坐标进行整理,转绘至电子版1∶5万地形图上,制成采样点位底图。转绘点位偏差应小于100m。
(6)记录卡要求
1)水系沉积物野外记录卡:使用标准化的野外记录卡、用代码记录样品的各种特征及周围环境特征,野外记录卡的格式见表4-1。
2)记录卡填写:记录卡填写的内容在现场用2H或3H铅笔填写或在现场用掌上电脑录入。使用电子信息技术录入流程见图4-6。使用掌上电脑进行现场记录应满足GPS航迹管理的相关要求。记录卡填写内容要求正确、齐全。使用铅笔填写时,字迹要求工整、清晰,不准重抄和涂改,发现记录有误,只能将原记录代码划去,在其左上方写上正确的代码。
图4-6 掌上电脑录入流程
3)手图要求:采样小组使用的1∶5万地形图手图,每日野外工作结束后要将采样点着墨,以直径2mm小圆圈标定采样点,写上样品编号。
4)无水系沉积物:少量空格采不到水系沉积物样品。破碎丘陵地区水系不发育或采不到水系沉积物样品,可使用土壤测量。土壤测量采样密度应为2点/km2。土壤测量可沿路线进行,尽量使路线穿过大部分方里网格,在每一个取样单元内,均匀选择5个采样地点采集,组合成一个样品。土壤测量的采样粒级应与水系沉积物测量相同。使用土壤测量采样的范围在点位图上和成果图上均应标明。
表4-1 水系沉积物采样记录卡
记录卡填写说明:
A.主标识符:C2。1―岩石;2―水系沉积物;4―土壤。
B.样品号:N7。图幅名拼音代码+采样大格编号+小格代码+小格样号,如:MP234B1,该样品号中:MP―茅坪幅代码;234―大格号;B―小格号;1―B小格第一个样号。
C.原始样号:被重复采样的样品号。
D.图幅号:N10。1∶5万地形图图幅号。如H49E007008。
E.横坐标:N8。统一确定为高斯6°带,记录“带号+横坐标”,精确到米。如20428303。
F.纵坐标:N7。高斯6°带,精确到米。如3395158。
G.海拔:N4。采样点高程坐标,以米为单位。从地形图等高线或通过GPS直接读取。
H.水系级别:C1。记录:1―一级水系;2―二级水系;3―三级水系。
I.采样部位:C1。采样点位于水系的位置,用代码表示:1―河底;2―水线附近;3―河漫滩上;4―水塘入口处。
J.样品组分:C3。记录3位数:分别代表样品中粗砂(第1位)、细砂(第2位)和淤泥及有机物(第3位)含量。此三项为样品的沉积物组分,以编码方式分级填写,分为:0―无;1―少量(<30%);2―中量(30%~70%);3―大量(>70%),三者之和不能超过100%。
K.样品颜色:C2。1―灰黑色;2―灰色;3―褐色;4―灰黄色;5―红色;6―砖红色;7―灰绿色。
L.地质时代:C4。记录所控汇水域内地质时代。沉积地层按出露情况适当并层;侵入岩主要记录侵入期。
M.岩石类型:C4。填写该点所控制汇水面积内占优势的基岩类型,参见《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附录 B表B2。
N.矿化蚀变:C1。记录矿化蚀变程度:0―无;1―弱;2―中等;3―强烈。
O.地貌类型:C1。1―平原-准平原;2―低山-丘陵;3―山地-峡谷;4―高山-深谷;5―高原;6―高寒山地;7―盆地;8―沼泽洼地;9―岩溶石山。
P.植被覆盖度:C1。0―无;1―稀疏,浅薄,覆盖度<1/3;2―中等,覆盖度在1/3~2/3 间;3―茂密,浓厚,覆盖度>2/3。
Q.岩溶类型:C1。指在岩溶区采样位置的岩溶类型(非岩溶区不填)。编码为:1―峰丛、峰林洼地;2―峰丛、峰林谷地;3―岩溶平原;4―岩溶穹隆盆地;5―岩溶石山及丘陵。
R.污染:C1。指采样点上游汇水域存在的污染源:0―无;1―矿山采冶;2―工业生产;3―居民生活。
S.GPS文件号:N6。指采样点某GPS坐标数据转存入计算机内的批次文件。要求以GPS手持机编号后四位数+录入的第n批数(n为两位数)。每批坐标存点宜在500个以内。
T.GPS ID号:N3。GPS手持机对采样点自动定点形成的顺序号码。该号码与采样号一一对应,不可更改。如采样点上重复自动定点,宜自行保存不得删除;或采样点被遗忘自动定点,亦不得手动添加补充,均待转录计算机后再据记录资料做删除或添加补充处理。
U.标记位置:记录书写采样点标记的具体位置,标记须清楚明显。
(7)大格子取样方法及要求
样品编号以4km2作为单位格子(大格),事先按1∶5万地形图图幅的偶数方里网为界将单位格子编号。编号顺序自左至右再自上而下。在每一个单位格子中划成4个1km×1km的小格,标号顺序自左至右自上而下为A,B,C,D。在每一个小格中采集的第一号样品脚注为1,第二号样品脚注为2。这些样号码记录在1∶5万底图上。例如,在某图幅内,编号为3的一个采样大格中,采样小组沿水系向上采样的编号如图4-7。
图4-7 以大格(含4个小格)为基础的样品编号方法
格子编号时先制作编号表。大约每50个号码为一批。在其中任取一个号码为重复采样大格之编号,并在表上标明。在此大格内每个采样点上重复采样。取1个号码作为此大格内重复取样编号。另任取4个号码,为插入监控样编号之用(表4-2)。
表4-2 插入重复、监控样编号
按编号表在1∶5万地形图上按4km2的方里网格依次编号,组成样品编号图(图4-8)。注意每批留出的上述5个号码不要编在图上。将重复样号(如19号)也记在重复采样格子中(如25号)。
图4-8 根据编号表对采样地形图的编号
在底图下方注明重复样及监控样的号码,例如:
重复样:25 19
监控样:7 15 28 42
表示将来送交分析的样品25号为在25号大格内采集的样品,19号为在25号格子内采的重复样。
上述重复样号、监控样号的位置在各1∶5万图幅中不是固定的而是随机的。
(8)重复采样要求
重复采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各个工作图幅上采样误差的起伏是否会影响或掩盖地球化学变化。重复采样数量应为总采样量的2%~3%。重复样分析与原样分析结果,以相对误差(RE=|A1-A2|/(A1+A2)×100%)≤33.3%为合格,合格率应不低于85%。
重复采样应由不同人在不同时间同点位进行。选择哪个大格做重复采样,在编号图上预先固定。选择重复采样格子时要考虑在图幅中较均匀分布和考虑不同地质构造单元。
采集的样品要防止污染。采集用的新布袋及装过样品的布袋都要经过洗涤才能使用。如采集湿的水系沉积物样品要挤出一部分水分,套上塑料袋将湿样品隔开。
采样小组每日采样结束后,填好送样单将样品交野外样品加工组加工。
4.野外样品加工
(1)样品加工组负责样品干燥、过筛、填写样品标签、装瓶或纸袋、填写交样品库的送样单及编制样品号图、装箱送样等。
(2)装在布袋中的样品可在日光下干燥或于50℃下烘干。在干燥过程中要及时揉搓样品,以免样品结在一起。干燥中的样品可用木槌适当敲打。
(3)样品干燥后,用不锈钢筛过筛。将过筛后的样品收集于塑料瓶或纸袋中,样品量应不少于300g。
(4)塑料瓶或纸袋上除应标有样品号外,还应有1∶5万图幅号。
(5)样品加工流程见图4-9。
(6)为减少分析工作量同时又保证样品有足够的代表性,将每一个大格(4km2)中的样品各取25g,等量组合,每个组合样品量应为100g。组合样品由野外样品加工组人员制备。
(7)组合样编号流程见图4-10(以H-50-130-B幅第24号大格中共采4个样品为例)。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