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岩溶作用
岩溶作用(karstification),也称喀斯特作用,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为辅,引起岩石的破坏、物质堆积和地貌形成的过程。岩溶作用是多种营力作用的综合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地下水的潜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除暗河、伏河外,这一过程主要表现为化学作用。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岩溶地貌(karst landform),或喀斯特地貌,其沉积物称为岩溶堆积物。
喀斯特(Karst)一词源于前南斯拉夫一个地名,是其西北部的喀斯特高原(现位于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境内)名称。那里的灰岩分布广泛,发育了大量的岩溶地貌,景色甚为壮观。在 19 世纪末,前南斯拉夫学者塞尔维亚人司威治(J. Cvijic)研究了喀斯特高原的石灰岩地貌,他把这种地貌称为喀斯特,后来世界各地学者广泛引用这一名词,遂成为地貌学的一个专门术语。在 1966 年我国 “第二次喀斯特学术会议”上决定用岩溶一词替代喀斯特,但在1981 年的 “北方岩溶学术讨论会” 上议定 “岩溶” 与 “喀斯特” 二者皆可通用。
二、咯斯特地貌是哪种岩石被溶蚀而形成的?
你好,就是石灰岩形成,谢谢!
三、什么是“喀斯特地容地貌”?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碳酸钙+二氧化碳+水→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2007年6月27日,正在此间举行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经过审议,同意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捆绑”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四、为什么现在我国一律称岩溶地貌为喀斯特地貌?
现在为了和国际结轨,外国的喀斯特也就是中国称的岩溶地貌,所以就了换了这个名称。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