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的山峰特点?

万里旅行网 2023-02-15 19:20 编辑:yyns 72阅读

太行山的山峰特点?

太行山地貌在宏观上具有峰谷交错、谷深沟险、长崖长脊发育的特点;在剖面上,则崖台叠置,缓坡与崖壁交替出现,即为一种阶梯状地貌。一个完整的太行山地貌系统,在地层上。应包含华北地台基底和中元古界一寒武系一奥陶系盖层。在地貌形态上,通常是在峡谷下部,常为深切的河谷,或嶂谷;在中部,峡谷较为宽阔,两侧地形缓坡之上为陡峭的山坡,高耸的崖壁。即断崖、长崖;顶部,常见平缓的台地或平台以及长脊、长墙。

太行山地貌系统的特征与其地层岩石条件紧密相关,区内抗蚀能力有较大差异的岩石是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太古宇古老变质基底,岩性为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等中深度变质岩,构成垂向上的第一级缓坡地貌;中元古界的石英砂岩,由于其极强的抗蚀能力,构成垂向上的第一级坎状地貌,常形成障谷、长墙,或赤壁丹崖等,别具洞天的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红石峡谷即形成于该套地层;寒武系下部的辛集组、朱砂洞组、馒头组等总体岩性以薄层泥岩、页岩与碳酸盐岩呈不等厚互层为特征,页岩往往经剥蚀、风化形成缓坡、平台或细小凹槽,而灰岩则往往形成陡坎或凸起,故形成较小的台阶状地貌,也是形成叠瀑的主要地层层位,总体构成垂向上宏观的第二级坡状地貌,其顶部的页岩层为重要的隔水层,其顶部也是泉水、悬泉涌出的主要部位;张夏组、崮山组、炒米店组、三山子组全为坚硬碳酸盐岩组成,在地表外力作用下抗蚀能力大体相当,分布又非常广泛且连续,构成垂向上的第二级,也是最为宏大的坎状地貌,故往往形成区内规模最为宏大的长崖、长墙或崖壁,即壁立万仞,构成谷坡陡峻的峡谷地貌景观。奥陶系的碳酸盐岩,由薄层的泥质白云岩、白云岩和厚层的石灰岩相间叠置构成,多位于山顶,构成垂向上最上层的地貌景观,易形成缓坡与陡砍交替的地貌形态,经地表水流、面流、表层岩溶作用,形成峰丛等,构成垂向上的第三级坎状地貌;若位于峡谷地带,受断层或节理切割,经崩塌、剥蚀后,则形成长墙,沿山脊蜿蜒曲折似天然长城。

太行山地貌系统在太行山地区的不同地段,因其所处地理位置的差异和地层发育的完整程度不一,其地貌景观的发育也相应表现出有一定的差别。在太行山南麓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等地发育较为完整,但太古界、中元古界出露面积较少,向东延伸出露面积则逐渐增大。在太行山中南段,自南向北寒武系地层厚度增大,太行山深山区的大部分地段仅少量或未出露太古界和中元古界,寒武系巨厚的碳酸盐岩形成了谷窄峡深的峡谷地貌,其上部和顶部常见造型。

太行山和横断山脉的地理特征

横断山脉主要是古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横断山脉山间盆地、湖泊众多,古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广布,现代冰川作用发育,重力地貌作用,如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屡见。同时,地震频繁,是中国主要地震带之一,著名的鲜水河、安宁河和小江等地震带都分布于本区。

横断山脉位于中国西部地槽区与介于上述地槽区和中国东部地台区之间的康滇地轴。印支运动使区内褶皱隆起成陆,并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盆地中堆积有侏罗系、白垩系地层。燕山运动又发生褶皱和断裂。直到第三纪中期,地壳缓慢上升,经受了长期剥蚀夷平,形成广阔夷平面。第三纪末期至第四纪初期,构造运动异常活跃,统一的夷平面变形、解体,岭谷高差趋于明显。第四纪经历多次冰川作用。区内丘状高原面和山顶面可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基面”,“基面”上有山岭,下为河谷和盆地;横断山脉岭谷高差悬殊。邛崃山岭脊海拔3000米以上,主峰四姑娘山海拔6250米,其东南坡相对高差达5000余米。

扩展资料:

横断山脉南北差异大,北纬27°40′以南的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西部受西南季风影响多地形雨,温和湿润;云岭一带湿度减低,背风谷地更为干旱。山地植被以云南松为主,农业区主要在2,800米以下。2300米以下有茶、油桐、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木。北纬27°40′以北垂直分带明显,2800~3800米分布有高山松林、云南松林,阴坡为云杉林;3900~4200米为冷杉、红杉林;4200米以上为高山灌丛、草甸带;4800~5200米植被稀疏。农作物上限约在3910米左右。北纬30°以北,3200~4200米为寒温带针叶林,以云杉林为主。横断山脉为中国重要林区,由于山势坡度大,采伐不当,易致水土流失。横断山脉各处野生植物资源丰富,盛产贝母、金蝉花、冬虫夏草、大黄、党参、五味子、天麻等药材。野生动物资源、水力资源也很丰富。

横断山脉气候上受高空西风环流、印度洋和太平洋季风环流的影响,冬干夏雨,干湿季非常明显,一般5月中旬~10月中旬为湿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5%以上,不少地区超过90%,且主要集中于6、7、8三个月;从10月中旬~翌年5月中旬为干季,降雨少,日照长,蒸发大、空气干燥。气候有明显的垂直变化,高原面年均温14~16℃,最冷月6~9℃,谷地年均温可达20℃以上。南北走向的山体屏障了西部水汽的进入,如高黎贡山东坡保山,年降水量903毫米左右,年均相对湿度70%,西坡龙陵分别为2595毫米左右和83%。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