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利弊各是什么?
喀斯特地貌的利与弊
(1)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2)常造成漏水、坍塌,土壤不保水、肥力低(我国西南山区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碳酸钙+二氧化碳+水→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形成原理】
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
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
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
3、地下水循环通畅.
石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
狭窄的垂直纵向竖井与这些河道联通,使地表水得已顺畅地经地下河流走.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数都是喀斯特区.我们在照片中常见到的岩沟、天生桥、石灰岩孤峰、石林等,都是喀斯特区特有的地形.如果洞穴足够大且顶部接近地表面,则洞顶会发生坍塌.这样就会产生名叫落水洞的洼地.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常常合并成更大的凹陷,叫做坡立谷(俗称“天坑”),它常常是平底的,并由石灰岩中不溶残余特形成的土壤所覆盖.
有些地区的石灰岩中不溶解物多一些,留下来的物质形成可以耕种的土壤.在一些降雨量很大喀斯特地区,所有降水都完全渗透到地下,甚至使那一地区连生活用水都难以找到.另一些地方,地表则可能会出现大泉,以河流的形式流过地表面,然后再次消失于地底下.
喀斯特地貌什么意思
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经受水流溶蚀、侵蚀以及岩体重力崩落、坍陷等作用过程,形成于地表和地下各种侵蚀和堆积物体形态的总称。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