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某一地貌的形成过程

万里旅行网 2023-02-16 10:48 编辑:yyns 277阅读

一、描述某一地貌的形成过程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二、几种地貌的形成

坡地重力地貌:岩体或土体主要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发生位移所形成的地表形态。这种位移的特点是整体向下运动,统称为块体运动,包括崩塌、滑动、蠕动、泥石流等。常见的重力地貌有崩塌面、崩塌倒石锥、滑动面、泥石流体、蠕动土屑等。大多数重力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流水的诱发。由于流水的介入,坡面的磨擦阻力减小,使岩体或土体整体地向下运动,这与流水的面状侵蚀和沟状侵蚀(见河流作用)有显著的不同。促使重力地貌发生的流水,并不成为搬运这种物质的介质,它只起给这种物质充水和润滑的作用。重力地貌都发生在坡度较大的地区,多为山区的灾害性地貌。

流水地貌:地表流水在陆地上是塑造地貌最重要的外动力。它在流动过程中,不仅能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如冲沟和河谷),而且把侵蚀的物质,经搬运后堆积起来,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如冲积平原),这些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喀斯特地貌: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大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

冰川与冰缘地貌: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和由寒冻风化和冻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分别称为冰川地貌与冰缘地貌。

海岸地貌:海岸在构造运动 、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

三、云南西北部山河相间自然地理景观的形成过程

云南西北部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带上,海拔落差比较大,由北向南形成一个坡面,另外由于云南的特殊地理位置会受到太平洋和印度洋季风的双重影响,在这里形成一个迎风坡降雨非常丰富,同时还有高山冰雪融水的作用,这里的地表水流量非常大,在长年累月的水流侵蚀下河流将大山切割成一条条很深的河谷,由于落差很大,从河谷底部到山顶会形成非常丰富的垂直植被分布。

四、喇嘛崖景观的形成地质过程?

喇嘛崖,属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管辖,卓尼县县域属秦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的西部,亦称西秦(岭)。地貌大部分为中低山地形,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点为南部札伊克嘎峰,海拔4920米,最低为东北部藏巴哇地区,海拔2000米,高低相差2920米。卓尼县南部为东西走向的迭山山脉,构成县境内的屋脊;迭山以北为洮河水系切割的中岱地形,除海拔3600米以上部分为裸露岩石外,其余为茂密森林和山地草场,河谷地带则形成许多冲积滩地;中部为高原丘陵地貌为主,河谷开阔;北部由武当山等诸多山峰形成北部屏障,呈破碎的高山地貌形态。

五、丹霞地貌的形成?

丹霞地貌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丹霞山为代表而命名的一类地貌类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世界上由红色砂砾构成的、以赤丹崖为特色的一类地貌是以广东省仁化县的丹霞山命名的,这就是丹霞地貌。它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在比较了国内外的丹霞地貌之后,认为丹霞山“无论在规模上、景色上”,皆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六、通山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

参考一下

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3、地下水循环通畅.石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狭窄的垂直纵向竖井与这些河道联通,使地表水得已顺畅地经地下河流走.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数都是喀斯特区.

按发育演化,喀斯特地貌可分出以下6种: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