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貌的概念?
黄土主要是第四纪风力等作用搬运堆积的土状物质,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区。
(形成时间、成因、性质、分布。)
黄土地区是中国农业的起源地,黄土的形成跟古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
(历史意义,研究价值)
1.我国黄土分布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新疆、青海、河西走廊、黄河下游及松辽平原等地。
2.外观与成分
颜色灰黄、棕黄或棕红。
粒级以粉砂为主。
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类矿物为主,并含易溶盐和粘土矿物。
3.成因
原生:风成。(比如黄土高原)
次生:残积、坡积、冲积、洪积等。(比如华北平原)
4.结构与性质
原生:垂直节理,孔隙度大,湿陷性强,抗蚀性弱,极易遭受流水侵蚀。
次生:垂直节理发育不好,湿陷性弱,不易产生潜蚀。
5.黄土与气候
第四纪更新世两大气候特征:
其一,气温几度激烈变化。冰期异常寒冷,间冰期气温回升。气温激烈变化和产生强烈的风有直接关系。(风成黄土)
其二,干湿几度旋回交替。比较干燥的时期,风从沙漠夹带巨量尘沙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堆降(比如黄土高原)。比较多雨的时期,水流不断浸蚀冲刷,携带原本风成的黄土沉积在海拔较低的平原地区(比如华北平原)。
黄土堆积区的沉积和侵蚀过程受气候变化控制, 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 黄土中保存着比较完整的过去气候变化的信息。
附:科研成果举例
黄土高原以外的其他地 区也有第四纪风成黄土的分布, 例如江苏省的南京、镇江和扬州一带(宁镇扬地区)分布的下蜀黄土。
下蜀黄土所在的亚热带地区深受东亚季风的影响, 因此, 下蜀黄土成为低纬季风区气候变化的重要地质记录。黄土开始堆积代表了风尘物源区和/或沉积区气候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下蜀黄土起始堆积就意味着低纬季风区气候环境的显著转变。
这一转变发生的时间对于理解晚第四纪以来亚洲大陆干旱化进程、东亚季风演化和亚热带区域环境变迁有着重要意义。
0.9Ma 下蜀黄土开始堆积是一个重要的区域性气候环境事件, 它是江淮亚热带地区气候显著变干和冬季风增强的直接证据。
我们认为, 下蜀黄土的开始堆积指示了 亚洲大陆干旱区域在晚第四纪的进一步扩张, 主要受全球变冷和北半球高纬冰量增加的驱动, 是中国南方 地区对全球降温“0.9Ma事件”的区域响应。
参考文献
何炳棣. 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M]. 香港中文大学, 1969.
李徐生, 韩志勇, 鹿化煜, 等. 下蜀黄土底界的年代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干的指示[J]. SCIENTIA SINICA Terrae, 2017, 48(2): 210-223.
骆进, 项伟, 吴云刚, 等. 陕北黄土垂直节理形成机理的试验研究[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0, 27(3): 38-41.
伍光和, 王乃昂, 胡双熙, 等. 自然地理学 (第四版)[M]. 2008.
黄土峁、塬、墚几种黄土地貌之间在成因上有什么联系?
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桌状高地,塬是中国西北地区群众对顶面平坦宽阔;黄土墚为长条状的丘陵,主要覆盖在梁状古地貌上,又受到近代流水等作用的侵蚀而形成的;峁的横剖面呈椭圆形或圆形,顶部有的为平顶,略呈穹起,四周多为凸形坡,坡长较短,坡度变化比较明显,主要分布在高原沟壑区.
故选:a.
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陕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
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地。
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