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象台用什么量降水量?
降雨量是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地面上的某一点或某一单位面积上的水层深度,以毫米计算。日降雨量即24小时累积降水量,气象业务上每日发布的日降雨量包括北京时08时-08时的24小时累积日降水量、20时-20时的24小时累积日降水量两种。目前气象业务上一般用雨量筒测定降水量,包括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两种方式。气象局发布的降水量实况观测数据通常是1小时降水量,因此日降水量可以通过累加每天整点发布的24个小时1小时降水量获得,即:北京时08时-08时的24小时累积日降水量为从前一日09时的1小时降水量累加到当天08时的1小时降水量之和,北京时20时-20时的24小时累积日降水量为从前一日21时的1小时降水量累加到当天20时的1小时降水量之和。
二、水文地质观测尺度
描述地下水的学科――水文地质学也有大、中、小三种尺度之分,大尺度依据按气候、水文地质、含水介质、地形、地貌类型等条件综合后进行分区,如西北内陆干旱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黄淮海冲积平原区、丘陵山区和岩溶区等,区内往往包含有多个生态景观类型或生态系统;中尺度通常是指区域地下水系统,如塔里木盆地地下水系统、柴达木盆地地下水系统等;小尺度通常指某一小型河流形成的洪、冲积成因的地下水系统。
长期以来,我国水文地质学已有成熟、规范的观测空间尺度。新中国成立50余年来,先后完成了1∶100万、1∶50万全国性的水文地质普查。除青藏高原的部分无人区外,1∶20万水文地质综合调查调查范围几乎涵盖全国。在一些重要城市还进行过1∶1万~1∶5万的水文地质详细调查。上述各种比例尺的水文地质调查,均提供了相应的报告和综合图件,刻画、描述了调查区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系统空间分布以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状况,可基本满足不同尺度的生态调查和研究对地下水因素观察尺度的要求。近些年来,我国已开始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并逐步得到完善,已有中、小比例尺数字地形图。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字地形模型(DTM)基础上建立的数字地形图,使水文地质学及其相关问题可以做到可视化和定量模拟。
地下水系统往往与地表水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转化,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大的江、河流域中往往包含着许多地下水系统,在中、上游地区,大多数情况下,地下水向河流排泄,成为河流径流量的重要组成;在下游地区河流对地下水进行补给。例如:黄河径流途径五千余千米,流域内涵括多个自然生态系统,植被类型复杂多样,群落特征复杂,数百个不同介质类型的地下水系统与河流水力联系密切,构成一个巨大而有序的地表水-地下水-植被生态系统。
黄河主要支流河段上均设有水文站监测水位、流量、含沙量等数据,并且流域内的县、市气象站也不间断地采集降水量、蒸发器蒸发量等气象数据。国内其他地区也相似,水文和气象观测网所提供的数据,基本上可满足水文学和水文地质学大、中尺度描述和预测的要求。但在西北偏远地区控制程度还比较差。
三、海洋水文气象预报的起源
海洋气象预报起源于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之后。 战争中,法国军舰“亨利”4号受狂风巨浪袭击,在黑海沉没。法国巴黎天文台台长U.Le维埃尔于1855年3 月19日向法国科学院作报告,认为:“若组织观测网,迅速将观测资料集中一处,分析绘制天气图,可推断出未来风暴的运行路径。”1856年,法国第一个正规的天气服务系统建立,于1863年正式向法国港湾发布风暴警报。此后不久,欧美各国和日本也都开始拍发气象电报,绘制天气图。可以说,气象预报是从海洋天气预报提出和发展起来的。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工业发达国家都相继建立和健全了气象观测网和气象服务机构,而且日本、德国、英国等海洋国家,都先后设立了海洋气象台。但是,真正具有一定时效和准确率的海洋水文气象预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41年12月日本准备偷袭珍珠港和1944年 6月美英联军准备在诺曼底登陆作战的海洋水文气象预报。在战争中,逐步建立和发展了海洋天气、海浪、海冰、风暴潮等项目的预报。40年代后期,海洋和气象观测系统,海上资料情报传输系统,逐步完善和加强,为现代海洋水文气象预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海洋科学和大气科学的进步,又使预报理论和预报技术的研究,得到飞跃的发展。60年代以来,卫星资料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海洋水文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都有改善,可预报的项目也增加。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