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么观天象呢,有哪位高人教教我。
没有人可以教你。有时间求教,不如买几本相关知识的书,或者去图书馆翻阅,或者百度。书,网络资料很多,只是需要你辨别分类。去吧,时间宝贵,既然有兴趣就认真学。
我来教你
二、有谁知道古代的夜观天象是什么回事啊!
古代的夜观天象更多的是指天文上的一些观测,实际上是长期积累下来,比如说星座的移动,它跟季节的变化相关,比如说像北斗斗柄的指向,指向西的时候就是秋天了,指向东是春天。它也应该是长期的观测的结果,是有科学性的。
但是我们经常可以从文学作品听到比如说夜观天象,在三国里头也可以看见,就是说司马懿夜观天象说有颗星暗了,说诸葛亮已经不在人世了,还有一些借看星象,说改朝换代,这是统治者为他政治服务的一种说法。
在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军事家都会通过观天象预测天下大事的变动,享有盛名的如汉朝的张良,三国的诸葛亮和明朝的刘基等。
历史上中外都出现过许多著名的预言家,留下许多有名的预言书,如李淳风和袁天罡的《推背图》,刘伯温的《烧饼歌》和法国人诺查丹马斯的《诸世纪》等,都对他们身后所出现的大事作了非常准确的预测,他们大多精通星象学,有些就是通过观测天象而做出预言,说明通过天象观测和解读的确能预知人间的变化,也说明古人在对天象的解释上确有独到之处。
星象学在中国已有至少几千年的历史,其实真实的历史可能更为遥远。从本质上来看,它和“太极”,“河图”,“洛书”,“周易”,“八卦”等都是来源于史前文明。
古人认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从天象的变化可以推知人类将要发生的事情。人顺天而行,“天”就现吉象,人间必会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若是逆天而为、干了坏事,“天”就降凶兆,人间就会干旱少雨、洪涝灾害、兵变民乱等。所以古人很重视对天象的观测。
观天象识天气不仅在古代,也不仅是夜观,更多的时候是在白天。上世纪60年代,国家气象局组织专家编写过一部彩色图片的《看云识天气》,可以说是观天象的现代科学版本。当然,随着气象科学仪器和气象卫星的不断完善发展,如今至少在气象局预报天气方面,已经不需要看云识天气了。但是作为一般民众,还是可以利用这个常识去判断短期天气变化的。
至于说到夜观天象如何神奇、准确,那只能说是没有科学逻辑、科学观点的夸大传说。就拿最典型的诸葛亮来说吧,夜观天象大破曹军多次。其实那很多内容都只是小说《三国演义》的描述、而不是《三国志》记载的真实历史,是演义是传奇。诸葛亮是古代智慧人物的一个总化身,并不是真有一个那么能掐会算、料事如神的真实的人。很简单,不然的话,蜀魏相争几十年,诸葛亮怎么最终得到的却是以失败告终的悲剧结局呢?
中国古籍中经常有夜观天象,以判定天下大事的记载。
就是晚上抬头看星星。
夜观星象是我国古代由来已久的一项较为隆重的仪式,其中包含一定的迷信思想和出现的客观性。其中出现的原因和内容主要有:
1、天人感应思想的提出。董仲舒把阴阳家和儒家思想相结合,提出“天人感应”天人感,是中国古代儒教神学的创立和发展。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汉儒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策问中作了具体阐述。 明宋濂《序》:“凡存心养性之理,穷神知化之方,天人感应之机,治忽存亡之候,莫不毕书之。”因此认为上天会对人的功过是非一定的启示,其中天象的变化就是上天的一种启示,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2、通过夜观星象可以把握一定自然现象变化的规律。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变化缺乏一定的科学方法,而许多杰出人才却通过一定的星象的变化得出较为准确的规律。如:诸葛亮据说就通过夜观星象来了解:降水、大雾、风向出现的规律,从而指导军事活动获得较好效果;
3、由于人民的愚昧无知。古代人民对许多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的认识,因此往往只能通过虚无缥缈的方式加以解释。其中,夜观天象就是人民解释各种未知事物的一种方法,认为是上天的一种旨意;
4、通过夜观星象等制造舆论。古代许多事情的进行都需要一定的舆论支持,特别是起义等重大事情。如:公元前211年,也就是始皇帝第五次出巡的第二年,一颗流星燃烧着耀眼的光芒落在了秦国东郡今河南濮阳一带的地面上,变做了巨大的陨石.有人在上面偷偷地刻了七个字“始皇帝死而地分”等字样,从而使秦末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5、夜观星象具体由来过程:
(1)在原始社会,占卜等夜观天象活动被认为是圣神和神秘的,在族群中由较有地位的巫医负责。需要指出的是在原始社会”巫“与”医“是不分的,由于巫医兼有治病救人、占卜(包括夜观天象)等职责,因此比较神秘也比较受人们的重视;
(2)在奴隶社会,占卜等夜观天象的特权被控制在奴隶主贵族手中。奴隶主以此制造统治人民的舆论和让人民信仰的权威;
(3)在封建社会,对天象占卜进一步职业化,规范化,有专门的”太卜“、太常“等负责,有时御史大夫也会进行一定的记录,总的来说比较完备和规范。
三、请问怎么观天象来判断要下的雨是雷阵雨还是普通的雨
雷雨都是有季节性的.冬天和秋天就很少会有雷雨.
所以搞清楚了雷雨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打雷就不难判断了.
雷电在气象学上称为雷暴。形成雷暴的积雨云高耸浓密,云顶常有大量冰晶,云内垂直方向的热力对流发展旺盛,不断发生起电和放电(闪电)现象,其机制十分复杂。在放电过程中,闪电通道上的空气温度骤升,空气中水滴汽化膨胀,甚至还有电离现象产生,短时间内空气迅速膨胀,从而产生了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打雷)。由于云中的电荷在地面上引起感应电荷,使云底与地面之间形成 “ 闪道 ” 。当电荷积累和其他条件 (如突出的建筑物、孤立的烟筒和旷地上的人等等)具备时,就会发生闪电击地,即雷击,造成雷电灾害。
人们通常把发生闪电的云称为雷雨云,其实有几种云都与闪电有关,如层积云、雨层云、积云、积雨云,最重要的则是积雨云,一般专业书中讲的雷雨云就是指积雨云。
积雨云就是一种在强烈垂直对流过程中形成的云。由于地面吸收太阳的辐射热量远大于空气层,所以白天地面温度升高较多,夏日这种升温更为明显,所以近地面的大气的温度由于热传导和热辐射也跟着升高,气体温度升高必然膨胀,密度减小,压强也随着降低,根据力学原理它就要上升,上方的空气层密度相对说来就较大,就要下沉。热气流在上升过程中膨胀降压,同时与高空低温空气进行热交换,于是上升气团中的水汽凝结而出现雾滴,就形成了云。在强对流过程中,云中的雾滴进一步降温,变成过冷水滴、冰晶或雪花,并随高度逐渐增多。在冻结高度(-10摄氏度),由于过冷水大量冻结而释放潜热,使云顶突然向上发展,达到对流层顶附近后向水平方向铺展,形成云砧,是积雨云的显著特征。
积雨云形成过程中,在大气电场以及温差起电效应、破碎起电效应的同时作用下,正负电荷分别在云的不同部位积聚。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在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地之间发生放电,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闪电。
所以,一般雷阵雨都会出现在酷暑时节.当你春夏之际看到天气闷热,云层为积雨云,则很有可能出现的是雷雨,而不是普通的雨.
而南方的雷阵雨更好判断.一看云就知道了,而且往往就只一片云,几分钟一场雨就过去了,倾盆而下,却也是来得快去得快.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