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

万里旅行网 2023-03-03 15:27 编辑:yyns 109阅读

一、大明王朝1566

        我是因为电视剧才看这本书的。前两年《人民的名义》正火的时候有人推荐《大明王朝1566》。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可如果拿《纸牌屋》做参照物的话,《人名的名义》在此之下,而《大明王朝1566》则无论从剧情、演技、深刻度各方面看都不知要比《纸牌屋》高出多少。

        书是剧的导演刘和平写的,重温故事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剧中角色的理解。

        开篇便是一冬无雪和周云逸被廷杖二十而死。周云逸面对冯保的劝解仍然嘴硬:“我是大明朝观天象的官员,传天意于天子,除了上天,没有谁能教我!”这种直愣愣的逻辑和作风一定是儒家。如果是法家的肯定是天子的道理就是天理,如果是道家估计是下不下雪都可以祥瑞,可惜周云逸骨子里就是儒家舍生取义那一套,明知死路一条还继续不给天子脸面。

        再看下去才知道周云逸固然是耿正书生,确并非一人,而是一群人:清流。明朝的党争中清流就无可指摘吗? 改稻为桑的后果清流看得到,却没有选择劝阻――这毕竟是难得的倒严契机。至于黎民之苦,就打补丁吧:派出谭纶劝胡宗宪,请出海瑞王用汲去受灾最重的两县。

      书里最让我感慨的是胡宗宪,嘉靖评价他公忠体国实在不虚。吕芳形容既要忠君爱国顾惜百姓又要不忘师恩维护严嵩的胡宗宪“像个媳妇”:“上面有公婆要孝顺,中间有丈夫也得顾着,底下还有那么多儿女要操劳。辛苦命,两头不讨好。”

        吕芳也是个塑造得很成功的角色,他离嘉靖最近,离权力最近,在为皇帝考虑的同时总为他人留分情面和退路,最终自己也总归有个善终。他曾教导犯了大忌的冯保:“一句是文官们说的,‘做官要三思’!什么叫‘三思’?‘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变’!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就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这就叫‘思退’;退了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儿错了,往后该怎么做,这就叫‘思变’!”

二、换朝代的时候天象有什么异常?

综观古代历史~但凡某朝篡位~造反政变者~都得找点借口忽悠老百姓~使老百姓认为改朝换代是天经地义的事~古代的人都迷信~认为天,地,各种自然现象是权威~所以那些阴谋家自然就不会放过这个给自己正名的好机会,当阴谋家取得政权后~他就有能力修改史实了~所以流传下来的历史典籍都有记载改朝换代或者皇帝出生时天象异常的记载。

据说明朝的燕王朱棣在造反前发表“总动员令”的时候,忽然天公不做美~连刮风再下雨的~把屋顶的瓦片都吹了下来~这在当时可是不祥之兆啊~然而这也成了他妖言惑众的宝贝~他的谋士道衍马上说道:“真龙飞天~必有风雨相伴~此乃天意”(具体内容参见《明朝那些事儿》),就是这句话,为他“忽悠”了很多追随者,才使得他最后造反成功。呵呵~无奈啊~当时的天气和豆腐渣工程的房子倒成了这位阴谋家谋反的重要谋反依据了~。所以说天象只是少数人懂得利用的便利条件~属于自然现象~和改朝换代没啥关系。

三、明朝管理风雨的是什么官职?

明朝管理风雨,天象的官叫钦天监,明末有一位德国的钦天监叫汤若望,后为清朝所用,当时就是钦天监这个官职。

对于这种天气的掌握,应该是属于归大理司统一管辖的。

四、中秋来历明朝?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

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

中秋吃月饼的来源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明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起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一举推翻元朝。于是朱元璋决定,每逢中秋节,必须吃月饼。就这样,中秋节和月饼成为了华夏子民血液中不可抹去的一部分。

五、明朝浑天仪

现今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浑天仪是明朝正统3年(公元1438年)钦天监监正皇甫仲仿照元朝郭守敬的浑天仪造成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