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景观遗产与文化遗产的区别?
文化景观单指人为创造的景观,文化自然遗产包含了自然天然的风景在内。
1、文化景观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文化景观,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自然和人类的共同作品”,是世界遗产中的一种类型。
2、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中文化地理学分支的研究对象。风光、田野、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二、如何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融入更多历史文化元素丰富文化内涵
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的基本路径
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不可能也无必要面面俱到,关键是从实际出发、走合理捷径。建议在如下四个方面有较大突破。
正确把握城市文化形象。合理的城市文化形象决定了城市的个性与灵性,也是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上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又不乏鲜明特征。从历史起源看,曹娥江穿城而过,哺育了上虞;从地理位置看,杭州湾敞开怀抱,呵护了上虞;从地形地貌看,河道纵横交叉,滋润了上虞。可以说,水是上虞生生不息的源泉,水乡文化是上虞的重要品牌文化。建议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牢牢把握滨江生态型城市发展的核心定位,着力构建以曹娥江为轴、城区河道相互贯通的城市水系,并加强对河道的修整护岸、水体治理、绿化亮化,形成水系发达、绿树掩映、波光粼粼、人水相亲的城市文化形象和核心魅力。
积极提升城市文化景观。建设城市文化景观是增强城市精神性功能的必然要求。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建设城市靓丽的文化景观。一是打造曹娥江文化旅游品牌。在现有曹娥江水利风景区的基础上,推进两岸道路全线贯通,实施水路、游步道、陆路立体通行,种植同一树种,增设舜江十景,物化曹娥传说,配套运动项目,使之成为自然、人文、时尚交相辉映,观光、休闲、娱乐融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品牌。二是建设文化主题公园。依托曹娥庙景区建设孝文化主题公园,依托龙山建设虞舜文化主题公园,把历史事件、名人精神充分展现出来,把现代科技、时尚元素有效运用进去,使之成为人们文化娱乐、假日休闲、社交活动的目标去处。三是构建标志性建筑。着力建设具有文化、会展、体育等综合性功能的“虞舜大剧院”,使之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
合理设置城市文化雕塑。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的公共艺术,任何视角、任何时点都带给人们美的倾诉。建议把城市雕塑作为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的有效载体。一是注重城市雕塑规划。将城市雕塑规划作为城市文化规划的重要内容,成为城市规划的子规划,在城区重要节点处规划和建设文化雕塑,避免盲目发展、轻易改变。二是注重特色雕塑开发。面向全国统一征集一批具有上虞传统文化特色和现代文明特征的雕塑作品,切实增强城市雕塑个性,真正发挥其“画龙点睛”作用。三是注重城市雕塑匹配。按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的原则,合理设置城市推介性雕塑、主题纪念性雕塑、广场标志性雕塑、环境感召性雕塑、公园绿地雕塑、建筑装饰雕塑,真正让城市雕塑传承历史文脉、弘扬城市精神。
有效改进城市建筑风貌。建筑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人们审美观念、社会艺术思潮、建筑技术进步、地方历史文化精髓的承载体。建议积极营造优美的城市建筑风貌。一是突出建筑设计的艺术性。对城市建筑尤其是大型的公共服务建筑、桥梁、公园设施的设计,要在保证内在功能的基础上突出含有文化元素的外观艺术性,使这些建筑物具有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二是突出建筑布局的合理性。既要重视建筑体自身的布局,又要重视建筑体以外的空间利用,使功能区之间的隔离更美丽、每个小区之间的衔接更优美。三是突出建筑命名的特色性。将历史文化、现代文明融入公共服务机构、道路、桥梁等建筑的命名之中,并结合城市广告适度介绍建筑命名的文化背景,让人们时时感受文化熏陶
三、鄂尔多斯
你慢慢看哈,认为不错的话加点分,呵呵
活力鄂尔多斯、富裕鄂尔多斯、现代鄂尔多斯、人文鄂尔多斯、生态鄂尔多斯……这一串串描述鄂尔多斯的美誉,凝结成两个富有时代精神的大字:“和谐”。
一个和谐的鄂尔多斯正向我们走来。
读书会“读”出的启示
任何一个经济奇迹的背后都有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传统精神的支撑,更交织着思想观念的一次次碰撞和交锋。从一个改革之初生产总值不到4亿元的自治区贫困落后地区,发展到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594.8亿元,进入全国百强城市,鄂尔多斯的崛起,不唯勇夫之力,更仗长期营造的一种加快发展的思想氛围。
鄂尔多斯的干部们忘不了10年前在恩格贝召开的第一次封闭式全市处级干部读书会。自此,每年一次的读书会,都要解决一段时期内困扰人们发展思路的问题。同时,也给鄂尔多斯人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启示:
思想要解放,要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正确的就要坚持和推广,错误的就要马上改正;
对于一时没有把握的事情,不能等、靠、要,而要大胆地进行探索,要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获得真知;
闯一条新路,创造一种模式,就要敢于大胆试验;
要正确对待不甘落后的、勇于奋进的改革者……
对此,鄂尔多斯市委书记云峰感触颇深:“我们在‘十五’时期的许多新举措和新思路,都是在探索中、在争论中、在一部分人的不理解甚至反对声中推进的。回顾走过的历程,可以说,是一条很不平坦的道路,但我们的改革最终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时间的检验和人民群众的检验。”
这条“很不平坦的路”,见证了鄂尔多斯的奋斗之旅、跨越之旅:这里有鄂尔多斯人创造的“八个率先”,还有在全区、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十几个第一,更留下了鄂尔多斯发展的坚实脚步。
像挖煤那样潜心“挖”文化
美国著名学者托夫勒说:“哪里有文化,哪里早晚就会出现经济繁荣;而哪里出现经济繁荣,文化就更快地向哪里转移。”
很少有哪一个城市如鄂尔多斯般几乎天天举办“婚礼”,也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能把一场“婚礼”和对祖先的“祭祀”演绎进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然而这些,鄂尔多斯人都做到了。这场来自远古的“鄂尔多斯婚礼”和“成吉思汗祭祀”,带着传奇和神秘,融入了鄂尔多斯高原。
文化是生产力,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粘合剂。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发展先进文化,是鄂尔多斯多年坚持的一个重要方略。而文化的发展,同样需要开放的思维与胸襟。鄂尔多斯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如鱼得水,迸发出了“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争名升位、走进前列”的时代精神,正是这种闪耀着时代光彩的人文精神,成为“鄂尔多斯经济现象”产生与发展的精神动力、思想合力和智力支持。
让我们仔细梳理鄂尔多斯市经济与文化互动的清晰脉络:上世纪90年代,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鄂尔多斯以文化扶贫为宗旨,着眼于为广大农牧民治愚脱贫开展服务;2000年,当时的伊盟盟委和行署喊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与经济强盟的战略目标相适应,开始实施“小康文化工程”、“萨日纳艺术工程”、“文物保护发展工程”和“文化产业发展工程”;2001年,鄂尔多斯市在确立“工业立市、依法治市”战略的同时,提出了“文化塑市”;2004年,以建设“大旅游、大文化、大运输”为突破口,在传承原有“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争名升位、走进前列”鄂尔多斯精神的基础上,把培育和弘扬“战胜自我、推进文明、实现跨越”的新鄂尔多斯精神贯彻到各项工作的实践中。
“鄂尔多斯文化现象”与“鄂尔多斯经济现象”如影随形,展示着“两个文明”建设双赢的动人景象。
去年,随着鄂尔多斯的跨越式发展,实施城市形象塑造、市民素质提升、民族文化建设和每一个鄂尔多斯人都要做城市形象大使的“三大工程”和“一个”行动计划又成为鄂尔多斯提升整体文明程度的有效载体。
在前不久召开的专题文化旅游工作会上,鄂尔多斯市又把今年定为“文化建设年”。这个总是在反思自己的地区认为,鄂尔多斯发展之初,靠的是“资源意识”和敢想敢为的创业精神,现在更需要的是强化“文化意识”。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长奇・朝鲁说:“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告诉我们,从某种意义上讲,鄂尔多斯市与其说是搞经济,不如说是在搞文化,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其实最终就是文化的发展和竞争。”
创建文化大市、打造文化品牌、建设文化景观、提升文化品位、发展文化旅游――鄂尔多斯把发展的目光瞄准了“文化”这个词汇。“鄂尔多斯不仅要挖煤,而且要‘挖’文化”,这句流行于鄂尔多斯的说法,预言了这座城市未来的发展走向。
让改革成果惠泽百姓
印象中,福利社会离我们很远,遥不可及。然而,来自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这个成吉思汗安魂之地建设福利型社会的实践,却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希望和可能。
在这里,人们在镇上坐环保电瓶车上下班或外出时不用花钱,费用由政府埋单;一个叫“四免两补贴”的政策让中小学生上学全免费;农牧民患大病可报销;被征地农牧民拿补偿金又可领到养老金;下岗再就业有了“双保险”;60岁以上贫困老人有了“赡养基金”;农民工要住进廉居小区……一系列多达10项的福利工程让当地的老百姓感慨不已:“我们赶上了好时候!”
伊金霍洛旗的实践折射出了鄂尔多斯市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执政方略。
8月的鄂尔多斯高原被一场接一场的连绵细雨洗过,空气里弥漫着清新的草香花香,路两旁的白杨垂柳在清风中摇曳。一辆辆挂着“蒙K”牌照的私家车在街上疾驰而过,开车女人那潇洒的身姿引来外来者的瞩目。当地朋友介绍说:“过去,女人们骑摩托车在街上是一道风景,现在这里有轿车的人多了,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10辆。而且,目前鄂尔多斯市每天新落户的100多辆车中,家用轿车占了大多数。”
不仅仅是普通市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有来自官方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鄂尔多斯市规模以上的450户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达1/6,全市旗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厂长经理已达1089人,其中不乏在全国同行业中有影响的优秀企业家。
受益的也不止这些商海搏击者,鄂尔多斯的广大农牧民和弱势群体更是切身体会到了和谐发展带来的种种实惠:60多万农牧民有效解决看病难问题;2.6万特困农牧民得到基本生活保障;2077名贫困大学生得到资助;11.7万人脱贫;16.7万学生受益“两免一补”;4.2万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005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9000元;住房、轿车、高档家电消费市场和结构全面升级……
在今年鄂尔多斯市承办的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上,市政府又向全市人民郑重做出六大承诺:2006年要为老百姓增加城镇就业岗位1.3万个;提高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补助标准;解决6万人的脱贫问题;建立高等教育救助体系,加大对农村牧区学校和学生的经费投入;拿出一大笔钱,新建和竣工一批教育文化医疗场所;大力度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这承诺,不仅是一种实力的反映,也是一种执政理念的体现,更饱含着一心为人民谋福利的责任心。
在和谐中发展,在发展中崛起,鄂尔多斯创造的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为更多的鄂尔多斯人构筑起来的幸福感,正蓬蓬勃勃地从鄂尔多斯高原升起。
好得不得了
会很好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