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怎么判断?
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判断方法:
首先判断主导风向。主导风向是指某一地区风频较高的风向。如,某一地区既刮东南风,又刮西南风 ,东南风的频率远高于西南风,那么这一地区的主导风向就是东南风。其次,判断主导风向下风向。对于某一地区来说,若这一地区的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它的下风向就是这一地区的主导风向的相反方位—西北方向。
二、东亚季风的主导风向?
我国东亚的季风冬季是西北季风,夏季是东南季风。冬季西北季风来自高纬大陆,所以性质寒冷,干燥。源地是来源于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夏季的主导风向是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东南季风来自低为海洋,所以温暖湿润。所以受主导风向的影响,东亚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带季风气候区,寒冷干燥,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干燥。
三、主导风向的形成原因?
主要是气温,气温降低后 气压上升,地表上高气压往低气压输送空气,所以大多是东北风和西北风.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受大气环流、地形、水域等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季风、地方性的海陆风、山谷风、焚风等。简单地说,风是空气分子的运动。
1地形对风速风向的影响有哪些
低空风除受大型天气系统影响外,更受地形作用,下垫面物理属性不同引起的热力作用等影响,是三者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丘陵山区,复杂地形地貌,风速和风向分布的局地性非常明显。地形道开阔、平坦、下垫面粗糙度小的地方,风速相对较大;反之亦然。风向受地形(如山脉、河回谷、河道)走向、地势高低等影响,主导风向常与山谷、河道的走向平行。
集结的水蒸气(云)结成水时,体积缩小,周围水蒸气前来补充,就形成风。地球上的风与水源有关系,风由水与水蒸气的胀缩而产生。
风由大海吹向陆地,或陆地吹向 大海,在夏天地面上温度高空气、水蒸气彭胀上升,要由海面比重大的空气、水蒸气补充地面空气空间,海面温度低空气收缩。
要由地面上温度高空气彭胀上升的空气、水蒸气补充海面空气空间。在冬天海面温度高海面空气上升,地面温度低空气比重大沿地面补充海面空间。
四、唐山常年主导风向?
秋天,冬天,还有开春都是西北风,夏季主要是东南风
五、济南夏季主导风向?
济南被极地大陆气团所控制,常受来自北方冷空气侵袭,寒冷晴朗,雨雪较少,多偏北风。夏季受热带、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天气炎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多偏南风。春季和秋季是冬季转夏季、夏季转冬季的过渡季节,风向多变。一年之中,在不同季节,济南市处在不同大气环流控制之下,构成了春暖、夏热、秋爽、冬冷四季变化分明的气候。
济南冬季长达136~157天,一般在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下旬;夏季为105~120天,一般在5月下旬至9月上旬;春、秋季最短,都不足两个月。加之三面环山的地形,令水汽和热空气回流聚集不宜扩散,多于一般北方城市的夏季降水。
六、南京常年主导风向?
主导风向为东北和东北偏东风向。
南京市规划局总规处副处长张成介绍,南京的主导风向为东北和东北偏东风向。长江鱼嘴地区以南,正是东北风顺长江通道进城的入口之一。
留出通风口,有利于城市气流搅动,缓释污染。河西是南京城市新中心,开发密度高,其南部的鱼嘴地区以高层建筑为主。而板桥新城开发密度同样很高。
借助风道将两片高密度开发区域隔离,有利于阻断城市摊大饼式发展,促进组团式发展。
七、主导风向是上风向的意思吗?
主导风向不是上风向的意思,主导风向和上风向是不同的,主导风向是这个地方在一年中吹的最多时间最长的风向。比如说西风带的主导风向就是西风,信风带的主导风向在北半球是东北信风,在南半球是东南信风。上风向是风来的方向,比如说西风就是来自于西部,所以说西部是上风向东部是下风向。
八、主导风向与最小频率风向的区别?
区别就是一年当中它们风向发生的频率不同。
主导风向: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
最小频率风向:出现次数最小的风向。
风向频率:一定时段内,某风向出现的次数占总观测次数的百分率 。
九、太原常年主导风向?
季风环流交替明显 冬半年(11月~次年3月)受西伯利亚冷空气控制,盛行偏北气流,寒冷、干燥;夏半年(4月~10月)受南来的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侵入,盛行偏南气流,温高湿重。太原地区属季风气候区域,冬夏受着不同的气团控制,产生了明显的季节风。
地面风盛行风向由于受局部地形的影响,城区及南郊区常年以偏北风为主;娄烦县以西南风为主;北郊区在冬半年以西北风为主,夏半年以东南风为主;古交市则常见西风;清徐县冬季盛行西南风,其余季节多东北风;阳曲县冬半年多东北风,夏半年多西南风。
十、常年主导风向和最小频率风向?
常年最大风频就是常年主导风向,最小风频风向就是常年最少的风向。根据多年的风向风频统计资料,绘岀风向玫瑰图。在风向玫瑰上,可以清楚地确定某地常年多吹什么风,很少吹什么风。风向玫瑰图为该地工业布局提供了依据,空气污染较大的工业应布局在居民区最大风频风向的下风地带,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址带。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