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研政治中,“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这句话是否不太准确?
我个人的理解是,阻碍历史前进的历史人物,暴露出了某段时期历史前进动力的不足,说明前进动力还需要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例如北洋政府、满洲国、国军,以及它们的领导干部等(特定的组织或个人,偶然性),象征着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维持现状甚至开历史倒车的力量(社会现象的本质,必然性)十分强大,当然这被更强大更先进的社会主义力量及其在中国的代表人——我们的毛主席击败,一正一负后正向有盈余,我们才能摆脱2千年的封建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而社会主义现在相当于刚刚有自我意识的孩童,资本主义则是正值壮年,这次一正一负后负向有盈余,所以我们现在的世界处于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状态,社会主义力量还需要从初级阶段开始进行方方面面的量变积累。结合起来就是螺旋式的上升——时而前进,时而后退,但我们已经从原始社会走到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存的阶段,虽然曲折缓慢但总体是进步的。
实际上政治是一门比较有魅力的学科,而考研政治和中国近现代历史以及时政关系较大,题主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融入自己的感性理解,结合理性思考产生自己的自圆其说的理解,这样学习政治知识点还有刷题的过程,或许会变得愉快一点。不必怕自己理解错,发现自己无法自圆其说的时候就是自己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的时候,只有尝试以自己的方式理解知识点,知识点才有可能真的为你所用。
二、什么是历史事件的偶然性?
提到历史的偶然性最好跟必然性一起谈。
历史大潮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历史的必然性;而历史中各种人物的命运就是历史的偶然性。
如果没有秦始皇这个人,或者说他统一的过程中时运不济死了,历史不会因为一个人没了而停滞不前。说不定几百年几千年后会出现赵政赵始皇、李政李始皇。
这个道理放之四海皆准。
恩,我是这么理解的。
三、历史上各类名人的出现是必然的么?比如牛顿?
历史必然性决定的 文明是向前进的 所以即使没有牛顿 也会有猪顿马顿
四、历史是充满偶然性的,有哪些小人物或小事件深刻地影响了历史?
从《金瓶梅》(没看过)里的世界,我们可以想到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看到那个曾经在这片土地可能发生各种经验与进程。
你可以根据这些个性格,根据一些地方志或者史料上的只言片语,去脑补出一些平常人生活。
这些人可能没有很好的表达能力让自己的语言出现在今天我们审视的历史上,可能压根就不能甚至不知道自己可以大叫着去发出声,像文人们一样去呼应超越古今的场域。
但就是这些个杂七杂八,可能在某种视角被劳动为政治意义上的民,或者文化意义上的民族性格,也曾经在真实的领域中进行人类生活的各种实践。他们可能未曾聚焦着什么共识,大抵也没有被写进那推进史书进程的影响里,却无一不在回应着一个王朝为何会最终走向这个样子,或者一个文明为何会没有再能焕发出一种自在生力。
是史书堆积渐久的尘埃,还是尘埃组成了大的,被称之为偶然性的,常常相对于我们所注重的关键词似乎确实是意外或者影响势力较小的,可却也没见谁能真正握住那个神器。
五、怎么看待历史事件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大势”,或者说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段,是必然的。
地理条件塑造了民族、文化以及不少历史走势,也确实有很大的必然性。
但是网友们最爱畅想的东西,也就是格局,则充满了偶然性,并不能说某国在某个时代就必然会壮大,或者说某国民民族就必然衰落甚至亡国灭种。
格局这种东西看的是国力和影响力的对比,从近代历史来说直接决定格局的是战争。
很多人以为英国崛起真的是因为什么宪政传统、自由思想、海洋法系甚至是英语的“科学性”“包容性”,却忽视了英国从近代开始至今几乎赢下了每一场重大的战争,尤其是与国力相近的国家的战争,比如英西战争(虽然算不上是赢但在战争结束之后还是当时偏弱的英国赚了)、英荷战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和一战二战,成功踩着西班牙、荷兰、法国、德国等对手上位。
近现代英国唯一彻底输掉的重大战争还是美国独立战争,结果因为美国是讲英语的前英国殖民地,即使英国在20世纪之后衰落了,依然能躺着蹭到美国霸权带来的福利好好享受。
试想下,如果英西战争输了,英国内战输了,英荷战争输了,爱尔兰、苏格兰独立了,我们现世界线中的英国海外殖民地全部变成讲西语、法语、荷兰语的国家,还会有日不落英帝国在全世界呼风唤雨的维多利亚时代吗?
而战争本身就是充满偶然性的,因为一枚马蹄铁导致死了一个重要将领,再导致输掉整场战争都并不是稀奇事,因流矢等意外而死的重要人物在历史上数不胜数,而中了箭、中了枪弹却大难不死的重要人物也同样存在。而重要领袖或者天才将领对于战争有着重大影响,一个决策的偏差就能导致结果产生重大差异。
与此同时,很多重要人物的决策并不是完全是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所谓的“理性人假设”),因情感、立场、偏向而做出不符合利益的决策在历史上也有数不清的例子,所谓的“疯王”“蠢王”在历史上也并不少见。
承认这一点并不是陷入了所谓的“英雄史观”反而这才是真正的唯物史观,因为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如果真的不存在a,那么也不可能会存在a的完美克隆体b。
世界历史是由无数细节构成的,而这些无数的细节一环扣着一环,只要重要的细节有所变化,都不可能产生完全同样的结果,试想下自己的父亲没有和自己的母亲结婚生子,那么还会有自己的存在吗?这是同样的道理。这就是历史的偶然性。
因此,“没有xxa也必然有xxb”的言论反而才是陷入到了庸俗唯心主义思维当中。
尤其是在网络上讨论具体的国家、民族之间的格局变迁的时候,我们就应当重视历史的细节,去理解具体事件的前因后果,这样才能正确地去理解历史,而不是随随便便丢下一句说这样的结果就是必然的。
六、英雄出现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用偶然和必然来思考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懒惰,不过是人类企图在无法理解的随机性世界中寻求一种安慰的主人公心态。
七、历史到底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这个,到底是不是呢?比如一个国家的发展,如果是偶然的,但某些人物确实起到推动性作用,那这些人物就使得这个国家的进步成为必然,而这些人物的产生缺又是偶然的,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人,那么,历史经常是不是更倾向偶然性,毕竟未来不可知。
八、有哪些历史人物的失败是偶然的?
这种其实还是挺多的,只不过偶然的方式不一样,有些其实不知道怎么算。
比如关羽水淹七军这件事,就是赶上罕见的大雨,不然以于禁的军事能力,不会输的这么惨,这个算偶然吗?
当然也有真的是偶然造成的逆转,拿我比较喜欢的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来说吧。
第一个就是苟晞,作为当时西晋实力很强的一位将领,本来石勒王弥都不是他的对手。但他一次和王弥部下发生了一场战争,本来局势一片大好,胜利就在眼前,却刮了一场神奇的大风,带着沙土迎面向苟晞的军队吹过来,吹得军队睁不开眼,这场仗就这么莫名其妙的输了,苟晞的主力精英基本全灭,从此他就一蹶不振,人也变得消极崩溃,最后被石勒消灭。后来在北魏进攻胡夏的时候,也有一次类似的情况,那次倒霉的是赫连昌的军队。
第二个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人,南宋武帝刘裕,刘裕早年的军队生涯就像开挂一般,一骑当千这种一个人追着几千人跑的历史奇观就不说了,我觉得他赢的最偶然,也可以说是他的对手输的最偶然的一场就是刘裕京口起义反桓玄时,他带兵和皇甫敷在罗落桥展开一场战斗,战况对刘裕非常不利,檀凭之(檀道济的叔叔吧好像)战死,刘裕自己也被大军包围,孤身一人背靠大树,当时皇甫敷已经在问他打算怎么死了,结果刘裕大吼一声,他的士兵发现主帅被围,就疯狂往那边射箭,有一支箭就射中了皇甫敷,刘裕趁机冲上去杀死了他,这场战斗就神奇的反败为胜。我听说后来元末鄱阳湖水战,陈友谅也是死于暗箭,具体就不清楚了。
还有一个也算是偶然吧,南北朝的慕容昭宗,作为慕容鲜卑最后一个强人,他平定了候景叛乱,刚刚得到重用,却在跟西魏的战场上,在已经处于优势的局面下,在船上探看军情时,风把拴船的绳子吹断了,更是把他吹到了敌人的地盘,一代将领就这么糊里糊涂的死了。
还有桓温打成汉,本来处于劣势,但是击鼓兵把桓温的退军信号错击成进攻信号,没想到士气大振,一举获得了胜利灭亡成汉,成汉如果知道也会很郁闷吧。
总之战场瞬息万变,这样的例子应该有很多。
九、有哪些让你觉得非常惊讶,甚至会觉得世界观完全被颠覆的历史人物或事件?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即使是真实记录下来的历史事件,也许有一些只是事件的表面罢了。谁会真正知道逝去的人们心里究竟想的是什么?偶然的因素实在太多了。
最终我们对一个事件或人物做出的评判,不过是在忽略偶然因素的前提下,以已有事实为基础,经过自己的逻辑和世界观加工的结果。所谓颠覆了自己的观念的事件,其实在相信的时候,就早已默认人们会这样行事了。不能被逻辑接受的记录已被看做自相矛盾抛弃了,留下来的,本来就根植于世界观里。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因为真相总是由现时人们的世界观来定义的,“真相”也会随着时间流变有着不同的解释,那些被偶然性和当事人想法所左右的真相随着流变消失不见不再重要,只是增添了历史的色彩罢了。
这才是震惊之处。
十、有哪些重大意义的事件体现了历史的偶然性?
邺都兵变,起因是魏博军小卒皇甫晖赌博失败聚众作乱,一系列隐藏矛盾集体爆发,最终导致后唐庄宗被害,后蜀独立。
产科三重悲剧,英国汉诺威王朝国王乔治三世的长房孙女比利时王后夏洛特因医疗事故一尸两命,当事医生自杀,导致乔治三世没有了孙辈继承人。因乔治三世的长子后来的乔治四世、次子弗雷德里克都夫妻关系破裂而分居,他的三子威廉、四子爱德华两个长年从军的五十多岁老光棍就被逼婚了。当时五王子恩斯特已经结婚了超了哥哥们的车,但还没孩子。乔治四世继位,死后,因为弗雷德里克已经死了,就传位给三弟威廉四世。威廉四世的私生子一箩筐,嫡出的只有两个女儿而且都没养活,四弟爱德华比他先死,于是王位传给了爱德华的独生女维多利亚。因为汉诺威不支持女子继承,汉诺威王位由恩斯特继承。
如果夏洛特没有出意外,将来可能就是英比共主的局面,爱德华不会被逼婚,历史上可能根本没有维多利亚女王这个人了。
十一、如何认识历史发展的偶然性?
谢邀。好形而上学的题目。
历史上的偶然性很重要。
帕斯卡尔曾调侃说,如果克利奥特佩特拉的鼻子短一点,整个世界的面貌就会发生改变。
这个说法不无道理,尤其是当我们把目光集中在政治事件和英雄人物身上的时候。
如果克利奥佩特拉的鼻子短一点,罗马前三头后三头的故事很可能要重写了。
不过,这种故事只是历史的一个方面。
克里奥佩特拉的鼻子短一点,会改变罗马与埃及的关系吗?不好说。会改变罗马帝国在东地中海的地位吗?可能性较小。会影响埃及的经济、生态和文化传统吗?几乎肯定不会。
因此这种问题有层次和侧面之分。
半个多世纪前,布罗代尔曾划分过所谓的三种历史时间,偶然性对事件的进程可能影响最大。感兴趣的可以参阅一下他的文章。见布罗代尔《论历史》。但这种时间划分最近几十年受到了质疑。
P.S.
问题说明中提到的各种社会,只是一种理论建构,这种社会形态的划分,带有很强的人为性质。可以反思一下:为什么要把历史分成这么几个阶段?为什么是五个而不是十个八个?
可以说,这种历史认识本身也是历史的产物,它带有很强的进步主义的色彩,反映的是19世纪那些思想家们对进步的信念,以及对理解把握世界历史进程的自信。
我认为现在应该反思和超越这种诞生于19世纪的话语。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