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喜欢的历史人物 ?

万里旅行网 2023-03-18 17:10 编辑:yyns 124阅读

中华第一义丐—武训!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感动的真实事迹以下为正文。

公元1858年,清咸丰八年,那一年,英法联军兵临大沽口,迫使清廷签订《天津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结束。

那一年,太平天国后期中坚名将陈玉成、李秀成一战攻克清廷江北大营,二战安徽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六千余人,击杀湘军大将李续宾、曾国华,搞得曾国藩不得不又出演了一次假装自杀的把戏。

那一年,正当清廷已处于山河破碎风飘絮之时,身世浮沉雨打萍的山东贫民武训,下定决心要兴办义学。

1838年12月5日(农历十月九日),山东省堂邑县柳林镇武家庄(今属山东冠县),农民武宗禹的妻子崔氏生下了第三个儿子,这是他们的第七个孩子,孩子生多了也就是那么回事,长得也有点磕碜,也懒的起什么名字,就叫武七吧。

其时,所谓的康乾盛世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人地矛盾愈加突出,民间生活水平每况愈下,此为大背景。

小武七的童年生活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就两个字,平凡。然而,对他个人而言,或许是受中华数千年以来重视教育的传统影响,亦或是对同龄人读书的羡慕,琅琅的读书声犹如天籁之音。可惜他没有杨继盛(具体事迹见公众号『明德人文历史』:轴人杨继盛)那么幸运,家庭的贫困实现不了他要读书的理想,每当他走过学堂时,总是流露出渴望和失望交织的眼神。

在过去的几千年封建时代,对最基层的贫民家庭而言,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是极其渺茫的。

在某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当他怀着羡慕的心情,在学堂窗外观看一帮同龄人读书的情形时,却受到同龄人的嘲讽和欺凌,他的心里留下了无限大的阴影,因而埋下了他以后命运的伏笔。

武七7岁时,父亲去世了,生活变得愈加困苦。在以后的日子里,乞讨、务农、打工构成了他的全部生活。

尽管生活艰难,然而一旦有什么好吃的,他都赶紧送回家孝敬母亲,妥妥的一个大孝子。

历史无数次证明,凡是值得结交的朋友,基本上都是孝子,换句话说,不孝顺的,赶紧离得远远的,所以,你懂得。

武七20岁那年,命运和他开了个玩笑。那年,他在馆陶县薛店李秀才家打工,李秀才擅于纠人辫子找茬,得了个外号叫李老辫。

武七先是喂猪时不小心洒了猪食,又因不识字将春联贴倒,遭到一顿毒打。轮到算工钱,李秀才欺负他是一枚文盲,搞了个假账,半文工钱都欠奉。

干了那么多活,这就白干了?换谁也不能忍啊,武七当然要和李秀才好好说道说道。

说你妹啊,你都认不得字,那还说个蛋蛋,不服就打,当我李老辫是白叫的?

谁说士绅地主们都很有爱心的,站出来走两步。

武七被打的白沫都吐出来了,又无处说理,气的躲在破庙里被子蒙头躺了三天,他一直在想,这是为嘛呢?

十月革命的炮声还得要大半个世纪才会响起,宣言虽然发表了,但不会也不可能传到他的耳里。

最后他悟出,还是吃了没读书的亏!

亏了我一个不要紧,可是那么多穷苦人家的孩子读不了书,将来也会像我这样吃大亏,要不要办个不收费的义学呢?可是家里穷的连老鼠来了都忍不住要哭,怎么才能办得成呢?

中华民族天生带有一种不屈不挠的基因,比如愚公移山,比如近现代无数追求中华崛起的仁人志士,他从此自号义学正,下定决心要办义学,用一生的时光。

一个浑浑噩噩苛活于世的路人甲死去了,一个燃烧自己一心为学的圣人诞生了!

武七有了人生的目标,也就有了力量的源泉。他想尽一切办法挣钱,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乞讨,一种是打短工,只要能挣钱,什么活都干,比如拉车推磨挑担铡草等等,另一种是玩杂耍,为了取乐观众捐钱,甚至是吞蛇蝎、瓦块。

为了筹措办学资金,无所不用其极,但凡得到较好的食物,都拿去卖钱,自己只吃杂粮烂菜之类,聊以裹腹即可。

为了激励自己,也是为了取得他人支持,还编了近百首歌谣,不断传唱,比如:

“你们行善俺代劳,大家帮着修义学。 ”

“不强要,不强化,不用生气,不用害怕;俺化缘,你行善,大家修个义学院。”

“蛇可食,不要怕,修个义学,全在我自家。”

22岁那年,他将几年辛辛苦苦挣的钱,买了四十亩地,准备用作义学田,这是他买义学田之始。

到了35岁,他母亲去世了,兄弟三人分家,分得三亩田,卖了一百二十吊,加上积攒下来的,已经有了二百多吊。那个时代,投资增值的方式太少,大抵是买田和放贷,他常年在外乞讨打工,又没有时间和精力处理放贷事宜,更何况他这身份被人昧了也不意外。

经过慎重考虑,他去找了馆陶县娄塔头的武进士娄峻岭,请求代为处理放贷,却被娄峻岭一口回绝。

俗话说好女怕缠,其实男人也是!武七跪在娄家门外一天一夜,终于感动了娄进士。

武七经过不断的积累,逐渐由贫民而至小富,但吃穿用度仍是当初的情形。对古代中国人来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一个普通人的标配。

面对别人要他娶妻生子的劝说,他用编歌谣的方式表明了心迹,“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不要老婆不要孩,以修义学为生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886年冬天,武七已经48岁了,经过28年的辛苦积攒,已有田二百三十余亩,钱2800多串,加上老宅一所,委托柳林镇的贡生杨树坊办理建设义学。

到了1888年,柳林镇义学建成,命名为崇贤义塾。共建了瓦房20间,加上两座门和围墙,总共花了4378串,除了武七的2800多串外,其余由他人捐献。

义学建成后,他亲自到寿张县聘请了举人崔隼担任教师,招生50多名,分成经学和蒙学两班。

义学是不收学生学费的,运营主要依靠每年地租的收入368串,其中支出漕粮70串,教师工资和福利130串,剩下的用来购买教学器具和笔墨纸砚等学习用品。

时任堂邑县知县郭春煦听说后,来查看义学,见他穿的衣服补钉套补丁,破烂不堪,就给了他十两银子买衣服,他开始是执意不肯,后来推脱不过,收下后仍然捐给了义学。

初步达成心愿的武七,一发不可收拾,继续行乞募捐,誓要把兴建义学当成毕生的事业。

1889年,他和千佛寺僧人了证,共同在馆陶县杨二庄买学田80多亩,新建房屋十多间,建成第二所义学。

1896年,武七已经58岁了,那年春天,建成临清御史巷义学,买了商铺两处、学田六亩,作为义学经费。

四月二十三日,武七静静地躺在临清御史巷义学的屋檐下,回想兴建义学的点点滴滴和成果,带着安慰的笑容,溘然长逝,根据他的遗嘱,安葬在堂邑县柳林镇崇贤义塾东侧。

出殡那天,堂邑、馆陶、临清三县各色人等超过万人,来送他最后一程,沿路哭声震天,闻者落泪。

清廷为了表彰他的义举,先后给予“乐善好施”匾额,替他改名武训,赏穿黄马褂,入乡贤祠,付史馆立传,后列入《清史稿》卷四百九十九、列传二百八十六。

武训精神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以至于后来的政界、文化届、教育界等各界人士,以各种方式来纪念他的行为和精神。

当初偶然看到他的事迹时,看完后我沉默半晌,我承认,被感动了。

他当初痴人说梦般的理想,不改初心的执着,毫不犹豫的放弃幸福安康生活的抉择,试问世间又有几人能做到?就问你感不感动?

什么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就是。

希望武训先生的事迹,能像一股清流,稍许涤荡这物欲横流的世界,这就是写此文的目的。那么,就请动动你的手指,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他的事迹和精神。

全文完,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敬请围观、关注历史类微信公众号【明德人文历史】,谢谢厚爱!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