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三国论英豪」
文筹武略盖江东 英姿勃发羡周郎
一、儒将风范。周瑜跻身行伍,却并非以勇武见长,而是以智谋冠世。孙策起兵将要东渡时,他闻讯带领兵士、船粮迎候,以同学挚友的身份加入其阵营,给兵寡势微的孙策以极大帮助,之后在平定江东的过程中出谋划策,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得孙策的信任和倚重,将刚打下来的丹阳交由其镇守,以确保后方安稳,为前方提供后勤支援。后来又委任其长期镇守战略重地巴丘,万无一失。
在曹操兵临江南的危难时刻,包括第一谋主张昭在内的大多数朝臣主张迎降的局面下,周瑜认真分析敌我双方力量和各方面因素,力主武力抗曹,并临危受命出任三军统帅,缜密谋划调度战局,努力扭转不利态势,综合运用战争智慧,抓住敌方的疏忽和漏洞,努力创造有利战机,使用火攻的战术,让八十万曹军灰飞烟灭,折戟沉沙,沉重挫败了不可一世的枭雄曹孟德,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典范。在战役中他主导的借蒋干盗书制造嫌隙铲除曹营水师都督的离间计,为火攻创造条件而让黄盖受刑诈降的苦肉计,假手庞统献上的使曹军战船失去机动性的连环计,都是活学活用兵法的经典案例,脍炙人口,垂范千古。也正因为他智谋超群,在东吴三军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就连老一代的创业元勋程普、黄盖等也由衷信服,俯首听命。
二、政治家的胸襟。作为武将魁首的周瑜,不仅兵法谋略出众,更有超乎常人的大视野、全局观。他青年时代主动投效未成气候的孙策,并协助谋划取得江东。江南之地,建立基业,卓越的表现和深谋远虑,令孙策折服,故此在孙策遗嘱中谆谆嘱咐“外事不决,可问周瑜”,实际等同于与张昭并列分工辅佐孙权的顾命大臣,可见孙策对其才干的认可和高度的信赖。在应对曹操逼降的论辩中,周瑜透过表象看本质,深入剖析了曹军军队构成、素质、战斗力和心理等因素,把握双方的优劣差距,找岀对手潜在的不利因素,论断了己方取得胜利的可能性,深入透彻,切中利害,大大鼓舞了孙权和主战派的信心,对孙吴最终决策抗曹起了决定性作用。而且他并非象演义小说中描写的那样小肚鸡肠,千方百计必欲置诸葛亮、刘备于死地而后快,而是与鲁肃慎重分析,研判形势,力主建立巩固的孙刘联盟,劝孙权将江东占有的荆州南郡借给刘备,一方面为其发展提供基地,另一万面也让刘备为东吴作战略屏障,承担曹操施加的军事压力。这些谋划都远远超出军事范畴,体现出政治上的成熟和高瞻远嘱。
三、孙吴政权的“压舱石”、“擎天柱”。周瑜在孙策草创江东、力主武力抗曹中的贡献自不待言,但绝非仅此而已,周瑜对江东政权的建立和发展一直发挥着中流砥柱、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可以说缺少了周瑜,孙吴的历史或将改变得面目全非。孙策遇刺猝然离世,孙权虽然受命执掌江东军国大事,但他的职位只是“将军”, 且势微言轻,诸将及宾客对他礼仪并不全备,文武各怀心腹事,谋划个人前程,各州郡叛降不定,危机四伏。在此危急时刻,握有重兵的周瑜不负伯符所托,首先站出来完全用君臣之礼拜见新主公,对孙权“敬慎服事”,用实际行动表示了对孙权支持的支持,与首席文臣长史张昭共同掌管军政大事,稳定了政权局面,使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不敢异动。曹操打败袁绍后,挟兵威责令孙权献子纳质,孙权不能决断,又是周瑜坚定反对,为孙权分析利害,不要受制于人,孙权的母亲很认同周瑜的见解,打消了屈服的想法。为此周瑜越来越得孙权的信赖,而他也越发竭诚尽智,为孙氏集团奔波劳碌,不辞劳苦。
对周瑜的才干,刘备、曹操都非常清楚,曹操曾派人对他游说拉拢,意在为己所用,周瑜对此毫不动摇,坚决拒绝,表示“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忠臣之义,内结骨肉之亲,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如此忠贞不贰,天下之士因此愈加敬佩周瑜。笼络不成,曹操、刘备都曾挑拨周瑜和孙权的关系,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只是他器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但不论别人怎样评论,孙权心中有数。对周瑜依旧信任倚重。周瑜去世后,孙权感到痛折股肱,痛哭流涕说:“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他亲自穿上丧服为周瑜举哀,赶到芜湖亲迎周瑜的灵柩回吴郡,令文武感动。一直到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说“没有周公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
四、见略所同,剑指巴蜀。周瑜志向远大,熟读兵法,有廓清天下之志。为进一步发展,他和孙权早看中了荆州之地。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孙权以为父报仇的名义进讨江夏,周瑜为前部大都督,一举击败盘踞在那里的黄祖。只是曹操挥军南下,打断了孙吴进一步夺取荆州的计划。赤壁之战后,周瑜乘胜进军南郡,打败曹仁,占据江陵,把曹操的势力逼退到汉江以北。在三分鼎峙之势已成之时,他也把进取的眼光看向了西川,向孙权献策,认为曹操新败,内部不稳,短时间内不会对吴方发动军事进攻,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进军攻取蜀地,并进一步吞并张鲁的汉中之地,与陇西的马超结为盟援,然后再进军襄阳给曹操施加压力,这样南北同时发力,曹操占据的北方就有机会图谋了。周瑜这一计划非常有战略眼光,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的战略构想不谋而合,如出一辙,可见英雄所见略同。孙权当即同意,周瑜一直在紧锣密鼓地筹划攻取巴蜀,想赶回江陵,做出征的准备工作,不料半途染病,死于巴丘,使这一宏谋远略折翼流产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