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为小说十分成功,我听过一种说法:在新中国成立后发行《新华字典》前,中国每年销量第一的书籍就是《三国演义》。此话不知真假,但《三国》的流行却是事实,而《三国》所描述的主要人物也“深得民心”,但您一定知道,小说中对人物的刻画往往有很大的夸张成分,并非是历史中此人的真实写照。我们今天就将目光聚焦于最为知名的人物诸葛亮,分析一下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已经他被一步步神话的过程。
三国演义,吸引人的不是三国部分,而是演义部分
历史人物的评价有三种:一为这为历史人物在历史中的真实模样,二为这位历史人物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三为他在民间的形象。其中,二、三两项相互影响,相互巩固,逐渐形成固定形式,妨碍了我们认知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诸葛亮便是非常的典型人物。
诸葛亮作为蜀相,在病逝后便被蜀国普通百姓祭祀。但这只是民间层面的,而官方层面的广泛宣传您一定猜不到是从何时开始的。官方层面的第一个“宣传、推广诸葛亮”的朝代是西晋,即由诸葛亮死敌司马懿孙子司马炎所创造的朝代。虽然诸葛亮生前和爷爷司马懿是为死敌,但司马炎可算是诸葛亮的超级粉丝,这位西晋的开国之君常常感叹“如果自己能有诸葛亮辅佐就好了”,并在得知诸葛亮孙子诸葛京尚且在世时,立刻对其加官进爵,大肆封赏。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司马炎宣传诸葛亮,下属便会有很多动作。其中之一便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陈寿于西晋举孝廉,任县令,但在全国宣传诸葛亮的大风气下,陈寿收集了多大十万多字的《蜀相诸葛亮集》,上报至朝廷,随即被升为著作郎(史官)。
历史上被神话的人物,更借助小说戏剧而老少皆知
陈寿收集十多万字的诸葛亮各类材料,原因可能有二:一为投皇帝司马炎所好,意在增加个人利益,二为陈寿本人也是诸葛亮的铁粉,本就对诸葛氏崇拜满满,平日悉心收集诸葛亮的各种文章,所以才能在朝廷宣传诸葛亮时上交十万字的材料。我个人更倾向于二者兼而有之。毕竟纯粹地投机不可能会将诸葛亮的资料收集如此之全。
《三国志》中,陈寿也在《诸葛亮传》中将诸葛亮的形象进一步拔高。以赤壁之战为例,《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拜见孙权,请求东吴援助,在诸葛亮一番游说后,孙权当即同意抗曹,并派遣三万士兵相助。原文:“权既宿服备,又观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您看到了吗,是孙权见诸葛亮奇雅,便借兵三万,刘备带着借来的三万兵与曹操交战,大破曹军……
三国志,学习三国历史必读书目
其实孙权抗曹早已确定,他需要的只是一个盟友,一个契机。至于真正的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北人不习水战➕军队感染瘟疫。《三国演义》中更是大大夸大了诸葛亮的作用,借东风、草船借箭、华容道均为小说虚构。
出赤壁之战外,诸葛亮的第二大功绩便是在刘备病逝担任丞相后先后五次北伐曹魏,但均无功而返。陈寿对此的议论是:1)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即:诸葛亮擅长治军,但更工于民政。2)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即:诸葛亮手下没有韩信这样的将领,属于时运不济。
上面两点便是陈寿极力拔高诸葛亮中最为明显的两点。当然,《三国志》中,作者陈寿为传主美言是通例。
本文并非贬低诸葛亮这位古代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仅为了帮助您了解历史中真实的诸葛亮,将他由那个无所不知、谈笑间敌军灰飞烟灭的人神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有优点缺点的人。如果您了解了一个被神化了的历史人物的真实样态后,仍旧喜欢他,那便是真的喜欢。
本期内容介绍完毕。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