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史必读的十本顶尖书籍是什么?

万里旅行网 2023-03-21 05:39 编辑:yyns 62阅读

长文慎入!!

遍览回答,所推荐之书,数量不可谓不多,质量不可谓不高。

然而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能否看的懂?

就好比我是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想学好数学,老师却拿三角函数让我学;我刚接触英语,老师就拿高考试卷让我做。

能学好才怪呢!

我从来不推荐什么“历史必读书”“历史入门书单”。大多数人都是历史初学者,对于历史初学者来说,书不在多,而在精;不在高深,而在入门;不在名气之大,而在通俗易懂。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虽为老生常谈,实乃千古真理!

我个人总结了一套学习中国历史的“五阶段法则”,包含了一些推荐书目,在此和大家交流一番。


第一阶段:初窥门径

这个阶段俗称门外汉阶段,历史知识储备量可以说为0。主要表现为:除了听过秦皇汉武、康熙乾隆等个别帝王外,对于中国历史基本上处于一无所知状态。不知道中国的第一个王朝是哪个、不清楚封建王朝的朝代顺序、不了解主要朝代(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发生的历史大事。因此,在这个阶段,就不要指望着去看什么历史专著了,看了基本上也是在看天书。在这个阶段,我推荐的书就是老老实实去看初高中历史课本。现在教材全国统一了,都用部编版教材了,就是下面这一版。

课本长这样

中学历史教材的传授对象主要是十来岁的学生,因此具有以下几大好处:一是通俗。基本上很少引用古籍原话,以大白话为主。二是精炼。一本书就薄薄一册,高度浓缩,不像砖头般的历史专著一样让人望而生畏。三是有侧重点。只选最根本、最典型、影响力最大的人物和事件。通过阅读中学历史教材,可以迅速解中国五千年历史最核心的人物和事件,夯实历史基础。建议每一本教材都要读至少三遍。

第二阶段:粗通皮毛

通过熟练阅读中学历史教材,我们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有了一定的根基,尽管这个根基还相当薄弱。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继续以学习教材为主,不断汲取历史知识。

这次的教材,是大学历史系中国史教材了。大学阶段的教材,就不是全国统一,而是五花八门了,有的用的是教育部编写的、有的是自己学校编写的、有的干脆则是老师自己的讲义和课件。通过版本比较,我建议使用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史教程》,作者是著名历史学家朱绍侯先生。这套书长这个样子。

这本书长这样


这套书好在哪里呢?借用豆瓣网友的评论来说:

简练而且非常全面,基本上重要的史实和书籍都点出来了,结构也很合理。适合想对我国历史进行大致了解的人,如果本身历史知识一般可能读起来比较慢,但是作为本科教科书,已经算很友好的入门书了。书中结合了近些年的考古成果,有一些新的观点,看了这套书再去读经典史籍和国内外名家专著就能有比较清晰脉络认识做基础了。

全书不到900页,上起170万年前的远古时代,下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王朝,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每个朝代后面还附有帝王世系表,方便查阅。同样建议至少仔仔细细阅读三遍。

第三阶段:马马虎虎

学习完教材,打好基础后,接下来就可以读著作了。不过在这个阶段,我还是不建议急着去读著作,包括古代典籍和现代研究专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这个阶段,我重点推荐两部学好历史的工具书

第一部是中华书局2016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第三版)》,作者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陈高华。

这本书长这样

作为一本史料学工具书,该书搜集整理的史料非常丰富。各个朝代的研究概况、现在所能看到的基本史料和一般史料,一应俱全,包罗万象。可以这么说,如果要学习历史,该书就是一篇目录、一个搜索引擎,必不可少。此书如何使用呢?举个例子,如果我想阅读关于西汉历史的古代史料,那么翻到书的第三章“秦汉史史料”,就可以看到作者为我们推荐的《史记》《汉书》《汉纪》《资治通鉴》《汜胜之书》《盐铁论》《淮南子》《春秋繁露》等书,以及敦煌、居延、罗布泊、马王堆等地出土的汉简和帛书。依照推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读就可以了。

第二部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五版)》,帮助学习文言文,增强文言功底。我本人对语言学知之甚少,这个就不过多介绍了,总之十分实用。


这本书长这样

第四阶段:渐入佳境

地基牢了,工具有了,那么就开始正式干活——读古籍。可是问题又来了,中国古代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单是《中国古代史史料学》所罗列的就有数百种之多,其中不乏一部就要读好几年的鸿篇巨制,所以该从哪里读起呢?从“二十四史”?还是《资治通鉴》?

不要慌!我们可以在脑海里回想一下,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大概都读过那种《上下五千年》之类的儿童书籍。这种书有一个显著特点,藏在目录里。那就是以“事”为主题去叙述历史。目录的开篇必定是什么“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大禹治水”……,就这样把一件又一件历史大事按照年代排列下来,一直到清代。其实这种特征的书,古已有之,叫做“纪事本末体”,与纪传体、编年体并列为古代史书的三大体例。

纪事本末体是南宋才出现的。南宋有一个叫袁枢的人,喜欢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但《资治通鉴》这部书规模太大,内容太杂,读起来叫人头昏脑胀。袁枢就想了一个办法,把《资治通鉴》里的历史大事件都摘取出来,该删的地方删掉,按时间顺序编成了一个个完整的故事。这样一来,读起来不仅清晰,而且非常有趣。

袁枢的这部书叫做《通鉴纪事本末》。他之后的读书人纷纷模仿这个办法,把中国五千年历史都整成了一个个小故事(见下表):

主要纪事本末体史书


因此,我建议,读古代典籍,可以先读读这些纪事本末体古籍,既可以对各个朝代的历史大事有比较清晰完整的认识,更能够激发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中华书局出版过一套简体横排本的《历代纪事本末》丛书,值得一读。

在读完纪事本末体史书之后,可以选择“二十四史”中知名度较大、质量较高的史书通读,比如说《史记》《三国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读,比如说,我们对于谦这个人很敬佩,就可以到《明史》中去专门读他的传。总之,二十四史数千万字,绝大多数内容枯燥无味,当作研究时的工具书就可以了,绝对没有必要去通读。

第五阶段:了然于胸

在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之外,古代还有几种特殊体例的史书。

一种叫做“典志体”。简而言之,就是专门记载典章制度(包含法律制度、礼仪制度、服饰制度、兵制、官制等)的史书。这种体例的史书以“十通”为代表(见下表)。

“十通”

还有一种“会要体”,主要内容是某一朝代的国家制度、历史地理、风俗民情等。会要类史书数量可观,从先秦到明代各朝代均有编修(见下表)。

主要会要书目


这两种体例的史书属于十分专业的史籍,晦涩枯燥,非坐学问而不读。


古籍读的差不多了,下面可以读读现当代学者的著作了。这个也是有讲究的,我把现当代学者分成两大类:通史学者和断代史学者。

“通史学者”。顾名思义,写出来的著作不是专门针对某一朝某一代的,而是类似《史记》《资治通鉴》一般,延绵不绝,延续至今。这类学者的大名我们通常如雷贯耳。吕思勉《中国通史》、钱穆《国史大纲》、张荫麟《中国史纲》、白寿彝《中国通史》等均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断代史学者”。专门深耕某一时期或者某一领域的历史。

先秦史的徐中舒(《殷周文化之蠡测》);

秦汉史的孟祥才、安作璋(《汉史初探》《秦汉官制史稿》);

魏晋南北朝史的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北周六典》《北周地理志》等)、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秦汉魏晋史探微》《拓跋史探》);

隋唐史的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岑仲勉(《隋唐史》、《突厥集史》)、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宋史的邓广铭(《宋史十讲》《稼轩词编年笺注》)、漆侠(《宋代经济史》《秦汉农民战争史》);

元史的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元典章校补》)、韩儒林(《元朝史》)、李治安(《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元代行省制度》);

明清史的吴晗(《明史简述》)、顾城(《南明史》)、孟森(《明史讲义》《清史讲义》)、李鸿彬(《清朝开国史略》)、樊树志(《晚明史》)、南炳文(《明史》《清史》)等,均是断代史的大家。当然大家还有很多,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慢慢接触到他们的著作。

Ps:知网是个好东西,要善加运用,有什么奇奇怪怪的问题,不妨到知网搜索一番,或许会有惊喜。


此文写之仓促,是我本人学习历史的一点见解,疏漏颇多,实为抛砖之作。不过但是我相信,通过以上五个阶段循序渐进的学习,集数年之功,便可从一个历史小白成长为通晓中国历史的六边形战士。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