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林冲
《水浒》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有许多的人物形象已是家喻户晓了。
我最早听到关于一百零八将的故事大约是从这几句话开始的,什么“逼上梁山,“武松打虎”之类。
那是一个很稀松平常的日子里,只有七八岁的我和小伙伴一起在马路边玩耍。旁边有两个大人就聊着些什么话题。一个问:“二哥,听说你自从离了家乡之后,在那边(外地)好吃得开,赚到好多钱啊…”,另一个回答:“没办法啊,那时间也是bi(家乡话念第四声,麻痹大意的痹这个音)上梁山啊…”。
后来渐渐长大一些,就听爱听评书的奶奶复述过隋唐演义里程咬金这个人的某些故事,印象最深的是说,程咬金笑死,而程铁牛哭死。又说到程咬金的三板斧,就又说到李逵也用斧头。
以上大概是我对《水浒》最初的朦胧印象。
等到我第一次读《水浒》这本书,我差不多二十几岁了。在这之前,我早已零星看过些这方面的文字或影视作品,但大多停留在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抑或盲人摸象的阶段。
重新看《水浒》又是十几年后的日子,我已接近四十岁了。
水浒中的人物是目前小说中最多的,要说最喜欢哪一个其实是很难的。
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喜欢的事物是会变化的;再说了,就是小说中的人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林冲毫无疑问在我心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这跟喜欢无关。
先不怪林冲懦弱,更不怪林娘子貌美。在岳王庙,好端端的一家人去还愿,光天化日之下,高衙内就能调戏良家妇女。待林冲赶到,正要出手教训这个无耻之徒,才发现是顶头上司的儿子,又有一众帮闲的调解或劝说,双方才知道了彼此的境地,此事只能就罢。
要不然依着某些读者,林冲得马上动手,动刀,这就不是林冲,这是鲁智深或是李逵。个人觉得,这固然与性格有关,但更多的是林冲的处境。林冲可是有家室、有工作单位的人,他是大多数社会人的缩影。在这个黑暗的封建社会里,他的上司很容易就能让他失去所有。他想生活,他想有个家,他不想因为一场误会(林冲当时就是这么想的),就随随便便放弃他现在拥有的还算体面的人生,这无可厚非。但此是的林冲已有三分怒了。
所谓的误入白虎节堂,这是一个圈套。林冲以为的误会一场,而他的敌人(实际上,谈不上)只想要了他的命,等待他的,在他的眼里还算不错的结果是刺配沧州牢城。此时的林冲已有五分怒了。
在野猪林,董超、薛霸百般刁难,甚至最后要结果了他。此时的林冲的确没有太多的豪杰气象。两个公人骗过林冲,把他绑缚在了树上,加上一路吃不饱,腿脚有伤,又带着枷锁。两人举着水火棍要向林冲头上劈去之前,林冲说:“上下!我与你二位,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你二位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
此时此刻,我更愿意相信,林冲性格中的善良太过于低估了他人的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李小二那般知恩图报。他以为他的忍辱负重、逆来顺受能换取他日的破镜重圆。此时的他,还未有像武二在飞云浦的警戒,是因为他还未如武松在鸳鸯楼前的绝望,他对人性中的真、善,对社会的美好还抱有很大的希冀。此时的林冲已有八分怒了。
在草料场的那些日子里,天气很冷,时常下着雪。林冲在喝完酒后的寒夜里,看着屋子里冷冷的四壁,空空的酒壶,是否会摸着脸上的金印,躺在单薄的被褥上想着林娘子,还有东京的那个家呢?
在山神庙。陆谦和富安一众人等想要烧死林冲还要嫁祸于他。
他终于爆发了!
他杀光了他的对手所有的人。他对陆谦说:“我自幼与你相交,为何三番两次要害我!”此时的林冲十二分怒!
之后的林冲在柴进庄上被缚,后棒打洪教头,又雪夜上梁山,之后又被王伦逼着纳投名状。此时的林冲余怒未消,倒是有几分悲哀。
火并王伦是林冲饱受诟病的一个原由。记得他曾说过:“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腌臜的气!”
非是林冲狠。若是林冲狠,王伦要他平白无故杀个人,他能郁闷三天而找不到下手的机会吗?而是林冲的胸中有块垒,他觉得晁盖能平了他的这块垒!也许是受了吴用的离间之计,但我更愿意相信是因为士为知己者死的那份义气吧。
当然了,王伦百般不是,更适合出手的人应是晁盖或刘唐之类人物,作为林冲来讲此时他冲冠一怒更是把自己元气耗尽。此后的林冲在打听到林娘子早已不在人世,“潸然泪下,杜绝了心中挂念”。此时林冲已不是在山神庙之前的林冲了。此时的他已有五分悲了。
但是,这样的林冲绝不是个薄情的林冲。尔后,他的所谓南征北战的故事,大扺也只是为了活着他的身躯,在征完方腊后,他无福(不能也不想)去享受封官拜爵!此时的林冲已有八分悲了。
在去东京的前夕,在六和寺,他风瘫了,半年后,身死!
这时的林冲走完了他的一生。
他一定没有后辈文人聂绀弩所说的,“男儿脸刻黄金印,一笑心轻白虎堂”的那么洒脱。
金圣叹说:“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我也同意,只是太悲了些!
全文完。
長春名劍
2022-5-6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