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期的秦国,有那么一位。
这人就是秦国历史上争议非常非常大的名相,范雎。我把他的成长历史很仔细了看了有10遍。如果,范雎还能活在今天的话,我想,他应该会出一本名叫《一个草根GM的成长史》其曲折离奇,波荡曲折,绝对比现在《杜拉拉》之流好看精彩的多。
范雎,春秋时期的魏国人,家境贫寒,但是,他从小就十分上进(又是一个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典范)。最初他是雄心勃勃要为国效力,但是一穷人家的孩子,又没有什么社会背景,又不参加选秀招亲,怎么可能见的到一国之君,怎么可能就出人头地。饭是要一口一口吃的,路也是要一步一步走的。见不到魏王,那就先投靠他身边的人吧。就这样,范雎做了魏王手下中大夫须贾手下的门客。
门客这种职业,我们在前面孟尝君这里已经大致领教过了,就是有那么一技之长的江湖人士,你来,我管饭,管工资,但不属于公务员编制。那么范雎的一技之长是什么呢?他能辩!就是特能吵架一高手。俗话说,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中大夫这个不大不小的官,难免有得罪人的时候,要是有人动粗的,门客下自然有能砍,能杀的,要是大家来文的,那就要范雎出场了。
官场上的吵架,当然不能和菜场一样,首先,吵架不能拉破脸,其次大家不能骂粗话,“你姐是凤姐,你妹是芙蓉,你哥姓曾“这种带有侮辱性的词语是不能出现的。大家手下约个时间,约个地方,聊天喝茶。然后领导开个头,手下很自然的接过去,想尽一切办法要证明自己家主子的论点是对的,什么古人,圣人,鸟人,什么三皇五帝,鸟生鱼汤,都要搬出来炫耀几句。这,就需要大量的阅读知识和灵活的应变性,俗称“满腹经纶”。范雎就是此中的佼佼者。
公元前270年,魏昭王派了须贾到齐国去访问。为什么好好的要去访问呢,这里先简单介绍下起因。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了五国,一起攻打齐国,几乎把齐国灭国。最后还是齐国的田单力挽狂澜,出奇兵“火牛阵”,齐国才逐步恢复元气。而这五国里,就有魏国。
先前合伙揍了人家,现在人家练好身体,看着慌了,魏王这才派人去进行友好访问。你说,须贾到了齐国,能有好日子过吗。齐王召见了须贾以后,一顿臭骂,而且是越骂越气,越气越骂,须贾吓的浑身发抖,本来是跪在地上的,到了后来,几乎要趴在地上了。就在这时。范雎挺身而出,站了起来(本来是跪在一起的)。指着齐王“你Y太过分了哦,一国之君,怎么说话呢。”一言既出,世界安静了,齐王诧异的看着这个勇敢的年轻人,须贾干脆就趴在地上装死了。
“齐王,当年在燕王的带领下,我们魏国是参与了对你们齐国的战争,这是不假,但是你们齐国就没有杀过我们魏国的人吗,现在是诸侯争霸的时期,国家弱小了,自然就要被人欺负,国家强大了,当然就去欺负别人,这个是什么,是天道。再说了,当年是五国一起发兵攻打的齐国,现在我们只是魏国的代表,齐王又何必把怒气发泄在我们这些下人头上呢?冤有头,债有主,出门左拐是政府。更何况现在我们代表魏王来和您赔礼道歉来了,伸手都不打笑脸人,您一个泱泱大国的君主,这样破口大骂,即没有风度,那也没有水品啊。”说完,一鞠躬。
齐王愣住了,须贾干脆直接昏过去了。所有的人,都盯着齐王和他面前这个勇敢的年轻人。许久,齐王大笑“好、好、好!好一个年轻有为,好一个有胆有色,来人!赏黄金十斤!牛,羊百匹。” 范雎用自己的勇敢和正义,在齐王面前捍卫了魏国的形象,并且,这个一心报效国家的年轻人拒绝了齐王的邀请和挽留,跟着装死装晕的须贾回到了魏国。
须贾在齐国的时候,是一条趴在地上的虫,回到了魏国,那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他怎么可能容忍自己的下人见证自己颜面扫地的光辉形象。到了魏国,他第一件事情,就是跑到了相国魏齐面前诬告范雎。说他和齐王串通一气,齐王出黄金十斤,牛羊百匹购买了魏国的重要情报。幸亏自己发现的早,制止了他们,但是自己被齐王骂的狗血碰头,差点回不来了。
按照叙述文的几个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大体的来说,须贾还是很诚实的,只是颠倒了下顺序,再遗漏了点细节,再少少加了点。一篇完美的揭发报道,就诞生了。
魏齐把范雎抓了,然后就是ISO标准流程,严刑拷打,逼供。古人的词语用的就是精炼,“肋折齿落,体无完肤 “。打完,不解气,叫人用席子包了,拖到自己家的厕所里放着。招待宾客的时候,就招呼人往席子上尿尿。
这个不是我想的,也不是我编的。所有的历史书上都有这段描写。按照常理,相国是不会这么对一个政治犯的。所以范雎受到如此大侮辱,只有一个原因,魏齐是受了须贾的挑唆。可以想象范雎这个一个满腔热血的男儿在回到家乡以后突然受到如此的侮辱,打击之大,怨恨之深。魏齐,今天你对我的侮辱,来日,我定当十倍奉还!
范雎是作为一具尸体,被魏齐的家人抛在河边的。不知道是他装死,还是天不该绝,总之,他后来醒过来了,而且,逃走了。他到了唯一可以信任的朋友郑安平的家里,托郑安平给家里人带个信,就说自己死了,帮忙办丧事。
魏齐在家里喝着酒,去厕所一看,装饰品大席子没了。一问下人,丢河边了,找!给我找去!下人跑去河边,席子,没了,人,没了!再去范雎家里找,刚进门,呦,办丧事那,给谁?范雎!得了。回去一禀告。魏齐放心了。
范雎就这样在郑安平的家里躲了半年,并且改名叫张禄。半年以后,秦昭王派王稽出使魏国,郑安平和王稽意识到,他们的机会来了。
郑安平去了王稽的使团应聘做杂役,什么概念,下人,临时工。目的只有一个,接近王稽。
话说安平同学做事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很是得到王稽的赏识,但有好感归有好感,怎么和王稽开这个口,找机会去把范雎介绍出去呢。
这天,机会终于来了。王稽也不知道是喝多了,还是什么原因,总之,是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里,找来了郑安平。“安平啊,看你平时干活也挺麻利的,人也挺聪明的,那在魏国应该认识不少人吧,有什么能人,才子啊,有没有在你们魏国混的不咋地,愿意跟我回秦国的啊”。安平同学喜出望外,我家里,哦不,我家乡有一个人,叫张禄,有才华,熟读历史,满腹经纶,上的了台面,下的了战场,可惜,在这边有仇家(那可不,连相国都结了仇,算是大仇家了)白天他可来不了,要不晚上我帮你们安排下?
好啊,王稽一口答应。为什么他答应的那么爽快,因为当时秦国有个规定,凡是官员举荐的人,一旦被朝廷录用,推荐人重重有赏,当然要是被推荐人有什么问题,那推荐人,也是连坐要受罚的。于是,在安平的掩护下,范雎乘着夜色,偷偷摸进了王稽的住院子,小范同学一开口,王稽就被镇住了,范雎是指点江山,滔滔不绝,对当今天下的局势,治国的方法,等等等等。看到这一幕,让我想到了,同样郁郁不得志,同样是秉烛夜谈,同样年轻的商鞅。
一样的魏国人,一样的热血男儿,一样在秦国飞黄腾达,历史是如此惊人的相似。
王稽和他们约好,在离开魏国的时候,顺道会去一个叫三亭岗的地方,到时候马车一停,就带他们走。用现在的话来说,带他们偷渡回秦国。
偷渡的过程很顺利,时间到,暗号对,接人,上车。估计王稽也不是头一回干这事了。总之路上一路无话,顺利到达秦国。车队刚回秦国,就见前面灰尘滚滚,人头攒动,范雎问王稽,前面这谁啊,那么大动静。王稽认识带队的人,回答道“这是秦国的丞相穰侯魏冉,估计,他是带队巡视边界的”。
范雎听到魏冉的名字,赶紧和王稽说,我知道这个人,在秦国呼风唤雨,向来不喜欢别人比他强,更加排斥其他地方来的人,我还是先在你马车里躲一下吧。事情果然像范雎预计的,魏冉在得知这是从魏国回来的使团以后,不轻不重的说了几句“这次去魏国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吧,秦国现在安定团结,创建和谐社会,乱七八糟的人可不要随便带进来”之类的话。丫自己大概忘了,自己就是魏国人,秦国的外戚。
检查团走了,王稽送了一口气,走出没多远,范雎一拍马车,“停车!”他要方便?不是,要唱歌?不是,要拍照?不是。范雎觉得魏冉疑心病那么重的人,肯定要再回来检查,我还是下车避一下。果然又是果然,魏冉真的再派人来仔细检查了车队,确认没有人混在队伍里,才放行。高!是在是太高了,王稽对小范的水平实在是太佩服了,居然可以把一个从没有见过面的人,琢磨的那么透彻。
然而,范雎在秦国的发展,却没有想象中的顺利。金子,总会发光的,是没有错,但当时的秦昭公的问题不是没有发光的金子,而是发光的其他太多了。当时的秦国,国力雄厚,吸引了很多的人前来投奔,再加上宣太后和魏冉这对兄妹的连当模子当道,朝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他们的党羽。所以昭王对于这些标新立异,想吸引自己注意的人,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范雎写给昭王的第一封推荐信是这样的。“现在有一个从魏国来的,叫张禄的人,相当的有才华,要求见大王,他自己称,秦国现在就是个大鸡蛋,外面看看挺坚硬,其实一敲就碎。如果大王肯用张禄,那么秦国还有救,要是不用,秦国迟早完蛋!而且最好是能当面和大王说”。昭王是看了这封信,但是,根本没放在心上,因为这样的人太多了。有沽名钓誉的,有危言耸听的,最主要,还不知道你是娘家的,还是舅舅这的,还是那几个虎视眈眈的兄弟的人,宁可通通不用,也不要用错一个。所以,范雎,你还要再等,不是你没有才华,一切,只是时机未到,那个让你一飞冲天的契机,就像你的前辈商鞅,那个最终改变秦国命运的年轻人,也是在受尽挫折以后才的到了孝公的赏识,一步步走上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这个时间并不长,2年后,范雎等来了这个契机。
公元前270 年,秦国出兵伐齐,主帅是魏冉,大将是白起,过程当然很顺利,拿地的拿地,拿钱的拿钱,大家都很高兴,唯有昭王不爽。因为魏冉,白起的势力,又扩大了。
范雎看准时机,写了第二封信给昭王。大意如下“大王,我看历史,只要是国家富强的,做大王脑子好使的,那都是赏罚分明,有能力的,上,没实力的,下。这样我们这些有追求的老百姓才有奔头。像那种只知道拉亲戚,搞小团体的,不成气候的。历来,做大臣的,做皇亲的,他们要是有钱了,肯定是坑国库的。相反,要是国库的钱满满的,这些个皇亲国戚一定是老老实实,安分守己的。大王强,那些诸侯就没声音,相反,诸侯的势力大了,大王的位置就不安稳了。要让大王的江山坐的稳固些,只有想办法削弱那些威胁到自己的势力,具体怎么做,就不方便在信里说的太细。
这封信写的怎么样,说实话,如果这是事实的话,我感觉一般。但送信的时机,恰到好处。这就是我们一直说的,讨巧。在合适的时候,说合适的话,效果,是事半功倍的。秦昭王立刻派人用专车,召见了范雎。
事情到这步,应该已经很成功了,范雎又浇上了最后的一桶油。他在皇宫里远远见到一帮人簇拥着昭王走过来,并没有退在一旁,而是迎面而上。边上的侍从训斥他“见到大王怎么不跪?”范雎大声说:“秦国何时有王,独有太后和穰侯!”太有种了!见过博出位的,没有见过那么搏的!
硬币只有2面,范雎这次押对了,昭王非但没有责怪他,相反,还主动热情的招待了他。大家没有看过,是主动,热情的招待了。昭王的脑子并没有坏,在那么多年的隐忍中,通过观察和宣太后有意无意对他的培养,昭王明白一个道理,在利益面前,是没有绝对的朋友和敌人的。宣太后用了一点点利益,就分裂了三国的联盟,用了看不见的王位顺延,就平息了兄弟间的争夺,甚至利用了自己的美色,诱杀了义渠王。应该拿到的,全部得到了,甚至是一点都没有失去什么。目前来看,自己就有一个最好的利用的人,就是范雎。
他,有能力,没势力,且苦大仇深,现在给他点机会,定是涌泉相报,肝脑涂地的那种。最主要的,范雎有个致命的缺点,器小。所谓有仇必报,而且,他被人用席子卷起来用尿浇灌的事情,已经是大家皆知的秘密。出身不好,势必被人嘲笑,以后不会有太多朋友,更加不要担心结党的问题。
范雎没有让昭王失望,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公子市出使魏国的时候,买通了刺客,除掉了公子市。这是一系列行动中最关键的一步。虽然手足相残,最伤心的是宣太后,但是,今天市不死,明天可能人头落地的就是昭王了。
公子市挂了,魏冉和白起再要造反,可就师出无名了,总不见得自己做大王吧。接着昭王立刻立了自己的长子柱为太子。虽然还有个公子俚,但是宣太后不愿意再看到自己的儿子自相残杀。出面坚决制止了魏冉和白起的过激行为,并且警告俚,不要再步他哥哥市的后尘。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2年以后,俚遇刺身亡。同时,范雎在秦国对于魏冉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攻势,散步谣言,说是魏冉手握兵权,意图谋反,对大王不敬等。本来,这些都是事实,大家心知肚明,但是随着宣太后原本暧昧态度的转变,公子市的身亡,舆论逐渐偏向了昭王。终于有一天,昭王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询问范雎有关民间谣言的事,然后转过身来和魏冉说,我知道舅舅一心为秦国,征战多年,现在大家对你有些误解,说你手握兵权,要造反,我是万万不信的,范雎,你就帮舅舅挑了这个重担吧。一句话,兵权你交出来,就没事,不交,就是意图谋反。
这是一道没的选的选择题,交出兵权以后,魏冉逃到了陶国。现在挡在昭王面前的,只有白起了。
范雎和昭王都知道,现在不是动白起的时候,也不该动白起。
因为第一,白起在秦国的民间有极高的声望,没有打过败仗,为秦国的扩张立下了汗马功劳,目前,没有动手的理由。
第二,秦国现在虽然强盛了,但天下大局还未稳定,白起还有利用价值。
有利用价值的,当然用下去,没有利用价值的,自然全部滚蛋,其中就有宣太后。但是昭王对于宣太后还是相当不错的,除了拿回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利,并没有给太后制造什么麻烦,相反,还送了个男人给自己的母亲--魏丑夫。名字可能难听点,但是人应该是长的不错,还深得太后恩宠。宠到什么程度,战国策秦策二 •秦宣太后爱魏丑夫章有记载,太后病将死,出令曰:“为我(葬)[死],必以魏子为殉。”东周列国转里对这段,也有详细的描写。这就是传说中的“爱你爱到死,爱你爱到和我一起死”。当然根据野史记载,最后魏丑夫在庸芮的帮助下,摆脱了殉葬的命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下这段介绍。
公元前265年,宣太后薨。昭王在忍耐了36年后,终于摆脱了傀儡的阴影,正式转正了。同时,范雎在向秦王上交的提议里,正式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术。范雎不是第一个发明这种战术的,在他之前,已经有很多人是这样做的,但范雎是第一个归纳总结,并且制定了详细规划的人。他的建议是这样的。
第一步,就近重创韩、魏,以解除心腹之患,壮大秦国势力;
第二步,北谋赵,南谋楚,扶弱国,抑强敌,争夺中间地带,遏制各国的发展;
第三步,韩、魏、赵、楚依附于秦之后,携五国之重,进而威逼最远且是当时最强的对手齐国,使其回避与秦国的竞争;
第四步,在压倒各国的优势下,最后逐—消灭韩、魏诸国,最后灭齐,统一天下。
昭王看着范雎的提议,笑了。范雎,你果然是个人才,但,也果然在我的计算之内。计划很完美,内容很详细,但第一个攻打的,为什么是威胁其实并不大的魏国。理由只有一个,范雎要复仇。所谓器小,当如此尔。
范雎的《一个草根GM》进入了第二章,复仇篇
魏王听说秦昭王用张禄(就是范雎)之谋,将要东伐韩魏,召开了大会,询问大家有什么对策。信陵君无忌主张发兵迎敌,相国魏齐则认为秦强魏弱,主张遣使求和。于是,魏王派中大夫须贾赴秦议和,直奔咸阳,下榻于馆驿。(须贾,没错!就是那个被齐王训的趴在地上发抖的主)
范雎听说魏国来人求和,来的还是老领导须贾,开心的笑了。找了件破衣服,直奔须贾的驿馆。须贾一看是范雎,大吃一惊,“你你你,你不是死了吗?不是被魏相打死了吗?”范雎凄惨的解释“我当时是差点死了,但是被路过的人救了,醒来以后,回不了魏国,只有逃到秦国来,帮人打工混饭吃”。
须贾虽然当年陷害过范雎,但是看他现在这样倒霉,还是叫人拿了吃的东西,拿了新衣服给范雎换上。接着问他,你在秦国那么多年了,有没有认识的人,可以和现在的秦相张禄通报声,引见下。范雎说,有啊,我现在打工的这家,主人就和张大人很熟,我和相府的下人也很熟(废话,不就你自己家)要不我现在带你去吧。说完,范雎驾着马车,拉着须贾,直奔自己家。
一路上,大家见丞相穿的破破烂烂,坐在马车前面,吃不准什么思路,纷纷议论。马车里的须贾也奇怪,怎么自己会那么引人注目。到了丞相家门口,范雎让须贾等会,自己先进去通报声。须贾左等右等,范雎还没有出来,实在是等的不耐烦了,直接就问相府的下人“老范进去怎么还不出来啊”下人也奇怪,什么老范。 “范雎,啊”下人用奇怪的眼神盯着须贾“范雎就是我们的相国,张禄,这位先生,你不知道吗?”。
须贾是五雷轰顶啊,有这么装B耍人的吗,立刻痛哭流涕,爬在地上,让下人通报“魏国罪人须贾在外领死!”。
在一片鼓乐齐鸣中,范雎踏着五彩祥云,不是踏着方步慢悠悠的走到了须贾面前。用一首歌来形容范雎此刻的心情,就是”我得儿意的笑,我得儿意的笑”。端坐高堂之上,历数了须贾的三大罪状,然后悻悻道:“你今至此,本该断头沥血,以酬前恨。然而考虑到你还念旧情,以缯袍相赠,所以苟全了你的性命。”
范雎啊范雎,你今贵为大国之相,何必在众目睽睽之下为难这样一个小人呢?记得以前看过这样一个故事,2个朋友去餐厅吃饭,餐厅服务员的态度非常恶劣,一个朋友非常不满,要去投诉,另外一个朋友却劝住了他。“服务员之所以是这个态度,就因为他只是个服务员,你何必要求他的素质和你一样呢?”。范雎器小,可见一斑。
事情完了?没完!几天后,范雎宴请各诸侯国来使,唯独把须贾安排在了最外面的位置。还叫了2个脸上刻字的囚犯,坐在须贾边上,用手抓着炒熟的马饲料往须贾的嘴巴里塞。各使节大惊失色,朋友什么意思。范雎把以前在魏国受的侮辱说了一遍,然后大声对须贾说“你们魏国来求和的事情,我们大王已经答应了,但是,我在魏国受过的侮辱,要十倍的讨回!回去和魏王说,要求和,拿魏齐的人头来,不然,就等着我秦国大军的铁骑吧”。
私人恩怨和国事混为一谈了,扳扳手指头,秦国有多少太子在外面做人质,有多少大王是苦尽甘来的,又有没有哪个大王堂而皇之的说,老子以前受的苦,都要讨回来!没有!一个明说的都没有,一国之君都知道隐忍,国家利益和私人恩怨要分开。你一个小小的范雎又算的了什么,居然就在那么多外国使节面前说这等狂妄的话。范雎,你所说的,所做的,秦昭王都看着,也都记着。
须贾还没回到魏国,那个把范雎用席子包着放在厕所的行为艺术家魏齐,已经得到消息,连夜收拾行李,逃到了赵国,躲在平原君家里。昭王收到消息以后,邀请平原君到秦国来旅游,接着扣下了平原君,声称,如果赵国不把魏齐交出来,就不放平原君回赵国。秦国骗人过来,然后咔嚓一刀,的伎俩,那是天下闻名的。娘当年就干过那么2回,现在儿子再来那么一手,你说,谁不相信。消息回到赵国,魏齐被逼无奈,只有自刎,范雎大仇终报。司马迁在后来是这样评价范雎的“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当年有仇的,报了,回过头,要准备报恩了。
范雎最大的恩人,当然是秦昭王。现在的秦昭王,急需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已经彻底告别了魏冉舅舅和宣太后妈妈的干涉。很快,他就迎来了一场大胜,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胜。然而,取得这场大胜的居然是白起和范雎这对奇怪的组合,长平之战后,白起开始走上了自己的不归路,而范雎也为自己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汉朝也有一位
桑弘羊男,出生在洛阳。在西汉时的河南洛阳是个人口超过三十万的大城市,而且出了不少富商,比如战国时期的“商祖”白圭(八卦一记,据说他也是鬼谷子的徒弟,只不过师傅传给他的是一本“金书”。)还有西汉时候的物流大企业家师史。关于这两位传奇的故事,到底是展开还是不展开,犹豫一下……。还是先把已经写歪的桑弘羊的故事说掉吧。
桑弘羊家也是富商,他很小就展露出数字方面的天赋,十三岁的时候就以心算闻名于洛阳。大家都知道桑家出了个神童,心算比笔算还要快。是笔算还是珠算?是笔算。根据现在考证的资料,最早的算盘出现在东汉末年,(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儿女情长没法执着,有谁来煮酒……)而桑弘羊同学的时代流行的是《九章算术》。记性好,把公式全部背下来以后再玩心算应该不难吧?
您知道这本两千多年前的数学书都写了点什么内容吗?
第一章“方田”: 主要讲述了平面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包括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圆形、扇形、弓形、圆环这八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另外还系统地讲述了分数的四则运算法则,以及求分子分母最大公约数等方法。
第二章“粟米”:谷物粮食的按比例折换;提出比例算法
第三章“衰分”:比例分配问题。
第四章“少广”:已知面积、体积,反求其一边长和径长等;介绍了开平方、开立方的方法。
第五章“商功”:土石工程、体积计算;除给出了各种立体体积公式外,还有工程分配方法;
第六章“均输”括今天正、反比例、比例分配、复比例、连锁比例在内的整套比例理论。
第七章“盈不足”:即双设法问题;提出了盈不足、盈适足和不足适足、两盈和两不足三种类型的盈亏问题,
第八章“方程”:一次方程组问题;采用分离系数的方法表示线性方程组,相当于现在的矩阵;解线性方程组时使用的直除法,与矩阵的初等变换一致。
第9章 “勾股”:利用勾股定理求解的各种问题。其中的绝大多数内容是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提出了勾股数问题的通解公式:若a、b、c分别是勾股形的勾、股、弦,则,m>n。
十三岁全通,彪悍的人生不解释。
是人才就要用,于是他被召进宫做了太子刘彻的伴读。(也有说法是他家捐了钱才被选进宫)从这位少年进宫的一天开始,他的命运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皇宫里除了和刘彻结下了同窗的情谊,还真正有机会接触到了各种学说和前辈们关于宏观经济的理论。(法学,管商之学)
随着汉武帝讨伐匈奴的脚步加快,汉朝国库的亏空是日益增加,怎么办?加税,这还有个很拗口的名字叫“算缗”。是西汉初年所行税法之一,征收对象就是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车船物流业。但是效果不好,因为当时没有而人口普查,账务公开,所以瞒报漏报比比皆是。接着第二个措施又出台了,叫“告缗”,鼓励大家相互揭发,检举有功的,把抽来的税金拿出一半奖励举报人。“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地大县达数百顷,小县也有百余顷。”成果是巨大的,但也给汉朝的商人阶级带来了重创。为什么要说这个,因为很多年以来这个大黑锅让桑弘羊给背了。都说是在他的推动下,汉武帝怎么怎么压榨商人势力。桑弘羊是参与了这个事,但不是他提出的,也不是他主导的。他担任的是大农丞,国家财政部长的副手,管账不管事。
“告缗”活动轰轰烈烈开展的很有效果,国家在短期内迅速累积了大量财富和土地之后,桑弘羊向刘彻提出了“假民公田”的建议。什么意思,国有土地承包责任制。土地不是你的,国家收不到你的税,我就分你块地让你有能力养活自己,再问你收“假税”。(有没有商鞅变法时候的井田制的感觉啊,似曾相识啊喂!)有经济学家觉得桑弘羊这样做使得大批流民得以自食其力,缓和了由于土地兼并所激化的阶级矛盾。我觉得不对,从汉武帝往前数两代,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战役啊,匈奴再闹腾也就是在长城这里抢来抢去,哪有大批流民?边关本来就是人烟稀少好吗?土地兼并是有的,可也没有那么悲催。在封建社会劳动力还是首位的,你要那么多地还是得有人来种才有收入。所以农民还是有地种的,就是一个把劳动所得给了地主,一个上缴给国家,对老百姓来讲是一样的。可是对国家来说地主会瞒报税收,农民不会。所以缓解矛盾没有,增加国库收入是一定的。
“均地卡”很有效果,桑弘羊打出的第二张牌是“移民屯垦”。这也是个了不起的举措,在汉武帝期间,一共有达六十万的军队在边关实施了“军屯”的政策。刘邦之前搞过“民屯”,把人移民到边关,给你地让你种。桑弘羊建议的是让军队帮着一起开垦荒田,打仗的时候就是兵,农忙的时候就是民。这个作用就很明显了,开发西北边疆、减少军费开支和巩固边防嘛。(那个后来咱也搞过……)
光折腾地不行,国库要有钱,必须得把经济命脉牢牢捏住。其实在公元前117年汉朝就有了专门的机构叫盐铁官,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发改委。主要职责就是把汉朝的盐,铁器等从生产到加工到售卖全部由国家控制。可形同虚设,因为这些盐铁官里很大一部分就是从商人里提拔的,人自己有出货渠道,现在又有了货源……。还是桑弘羊,撤换了原来的人手,又增设了盐官、铁官的人数,完善了盐铁官营的管理系统和经营网络,所以盐铁官营的规模和收益迅速扩大了起来。
钱,还是钱!前面咱说过桑弘羊的“假民公田”。把土地承包给农民,就有了税收。那农民上缴的无非就是粮食作物,怎么再转成钱呢?桑弘羊又推出了“均输法”。各位农民弟兄,你们地里种出的东西别往税官这交了,打今天开始,咱只收当地的特产,详见清单。不管你种的什么,你交上来的东西必须是清单上的。然后税官收了这些土特产用车装了拉去其他卖的出价钱的地方卖……,再把钱上缴到国库。(我说为什么要打击投机倒把呢,原来是为了维护官倒的利益,还是帮国家赚钱啊)
既然是帮国家赚钱又有刘彻的全力支持做保证,桑弘羊在公元前110年推出了酝酿许久的新法令《平准》。官方的解释是这样,国家为了抑制某些不法商贩为了囤集居奇,并专门在京城长安设立了一个隶属于大农的机构——平准。在某样商品的价格过高的时候,平准会出面动用国家资源去采购来再进行抛售缓解涨价的压力,当有的商品价格过低时,就由平准出面采购,提升价格。一句话点评,看上去很美。真相么,一个主张国富民穷的政府用政策对市场经济进行了干预,商品价格由国家说了算,不解释……。
还有就是大家熟悉的卖官,补官,赎罪,花钱抵徭役。这也有个很好听的名字“纳粟拜爵”,有钱就能买命,李广不是买过两次吗?司马迁不是没钱买命,最后选择了腐刑。那这钱……还是收到了国库。
最后就是“酒榷”就是酒类专卖。由国家对酒类实行专营,以独占酿酒和销售的利润。
以上所做的一切,极大的增加了汉武帝期间的国库收入。功过是非那是后人评定的,同一种办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也不一样,但至少在汉武帝看来这位财政部长是相当合格的。因为除了增加国库收入外,桑弘羊还有一项伟大的贡献,从根本上解决了从汉文帝开始就困扰多年的货币问题。
这个货币问题其实一直都有,大家还记得那位替皇上吸脓的邓通吗?人除了自己有矿山,还能造钱玩。但在汉武帝之前那都不算事儿,完全对国家经济构成不了大的影响。随便造钱还不是大事?恩呐,除了巨额的通货膨胀外还真没什么大事,虽然东西都蹭蹭蹭的一天一个价,但老百姓的日子照样过。为什么?这是只有封建社会才造成的奇观。咱现在印钱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黄金储备,比如外汇储备(你说四万亿,又一个四万亿?好吧,就当我没说过)通货膨胀中获利最多的一定是嗅觉敏锐,囤货积奇的商人。进价贵,我售价更贵!一天一个价,那我就封起来不卖!当时民间私自造币混乱的时候,市场价格是这样的“米一石需要一万钱,马一匹要黄金百斤”。就这样还过太平日子?嗯呐,封建社会=农业社会,大家都有地,都能养活自己。物价贵,最多奔不了小康,但温饱是没问题的。而且很主要的是,从汉高祖这里就严格划分了阶级“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乗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就算你再有钱,没地位。家里的钱堆的跟山一样也不能穿丝绸的衣服,还得抽重税。有钱没地儿花,憋屈的很。
但是信心满满的汉武帝一开战以后就发觉不对劲儿了,这国库里的钱用的太快了。可不是物价指数那么高,百金才买一匹马,军费不够用啊。于是在公元前140年发行了名为三铢钱的货币,三铢钱重8铢,铢字金旁从王,背无轮廓。过了一年宣布三铢钱不流通了,改刷五铢钱,过了三年又发行了新版三株钱。新版比较讲究,钱币是用铜做的,还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赤仄钱”。名字好听,可惜这钱的分量不足,加上工艺还不够先进盗币很快就出现了。
在第一次货币改革未见效果以后,公元前136年汉武帝又推出了“罢三铢钱,行半两钱”的政策。这个半两钱打从秦朝开始就有。这回分量是足了,可依旧挡不住群众造假币的热情。因为之前通货膨胀的太厉害了,你折腾货币品种无非是从大到小,从小到大,对盗币的来说就是回炉重铸而已,这玩意比盗版光碟的技术难度还低。所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下令重铸三铢钱,并细分了货币品种,还折腾出了白鹿皮币和白金三品这两种大面值货币来消耗已经泛滥的小面值伪劣币。
汉武帝的第三次货币改革中出现的白鹿皮币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因为这东西就是皇家狩猎场里的白鹿皮做的,防伪一级棒!这块一尺方鹿皮的面值是四十万株……。而白金三品指的是三种不同形状和大面值的币种。《汉书·食货志》载:“造银锡为白金。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故白金三品。圆形龙币,又名白选、白馔,圆形而有龙纹,重八两,面值是三千株,方形马币,方形而有马纹,重六两,值五百株;椭形龟币,肉圆好方,币形像龟,以龟甲为币文,重四两,值三百株。泛滥的不是铜币吗?咱和你们玩异形币,玩合金币,而且货币的面值我说了算。这东西不是贵吗?我买不起吗?甩一叠鹿皮过去!你不是爱好造铜钱吗?一个新出的八两合金币就能收了你一个月的劳动成果。这还不够?再追加一条,私铸货币的死!
万万没想到!啦啦啦啦~~~~(向白客,孔女神致敬)这次精心策划的货币改革还是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尽管说明了游戏规则是私铸货币的死!但盗铸的人越来越多了……。马克思说过“资本有了百分之二十的利润便活跃起来,有了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就会铤而走险,有了百分之百的利润就敢践踏一切法律,有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敢冒绞首的危险。”而私铸白金三品的利润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所以这次的合金币的改革又一次光荣的宣告似乎离成功差了一点点。
第四次的币改方案很快又出台了,相隔天马行空的皮币只有一年。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出了新令,废除之前的三铢钱,改铸全新的防伪五铢钱。“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鎔焉”。新版的五铢钱做成了凹面,周围多了一圈轮廓,这圈东西就是防伪标识。因为之前的盗铸铜钱者往往通过磨取得到铜屑,再将铜屑鎔铸为钱。加上以前这种三株钱分量本来就不足,所以钱生钱就这么来的。现在有了这圈郭,只要有人为的磨损立刻就看的出来,分量不足就无法流通,所以这种五铢钱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乃至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等朝代均有铸造,历时长达739年,成为中国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流通时间最长的货币。
其实汉武帝的货币改革目的很明确,而且一次比一次要接近成功——消除因为民间这些大量流通的私铸货币而带来的通货膨胀,减少国库压力。这办法其实搁到现在一样用,苏联刚解体那会儿也是通货膨胀的厉害,为了消化掉市场上那些虚高的泡沫直接就印大面额的钱,等老卢布回收消化的差不多了再推行新的货币杠杆。但是现在的国家进行货币改革要权衡的东西太多,否则人民币早出500元票面了。一样的问题汉武帝面对就简单的多,他不用考虑物资储备,只是要消化这些前辈们遗留的历史问题就行,所以他可以进行多次的货币改革来蒸发消耗。前面咱说到过皮币,一块白鹿皮换四十万株,这超大面额的支票当然不是给老百姓用,是到年底摊派给那些诸侯国戚的,因为最大的铸币商就是他们。三株五铢那都是铜钱,做钱的有原料,光是开矿就得国家许可,还要找人提炼浇筑打磨分拣。他们少钱了就自己造,谁管你外面物价飞涨。为这事还有人特地跑去和汉武帝说“今王侯朝贺以仓璧,直数千,而其皮荐反四十万,本末不相称。”人王侯们到了年底进供的都是价值数千的美玉,您就还叫他们认购四十万的皮……皇上!这比例好像哪里不对。汉武帝没理他,当然事后还打击报复了,就不在咱的讨论范围之内。
皮币的作用是巨大的,盗版的白金三品也很快被击垮了,因为汉武帝在公元前115年又币改了!使用了三年的硬通货白金三品不流通了……(喂,有点信誉好不好~~)取而代之的是工艺更加先进的“赤仄五铢”。
赤仄五铢正面有轮无郭,背面轮郭兼备。外径约26毫米,内穿直径约9.5毫米,厚度达2毫米以上,重约4克。外郭线高而细,明显高于钱文,整体比较整齐,没有错位的现象。钱文的笔画较细,书体随意但工整,字有高有低,“五铢”两字中“铢”的“金”字头矢镞形较大,右侧“朱”头方折,上下长短相差不多。说了那么多就是工艺更加先进了,铸造更加精良了,防伪技术提高了。BUT!新钱出来没多久,那么问题来了。
马克思说过“资本有了百分之二十的利润便活跃起来,有了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就会铤而走险,有了百分之百的利润就敢践踏一切法律,有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敢冒绞首的危险。”新的技术在高利润的刺激下又一次被破解了。赤仄五铢铸行二年后,因为“赤侧钱贱,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废。”
最后的一次币改,也是最彻底的一次。公元前113年汉朝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於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旣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把铸币权收回中央后从根本上断绝了大规模小额货币的泛滥,而提高货币工艺,统一铸造规格以后又大大增加了民间盗铸的成本,所以这第六次的货币改革一举解决了困扰西汉金融多年的私铸、盗铸问题,取得了较大成功。
而这一切背后的推手就是这位大名鼎鼎的桑弘羊。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