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简介卡片制作(如何很好的介绍一个历史人物?)

万里旅行网 2023-03-22 23:20 编辑:yyns 81阅读

一、老一辈研究文史方面的学者常说的做卡片,到底是指什么卡片,卡片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照片可以看一下?

这个技术真是个完全被时代抛弃的玩意儿……

所谓卡片就是一般出售的图书馆卡片,边缘打孔,上面有横格。这玩意淘宝还有卖,此外大城市的一些国营文具商店可能也能买到,比如北京向阳文化用品商店的某些分店还有。

(图片引自

老boks机柜卡片文件查出的图书馆 免版税图库摄影

侵删)

卡片上面记下史料的出处,如果短的话也可以直接摘抄上去(理论上讲不推荐,但很多人为了省事会这么干)。同时附上对史料的几句简单提示或关键词之类,以便快速阅读翻查。边上的红线往往就是为了写关键字或者书名用的。一张卡片上经常会写不止一条记录,而是几条相关度很高的资料等等。

卡片做好后,比较土的办法是用绳子或者木杆之类的东西穿起来,放入抽屉或盒子里保存。大多数人就是随便找个盒子用,比如鞋盒子、饼干罐子之类,毕竟那个时代物资比较匮乏。不过也有专门的卡片盒,与今天的名片盒有点类似,形如下图。但一般没这么清爽啦,就是木制的,比较高级的可能会有个盖子。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用上卡片盒。



如果工作条件较好的话,会有专门保管卡片的卡片柜。一些当时的办公桌抽屉可能也会为了方便保存卡片而进行改造(我小时候见过改造后的抽屉,但无缘得见怎么改造)。敝研究所资料室本来有三个抽屉的藏书卡片,可惜现在不在那边,没法拍照片。从网上随便找了一个图,大家看个样子吧。其实很少有历史学家能一个人占用一个卡片柜,看不了那么多东西的。

(引自

一组数字告诉你单向空间的新店什么样

侵删)

卡片的分类,有人按字母或者笔画排,有人按类别分,总之看大家的习惯了。

读书的时候,手边肯定要放空白卡片,见到觉得有用的话(如有价值的史料、别人引用过但自己觉得还能转引的史料、别人论著中的观点等等),直接就在卡片上记录出处、提示、关键词等内容。每天看完书,把新制作的卡片按照分类法放入自己的卡片库中。非常类似的、基本连在一起用的卡片可以统一合并成一张——如果写得下的话。

等到需要写东西了,就把卡片翻阅一下,找到需要的资料索引,对着一个个去翻阅原书,抄下需要的话,编排起来基本就是文章了。实际工作中一般的办法是,作者先写文章,需要引文的时候将卡片用曲别针或大头针附在纸上或将卡片上的引文出处写在稿纸上,跳过去继续写文章。文章主体写完后,作者或助手再根据卡片或引文出处翻阅书刊,将引文抄在稿纸边缘(这就是为什么500字稿纸边上一定会有大片空白、而300字稿纸一般没有空白的原因),最后整个誊抄一遍。

(此外还有人是写文章时在稿纸上预留引文的空白,同时附上或记下卡片。写完文章主体后,用新稿纸统一抄录引文,接着把这几张有引文的纸剪成一条条地贴在空白处,最后再誊抄或打字。这种方法在打字社出现以后一度十分流行。)

除了卡片外,还有一种类似的办法,就是用纸。优点是可以写更多的东西,往往可以整段摘抄下来,缺点就是不易保存和查找。我老板到现在还是用纸的。

卡片的习惯不仅中国学者用,西方人也用。罗威廉老师至今还在办公室里有两排塑料制的小卡片盒,按英文字母排序,用它来写论文(所以他论文写得慢)。而且卡片可以一组人一起用,算是那个时代的云协作吧。此外就是学者去世以后,卡片往往可以传给别人。之前敝所有位老师去世,无子女也无亲随弟子,我老板去看望家属的时候,征得同意,把卡片全拿回来了,稍加拣选,填进了自己的史料库里,也算某种程度上的继承吧。

当然这个办法,虽然能列举出一堆好处,但应该说……实在是很落后啊。先前Office还比较简单的时候,想用word文档作检索依据还没那么方便(要么是几个很大的文档,不易翻找;要么是一堆文档,打开不方便。另外别跟我提编程,人会编程就不会来学历史啦),卡片盒子犹可一战。现在有了Zotero、Evernote和OneNote之类的东东,无论抄录、分类、标记、检索、携带、引用都比卡片方便多了。之所以卡片还没被完全淘汰,基本只是因为学历史的人计算机能力普遍差得离奇,很多人干脆就是伸手党,不会学习使用Zotero之类的而已。

卡片留给史学界一个最大的隐患,就是错误的传递性。卡片实际上是一个转引机制,上面往往只会写出某人读到的内容,限于时间或精力(你总不想打断阅读连贯性吧),很难立刻进行详考,不能追溯到史料的源头。而且一旦卡片制成,卡片上只有索引,只能应用,不能重新阅读,系统性整体考证并调整内容的机会不多,不像OneNote制成的史料长编那样可以很方便地删改、抽换。这就导致很多人一旦出错就会错一辈子——那张卡片不停地被翻出来,在历史书写的轨道上一次又一次地磨出一个不恰当的印记,从血气方刚到白发苍苍,宛如西西弗斯一样。

--------------------

补充一个说明。看到评论区里大家说的东西,意识到这里有些误解。误解的起源在于我文中使用了“图书馆卡片”一词,我本意是制作卡片用的卡片纸叫“图书馆卡片”,而不是说这玩意一定在图书馆。

常说的卡片一般有三类:

1. 资料索引卡,也就是这个答案里说的、供学者做研究用的。由学者为了自己的研究而制作。

2. 图书目录索引卡。这个东西其实应该说是图书馆的藏书目录,由图书馆制作。只是为了便于检索、查找,避免来回来去的翻书页,才做成卡片。大家在图书馆进门处看到的柜子一般就是这一类。这种卡片上只会有图书馆藏书的信息,是图书馆对自己藏书的展示手段,和学者的研究基本没有关系。

3. 借书卡。以前没有计算机管理借阅记录的时代,图书馆管理自己藏书的流通,就靠借书卡完成。一般在藏书的封三会粘一个借书卡纸袋,插着1-2张借书卡(不同图书馆规矩不一样)。借书的时候,馆员取出借书卡,在卡片上填写借书人姓名,然后按照一定顺序放入一个专门的盒子里。这样翻阅这个盒子,就可以知道某书由谁借走了。还书的时候再从盒中取出卡片,插回书里去。这是图书馆对自己藏书的流通管理手段,和学者研究也没有关系。

二、如何很好的介绍一个历史人物?

看切入点。或者先大体,再具体。或者按时间从小到大。但是既然是历史人物,最重要的是要说明出处,要准确清楚。不然随便手机上一查不对,那就呵呵了,整个都会印象垮掉。

三、怎么编制历史人物年表?

找一个历史人物,把他活动的时间段内,历年做什么写出来就行。

格式如下

姓名:xxx

公元xxxx:出生

公元xxxx:……

四、我写了一篇历史人物的稿子,插入了奇幻元素,大概1500-2000字,我想投稿,应该投给哪个杂志社呢?

感谢@苏幕遮 邀请

历史类, 收稿的公众号有这些.

不过收不收奇幻呢. 需要你具体看约稿函哦

图片来源于: 约稿投稿平台小程序, 请勿擅自转载.

五、有哪些可以用来当头像的历史人物?

题主理科查差那么先来一波科学家

普朗克镇楼

这是少年时期

青年时期逆天侧颜

画风感人的中老年

接下来是爱因斯坦

他也曾帅过啊

著名吐舌头照片



然后是斯大林和曹雪芹


六、做好一个介绍历史人物的PPT应该要将这个PPT分为哪些内容?

无外乎个人信息,人物事迹,历史评价

七、有没有好的写历史人物的绝美作文?

历史上写竹子的最美文章是?——郭谦的《竹赋》

悠然

描写竹子的古代诗歌名篇很多,如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孟郊的《苦寒吟》、刘禹锡的《潇湘神·斑竹枝》、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宋代苏轼的《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清代郑板桥的《新竹》等等。

但专门写竹子的美文(白话文)几乎没有,唐代蒋防创作的一篇散文《湘妃泣竹赋》是文言文,清初诗人吴兆骞创作的一篇《竹赋》,也是文言文。其他古代文人写竹子的散文也是文言文,当代人读起来比较难理解。

北京文化学者郭谦写的《竹赋》,是白话文,诗歌般的语言,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清新靓丽,该文2013年曾被语文出版社选入诵读教材第八册。

《竹赋》原文:

竹 赋

郭谦

梅令人洁,兰令人幽,菊令人淡,莲令人秀;松令人傲,柳令人柔,枫令人爽,竹令人清。

竹,非花非草非木。如天然去雕饰的素妆少女婀娜娉婷,如浩然正气的须眉男子枝横云梦,叶拍苍天。

青山不可无绿水,古木不可无藤萝,野花不可无蜂蝶,大江南北、黄河两岸、春夏秋冬不可无竹。

竹子图1

阳春,桃红李白,柳影婆娑,怎能缺少勃勃生气的竹林呢?青翠的竹子,在春雨里窸窸簌簌低语,满目都是水亮亮的清一清影、清光、清声、清韵、清凉、清香,温柔的泥土也添加了一层迷人的景色。

逢夏,老竹新篁,绿荫可人,疏枝密叶,清风翠微,日光月影,浮动其间。可以远望,可以近观,可以团坐。听虫鸣、闻鸟语,获一片悠然自在之心境。

秋至,寒风咧咧,群芳落尽。竹,摇风弄雨,铿然有声,富有生命的弹力,不媚不俗,不卑不亢,凌然有君子之风。

冬来,大雪冰封,万物萧瑟。竹,挺拔如常,新笋在冻土下萌生。每根竹子的使命都是不息地生长,去捍卫大地的四季。

竹,临风不屈,过雨不污,迎电不惊,遇雪不断……无论在荒山野岭,无论在池潭田边,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尽管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但能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始终无怨无悔地默默奉献其色彩、其身躯。

竹,虚心、有节、挺拔、正直,四时如一,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渗发着民族精神之情韵。难怪为世人所喜爱,被历代文人所痴迷。宋代文豪苏东坡曾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生要像竹子那样保持如一的节操,在风雨中挺拔高洁,在逆境中百折不回,在危难里大义凛然。以淡泊明其志,以宁静修其远,留住清气荡乾坤。

人生如竹可鸣笛曲,人生如竹可入诗画。

——写于2006年5月7日大千书房内,该文2010年被《神州》杂志选用,2016年编入郭谦《甘泉清音》散文随笔集(中国文联出版社)

八、非虚构写作历史人物文章怎么写?

像这样的么?


藕花深处鸥鹭飞

千年前的一个夜晚,微凉的晚风拂过,静谧的夜晚还有几声远处的蝉鸣。她眯起眼,看远方隔江渔火点点,天边的原本纱雾般的乌云也开始堆积。大街上还稀疏有几个人,轻声问候,便往自家归。一切是那么安详、美好,可她无心欣赏,愁绪与迷惘堆积在眉头,久久不能舒展。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快活的女子划着船出游,带着醉意,却因沉浸美景迟迟未归,还寻错路径,于是她奋力地划呀划呀,却惊动了栖息的水鸟。藕花摇曳、清波荡漾的荷塘中,好像还可以听见她的哈哈大笑。

是了,这位女子便是元符年间凭一首《如梦令》而广为人知的才女李清照。此时的她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日子,与丈夫赵明诚感情甚好,无拘无束,过着令人羡慕的安好生活。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荷残香消,深深凉秋,月光皎洁浸人,撒满亭楼。亭上那婉丽沉静的身影不做声张,思念着那心心念念的人,愁绪作风,卷席那顾自凋零的花,顾自漂流的水。

至少她与她那挂念的人,在那南京城的大雪里,也曾一起白头。

金人的铁蹄南下,战火蔓延遍地。艰难的逃难生涯带走了她曾经美好的生活,也带走了她心爱之人的生命。她的人生就此轰然折断,变成泾渭分明的两节。在孤独而痛苦的余生里,她依然没有停止写词,只是字里行间从此没有春光和笑声,也没有思念和发愁的对象,只有无尽落雨的秋天。

南渡的她已憔悴不堪,想想曾经那个荷 间游闹的少女,着实让人唏嘘不已。“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当初的鸟儿不知已飞往何处,恐怕是带着她曾经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悠悠的歌声仿佛就在耳边,我捧着手中的诗词无言。摘来一片藕花,轻轻夹在词中,愿它翩然去到那片美丽荷塘,飘入那位美丽女子的心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