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体现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上。
郑成功就是一个典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例子,就像陆游那首诗:「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一样。人死后,是非功过任随别人评说,谁又管得了。政治家随着他们集团当前的局势变化对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世人根据当前的社会价值观对于历史人物进行褒贬,这个就叫「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郑成功死后,在不同的政治集团下都有不同的评价:
清朝接受儒家价值观,所以表样忠诚孝义。虽然郑成功和清朝敌对,但康熙帝评价郑成功说:「朱成功明室遗臣,非吾之乱臣贼子」,清廷也将郑成功形象定位为忠义典范。晚清的时候,清廷派遣钦差大臣沈葆桢来台办理海防事务,沈葆桢在该年底与其他官员联名上奏,以郑成功「移孝作忠」之义,应属为民表率,而奏请皇帝准为其建祠祭祀。此举,系有助于正风励俗、正化人心之效。翌年,光绪帝悉准其奏,正式在台为郑成功立祠,并由礼部追谥「忠节」。
到了台湾日本统治时期,日本以拥有日本母系血统之郑成功统治过台湾,以此解释日本统治台湾是继承遗储,合理化日本对台湾的统治。当时在台湾的公学校曾教学童唱「郑成功之歌」。台南的延平郡王祠被改称为开山神社,并整修为神社样式。郑成功身上的日本血,就被日本人开发成日本人统治台湾的「自古以来」。
在蒋介石跑到台湾以后,也开始热爱郑成功,把郑成功纳入台湾的课本。国民党在南京的时候,台湾算什么?台湾相关人物在标准小学历史教科书上是不重要的。但是到了台湾以后,因为它只剩下台湾了,金门和马祖了。所以像吴凤这种人,在南京的时候他是绝对不可能进入教科书的,现在都进入教科书了,郑成功当然更能进入教科书,凡是与台湾有关的历史人物的重要性比例都相应大大升级了。再加上由于郑成功退入台湾的情境,与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落败的国民党蒋介石政府相似,所以国民政府给予郑成功「民族英雄」、「传统文化美德」等形象可作为宣传样板,因此除官方祭祀、宣传外,教科书中也多所赞扬郑氏的「民族精神」,并强调他「光复台湾」与「矢志反攻」的事迹。
到了大陆这里,台海问题突然紧张起来的时候,就要拍一部有关郑成功的电视剧,比如说《向天再借五百年》,把郑成功的地位重新凸显一下。这时候郑成功的侧重点又改变了,他是什么呢,他是反对西方殖民主义的一个英雄,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我们的领土。剑指现实中的美国和台湾。
你们看,郑成功还是那个郑成功,但是他的评价侧重点,完全取决于各个集团当时的政治形势。郑成功的地位和褒贬重点取决于政治上的周期性和节拍性的。不管是清国,还是国共,还是日本,对于郑成功这个历史人物,我们可以很公正地说大家都没有造假,但各方都根据当前的需要,对这个人物重新解释,给受众不一样的感觉。这就是针对历史人物评价时所展现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另外,「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也体现在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上。
比如针对「美国独立」这一历史事件的评价。在20世纪初,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国家。所以,英国的丘吉尔在20世纪初,针对美国独立的历史事件作出了评价。丘吉尔认为,美国独立这一事件非常重要,这次事件导致了「第一个大英帝国」的解体。
但其实,美国独立战争那个时期,北美十三州不是非常重要。因为英国当时的美洲贸易重点是在西印度群岛。北美十三州整个殖民地,从财政部的角度上,十三州加在一起还没有牙买加岛重要。牙买加岛的蔗糖贸易,获利是很大的。但是十三州当时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开发出来的粮食也是当地本地食用为主,顶多再酿点朗姆酒或者苹果酒什么的。从贸易利益上来讲,北美市场不大,能够收到的税收也很少,但是牙买加是西印度的贸易中心,它是非常重要的。
你如果从1780年代英国财政部的角度来看,北美十三州没有那么重要。而英国财政部的立场,差不多就是英国政府的立场。像丘吉尔在20世纪初说的那样,北美殖民地的丧失导致了第一个大英帝国(其实这个概念也是后来的一个总结)的解体。但是1780年代的英国财政部绝对不这么想的,他们会认为,美洲,一般来说都是赔钱货,我们好不容易想出一个印花税这样的办法,给我们收回了点成本,哎~你们这帮混蛋现在又造反了,成心让我们赔钱到底,那你自己弄去吧,这对我损失还不是很大,美洲有利可图的地区还在我们手里面。
他们心中的有利可图的地区就是加勒比海那些岛屿,那些是有利可图的地区。财政部是这么考虑问题的,英国政府也是这么考虑问题的。
而「美国独立」历史事件的地位升高到后来的地步,主要是因为独立出来的美国在20世纪初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国家,所以20世纪初丘吉尔就给予这一历史事件那么重要的评价。到了1950年后,美国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了,全世界任何人都认为「美国独立」是个极其重大的事件。但今天不会有人觉得「牙买加的蔗糖贸易」有多么重要,和美国十三州的独立比起来,牙买加的甘蔗种植园,牙买加这个岛全部都是鸡毛蒜皮的。
这个就叫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