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传记心得体会

万里旅行网 2023-03-24 16:36 编辑:yyns 75阅读

一、看人物传记能有什么收获?比如《张居正传》、《司马懿传》、《和珅传》、《曾国藩传》、《查理芒格传》?

读过朱东润先生的《张居正大传》,之后特意去了荆州的张居正墓园和张居正故居,从张居正的身上,总能得到许多启发。

张居正年少时便是荆州的神童,十三岁就中了秀才,但他却没有像方仲永一样最终“泯然众人矣”。这离不开顾璘等伯乐的赏识和引导,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他始终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他从一开始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他年少时的诗中便可读出:“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

但他并不是一甲进士,而是二甲第九名,没有直接任官而是成为了翰林院的庶吉士,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学习了更多典章制度,对国家各方面的情况也更加了解,为日后平步青云、推行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见,“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做任何事情都一定要沉得住气。

后来,他受到徐阶的赏识,因不满奸臣严嵩当道而老师徐阶又处处退让,称病辞官回乡隐居三年。他也曾迷茫过,可见迷茫并不可怕,迷茫的时候就应该暂时停下来,仔细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我想这三年中,他一定想通了许多事情,他知道了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也知道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为了最想要的,可以舍弃一切无关的,只要问心无愧,“人之无所弃者,业之无所成者”。因此在回到朝廷之后,他也学会了忍,和他的老师徐阶一起,最终扳倒了严嵩。想想我们自己:知道自己真正最想要的是什么吗?当遇到其他诱惑的时候,会不会忘记自己的初心呢?当为了追求理想,不得不舍弃一些东西的时候,会不会因为舍不得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而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呢?当我们想明白这一切的时候,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吗?能够不拖泥带水,果断地去做吗?

改革措施自不必多言,整顿吏治,提高效率,巩固边防,一条鞭法……

身后事之凄凉令人不忍卒读,他了却了君王天下事,却放弃了自己的生前身后名,“古人谓知我罪我,在所不计,先公意在是乎”。要有多么坚定的意志,才能放得下一己的荣辱,真正为国家和百姓做些事情。好在公道自在人心,国难思良相,终于在大明王朝风雨飘摇,气数将尽之时,文忠公为整个国家所做的一切,又重新被人们所铭记。而今四百多年过去了,张居正故居中张文忠公的塑像,还是那么的顶天立地、器宇轩昂。塑像身下的石基上,刻着一首诗,明人张启茂的《拜江陵張文忠公祠 》:袍笏巍然故宅残, 入门人自肃衣冠. 半生忧国眉犹锁, 一诏旌忠骨已寒. 恩怨尽时方论定, 边疆危时见才难. 眼前国是公知否? 拜起还宜拭目看。凝练精准地表达出了我在张居正故居中的所思所想。

现在还记得《张居正大传》中的最后一段话:“整个的中国,不是一家一姓的事,任何人追溯到自己祖先的时候,总会发现许多可歌可泣的事实,有的显焕一些,或许有的黯淡一些。但当我们看到自己的祖先曾经为自由而奋斗,为发展而努力,乃至为生存而流血。我们对于过去,固然看到无穷的光辉,对于将来也必然抱着更大的期待。前进啊,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朱东润先生是在流亡的岁月里,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民族灾难最深重的时候,写下了这部《张居正大传》,朱东润先生在著书的时候是否也想问问张文忠公,“眼前国是公知否”,他是否也希望世间再出现一个张居正,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呢……

一个人的生前身后、得失毁誉,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只要问心无愧,就该向着自己的理想勇敢前行。

二、看人物传记有什么好处,我感觉自己对人这一生没有什么深刻的感悟,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比别人慢一拍的感觉。?

一个人物一部传记,读一个人的传记让我们很快能够体会别人的人生,通过别人的人生得失启发自己。过去看了很多传记类的书和文章,类似王阳明、民国军阀、乔布斯、曾国藩等等。总觉得收获不大,而最近2年,重新读了一些曾国藩、粟裕、毛泽东、邓小平的传记、视频之后,有了很多新的感悟。为什么呢?因为对同一个人物读的文献多了,角度多了,思考更多了,自然收获就更多了。类似我们研究算法论文,围绕一个人物,从各种文献、视频来学习,甚至相关人物的文献、评价来研究。


首先要收集人物各方面的资料,最好是严肃作家根据事实写的书籍。例如傅作义写的《邓小平时代》、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青年毛泽东》。一个人物最好要看2本以上的传记,不同的作者肯定有不同的观点和写作角度。从人物的出生环境、成长经历、工作经历、在困境中的思考和决断、最终获得的成就多方面的去了解他。例如读曾国藩,从他父亲、爷爷要发奋培养一个读书人说起,他考了7次才考中秀才。为什么第七次能够考中呢,因为第六次他考得特别差,作为被当做反面教材批评,而他越挫越勇,用于面对错误去了解自己为什么写八股文不入流,针对性的练习和提高,终于在第七次得偿所愿的考中了秀才。


读人物传记,最好以一个人为中心,了解他的家庭环境,朋友和伙伴,了解他们的冲突和观点。了解前因后果,才能从他成长中的问题作为案例分析,了解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从中评估各种方案的得失,这样才能从历史中得到更多营养。我为什么推崇读近现代的著名人物?因为资料丰富详尽,文献更多是史实,能够帮助我们从事实中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著名人物都是抓住身边资源提高自己的高手。从学习资源来说,毛泽东能够抓住周围的资源提升自己。从韶山冲进入东山学堂去学习新式小学努力学习是第一个跳板,让他能够展现自己的才华。去长沙读中学,读完中学之后因为没钱所以报考到师范,让他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在一师在杨昌济指导下成长迅速,又来到北大当图书管理员(因为师范毕业五年内不能考北大)。几次跳跃,他从一名不文到与文化界的领头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都建立了连接,这是他一生事业的起点。乔布斯当时辍学之后也去学习艺术字体,帮助他对工业设计有了初步的启蒙;比尔盖茨与计算机达人保罗艾伦的认识,是他创业成功的一大帮助。


我们要看到历史人物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是怎么用思考和行动的。曾国藩面对自身内部的缺点和外部环境的困难。先说内部的困难,曾国藩是一个有学识但是也是有很多缺点的人。他喜欢抽烟,后面抽烟导致健康受损才开始戒烟,戒烟也是不断和自己做斗争,几次三番的反复才最终解除。曾国藩还好色,甚至对朋友的漂亮小妾也有想法,因此他在日记做骂自己是“禽兽”。不断的自省,让他改掉了轻浮的习惯。曾国藩四十以前性格耿直,情商低,但是重读道德经之后脾气大变,学会了管理匹配,与上级同僚的沟通相处更加融洽,为最终平定太平天国铺平了的道路。再说外部的困难,曾国藩在考中进士之后入职翰林院,但是并没有改善生活条件。通过揣摩皇帝的心思,结交穆彰阿,自己也通过不参加同僚宴会得到上方的肯定,为自己施展才干初步开辟了一条路。


著名人物在遇到挫折时候的思维方法,决策路径,采取的行动是值得我们推敲的。毛泽东不迷信当时中央盲目攻打长沙的观点,在秋收起义失败后,上井冈山坚持打出红旗,领悟出十六字诀的战争秘诀,最终探索出一条武装斗争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邓小平在三起三落,依然坚持实事求是的政治观点,复出后为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著名人物对上下级的态度和看法,他们坚持什么,为什么坚持,值得我们重点思考。曾国藩有很多奏折、书信、日记,奏折很多是要资源、做解释、给方案,书信很多是对事物的思考,对亲弟弟的提携,与朋友的交流,对李鸿章的指点,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思考。曾国藩当时的日记很像现在的朋友圈,日记不是写完就自己看,而是要公开出来给朋友看,朋友互相点评、互相激励。而我中学写的日记,除了自己看和老师看,缺了同学互相看,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进步慢的原因。毛泽东青少年的时候的日记、论文,也是互相传看和点评的,《中国体育之研究》也是反复修改、让朋友反复修改给意见才最终发表到《新青年》。


读传记如果只是知道人物的经历,那还是很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改变自己的思维、促使自己有新的行动才是最重要的。王阳明所谓知行合一,达利欧所谓原则,毛泽东所谓实事求是,都是要明确定义问题,按照科学的方法论理性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把事业和人生都推上更上一步层次。要科学正确的认识问题,需要我们有足够的知识水平和背景知识,有能力去认识问题,有能力给出方案和去执行。陈独秀要放弃武装斗争的时候,毛泽东明确说要武装斗争;再用什么方法对付国民党的围剿的时候,毛泽东说用十六字诀、实是求是的找寻最优方案。


人的一生很长又很有限,抓住一个大方向,持续投入,才能累积价值和竞争力。乔布斯之于苹果公司,马斯克对于特斯拉,马化腾之于腾讯,都是在一个方向长期坚持、不断探索扩展的典型范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