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传记读后感300字左右

万里旅行网 2023-03-24 17:18 编辑:yyns 165阅读

一、看人物传记能有什么收获?比如《张居正传》、《司马懿传》、《和珅传》、《曾国藩传》、《查理芒格传》?

读过朱东润先生的《张居正大传》,之后特意去了荆州的张居正墓园和张居正故居,从张居正的身上,总能得到许多启发。

张居正年少时便是荆州的神童,十三岁就中了秀才,但他却没有像方仲永一样最终“泯然众人矣”。这离不开顾璘等伯乐的赏识和引导,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他始终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他从一开始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他年少时的诗中便可读出:“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

但他并不是一甲进士,而是二甲第九名,没有直接任官而是成为了翰林院的庶吉士,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学习了更多典章制度,对国家各方面的情况也更加了解,为日后平步青云、推行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见,“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做任何事情都一定要沉得住气。

后来,他受到徐阶的赏识,因不满奸臣严嵩当道而老师徐阶又处处退让,称病辞官回乡隐居三年。他也曾迷茫过,可见迷茫并不可怕,迷茫的时候就应该暂时停下来,仔细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我想这三年中,他一定想通了许多事情,他知道了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也知道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为了最想要的,可以舍弃一切无关的,只要问心无愧,“人之无所弃者,业之无所成者”。因此在回到朝廷之后,他也学会了忍,和他的老师徐阶一起,最终扳倒了严嵩。想想我们自己:知道自己真正最想要的是什么吗?当遇到其他诱惑的时候,会不会忘记自己的初心呢?当为了追求理想,不得不舍弃一些东西的时候,会不会因为舍不得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而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呢?当我们想明白这一切的时候,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吗?能够不拖泥带水,果断地去做吗?

改革措施自不必多言,整顿吏治,提高效率,巩固边防,一条鞭法……

身后事之凄凉令人不忍卒读,他了却了君王天下事,却放弃了自己的生前身后名,“古人谓知我罪我,在所不计,先公意在是乎”。要有多么坚定的意志,才能放得下一己的荣辱,真正为国家和百姓做些事情。好在公道自在人心,国难思良相,终于在大明王朝风雨飘摇,气数将尽之时,文忠公为整个国家所做的一切,又重新被人们所铭记。而今四百多年过去了,张居正故居中张文忠公的塑像,还是那么的顶天立地、器宇轩昂。塑像身下的石基上,刻着一首诗,明人张启茂的《拜江陵張文忠公祠 》:袍笏巍然故宅残, 入门人自肃衣冠. 半生忧国眉犹锁, 一诏旌忠骨已寒. 恩怨尽时方论定, 边疆危时见才难. 眼前国是公知否? 拜起还宜拭目看。凝练精准地表达出了我在张居正故居中的所思所想。

现在还记得《张居正大传》中的最后一段话:“整个的中国,不是一家一姓的事,任何人追溯到自己祖先的时候,总会发现许多可歌可泣的事实,有的显焕一些,或许有的黯淡一些。但当我们看到自己的祖先曾经为自由而奋斗,为发展而努力,乃至为生存而流血。我们对于过去,固然看到无穷的光辉,对于将来也必然抱着更大的期待。前进啊,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朱东润先生是在流亡的岁月里,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民族灾难最深重的时候,写下了这部《张居正大传》,朱东润先生在著书的时候是否也想问问张文忠公,“眼前国是公知否”,他是否也希望世间再出现一个张居正,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呢……

一个人的生前身后、得失毁誉,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只要问心无愧,就该向着自己的理想勇敢前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