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我们认为存在的历史人物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万里旅行网 2023-03-30 00:08 编辑:yyns 130阅读

《二十四孝》里“鹿乳奉亲”的郯子,他既没有取过鹿乳,也不是孔子求教过的郯国国君,甚至压根就不是个中国人。

现行的《二十四孝》中对于孝子“郯子”的介绍如下: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倶患双眼,思食鹿乳。郯子順承親意,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以供親。猟者見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

而孔子曾经求教过的郯国君主“郯子”,先秦时代对他事迹的记载仅见于《春秋左传·昭公十七年》:

秋,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問焉,曰:“少皞氏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于鳥,為鳥師而鳥名……自顓頊以來,不能紀遠,乃紀于近,為民師而命以民事,則不能故也。”仲尼聞之,見于郯子而學之,既而告人曰:“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

其他对于“郯子”的记载基本大同小异,都没有“郯子”曾经“鹿乳奉亲”的经历。

那么,“鹿乳奉亲”的故事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是南亚次大陆。

在公元前3世纪成书的《罗摩衍那》中,便提到过这么一个故事:

十车王被小后吉迦伊要挟,放逐了长子罗摩。事后,十车王回想起自己曾经做过的罪孽,便向长后㤭萨厘雅倾诉此事。
原来十车王一天夜晚驾车在河边闲玩,听到水边的响声,以为是大象,便随手射出一只毒箭。却不想射中的是一个穿兽皮衣汲水的苦行者(一些版本称之为“沙罗伐拿”,Shravana)。苦行者在死前哀怨地表示,他为年迈失明、口渴难耐的父母汲水,为何无故中箭?十车王一箭除了射死了他本人之外,还射死了他父母。最后苦行者请求十车王将他的死讯告诉父母。
苦行者的父母从十车王口中得知儿子死去后,悲痛欲绝,呼天抢地,而死去的苦行者突然降临在父母身边,说自己因为孝行而成神,请父母不要过于悲伤。但是苦行者的父亲仍旧诅咒十车王“为儿子担惊受怕而死”。 (据季羡林译本)
一些版本里苦行者沙罗伐拿是用担子挑着两个筐子,装着失明的父母去圣地朝圣。一些版本没有鹿皮衣。有些版本提及了沙罗伐拿的父母在诅咒完十车王后死去。

同样,类似的故事也见于佛教的“本生故事”,也就是释迦牟尼诉说自己前世的故事。

这个故事随着多种佛经,早在三国时代便传入我国。故事的主角的梵文原名为“Syāmaka”或者“Syāma”,《洛阳伽蓝记》、《敦煌变文》将他的名字译为“闪子”,《杂宝藏经》译为“睒摩迦”,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译为“商莫伽”。

三国、西晋时代翻译的《六度集经》、《佛说菩萨睒子经》则将主角叫做“睒(shǎn)”,记载他的经历大致如下:

佛向弟子阿难讲述过去无数世的经历:
迦夷国有长者夫妇,双目失明,没有子女。有菩萨自愿转世成为他们的儿子,被取名为“睒”。
一日父母口渴难耐,睒子穿着鹿皮衣,提瓶前往河边汲水。麋鹿众鸟也不相畏,也回到河边饮水。不巧国王入山狩猎,见河边有鹿,便张弓射箭,却误中睒子胸口。睒子身中毒箭,说:“谁持一毒箭射杀三道人者!”也请求国王将事情告诉父母后死去。
长者夫妇来到睒子尸身旁痛哭,说睒子至诚至孝,天地若有知,当将其复活。释梵四天王果然降临,用神药将睒子救活。
佛说,睒子便是自己的前世,国王则是阿难的前世,天王则是弥勒的前世。

现如今,在克孜尔石窟、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大足石窟等诸多石窟内,都可以看到许多处“睒子本生”故事的壁画或者石刻。

克孜尔石窟第17窟“睒子本生图”

佛教传入我国后发展迅速,引起了一些儒家的学者的反感,他们认为“周孔之教,以孝为首”,而佛教徒剃度出家,断绝后嗣,有违孝道。

面对这样的攻讦,自唐初起,僧人们也不甘示弱的推出各种《孝子传》,将佛教中的孝道故事与儒家孝道的人物相并列,其中“睒子”便是典型人物。

最早的“二十四孝“一说,也是见于唐末五代时期,敦煌遗书中的《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此文虽只列举九人,但是既有目连、释迦等佛教人物,也有王祥、孟宗等儒家人物,很可能睒子便已经包括在内——此后的二十四孝虽然大幅度删改,但是“睒子”几乎从未缺席。

例如,河南省孟津县张君墓的墓主葬于北宋崇宁五(1106)年,其石棺上便刻有“二十四孝”图。其中几乎所有佛教人物都被排除,仅剩“睒子”。

“睒子”的在两宋之间的传承中逐步脱离佛教本土化,名字也时不时被写成“剡(shàn)子”、“琰子”、“郯子”,甚至是“炎子”。

“睒子”的目的,从取水变成了取鹿乳;张弓搭箭射“睒子”的人从国王变成武将,最后变成普通猎人;“睒子”本人也从最初的中箭而死复活,到腿部中箭受伤,最后演变成了压根没被射……

陇西宋墓中的剡子腿部中箭……

到了南宋中后期,赵孟坚、刘松年合作的《赵子固二十四孝书画合璧》中已经将“睒子”写成了“剡子”,事迹也已经与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二十四孝”中的事迹完全一致……随后“鹿乳奉亲”被元朝人郭守正编入《二十四孝诗》中,作为“周朝人”被广为传颂。

《赵子固二十四孝书画合璧》“鹿乳奉亲”

这位“剡子”虽然在《二十四孝》中从未将他和春秋时代的郯国国君“郯子”联系在一起,但是由于两者名字看起来相似,而且都是只有一处事迹,不由令人浮想联翩。

因此在明清时代,虽然官方从未混淆两人,但是将“剡子”和“郯子”当作一人的不学之士几何倍的开始增加,甚至开始还有人说“郯子”双目失明的父母其实是前任的国君夫妇,但是这似乎解释不了为什么“郯子”身为国君要亲自去取鹿乳,于是近来有人干脆说“郯子”原本出身自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后来因为孝敬父母而被推举为郯国的第一任国君……

经 典 案 例

呃……一个印度虚构人物,便是如此阴差阳错夺舍成功,成了山东小国开国国君……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