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 南北朝 五代十国有哪些著名人物 及其故事?

万里旅行网 2023-03-31 03:56 编辑:yyns 211阅读

谢邀:)这里借稼轩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谈谈魏晋南北朝的英雄吧。

众所周知,稼轩有一特点,就是好用典。有时用典过多,被人称为“掉书袋”(也是因为人家看不懂了…)。因此,当我看到他的这首《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时还是很激动的,因为终于有首稼轩的词我是看得懂的了(蛤蛤蛤)。

全诗: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望中犹记,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解读: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仲谋是孙权的字。三国至“后三国”时期的三百余年,南方经历了六个依次顺承的朝代,分别是东吴、东晋、宋、齐、梁和陈,合称为“六朝”。北朝相比东吴是六朝的开端。孙权在哥哥孙策被刺后担起大任,在周瑜的辅佐下割据一方,与蜀汉、曹魏分庭抗礼。不过稼轩赞孙权为“无觅”的“英雄”,是在肯定孙权镇守南方、称雄江左的能力。三国争斗而东吴撑到了最后,积蓄了民力,为日后南朝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可见孙权治理之能。不过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东吴孙氏,大概是因为他们身上体现了寒门的种种弊端——不重儒,不守礼,信巫蛊鬼神治病之说等等。孙坚当年娶妻也算是半“强娶”,妻子吴夫人的家族、一个当地的小士族也认为他“轻狡”,害怕不嫁女儿会引来孙坚的报复[1]。然孙坚重教育,也教出了建功立业的儿子们,这一点,似乎从孙策、孙权的名字中就可看出。

[1]孙坚吴夫人,本吴人,早失父母,与弟景居。坚闻其貌,欲娶之。吴氏亲戚嫌坚轻狡,将拒焉。坚恨。夫人谓亲戚曰:“何爱一女以取祸矣!如有不遇,命也。”于是许婚……——《三国志卷五 吴书 妃嫔 吴夫人传》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舞榭歌台”指孙权旧宫。“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否是在指魏晋风流?毕竟“晋”在当时被认为是正统,受到汉族士大夫的追随。西晋灭亡后,士族大量南迁投奔东晋,既是为了躲避北方外族入侵的战乱,也是为了坚持对儒家的信仰,与南宋的境遇类似。但如果这么解释“雨打风吹去”又似乎是在暗南宋灭亡已成定局,过去的辉煌终究会如在东晋末年时一般烟消云散。如果“风流”仅指孙权之风,那就只是对英雄的惋惜了吧。

个人推测轻pia……我也不知道对不对。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刘寄奴,乱世的捡漏者(误),出现了。

刘寄奴大名刘裕,南朝宋武帝。正如他的谥号“武”,这位南北朝时期的军事天才之一(没错还有佛狸也是)崇尚以武定国。他原居京口的“寻常巷陌”,后为晋效力,两度北伐。此时北方正处于五胡十六国(通常所说的“五胡乱华”期间),割据势力除了“十六国”还有一些“国”都算不上的起义势力,政权混乱,数不胜数。刘裕两度北伐,大大扩张了东晋的疆土,甚至曾渡江收复洛阳、长安,以致功高震主。功高震主的下场要么兔死狗烹,要么揭竿自立。刘裕选择了后者,废司马德文,改国号“宋”,登基为帝。刘裕的篡位使得司马氏的正统覆灭,也使他在南方失了大批人心,不少士大夫倒戈北面为赏识汉人的胡人政权效力,北朝部分国家得到较大发展。当然,这是后话了。刘裕还有不愿放弃挽救正统的臣民,他靠着东征西战得来的利益发展南朝宋的国力,通过“寒门掌机要”来削弱士族在朝堂的势力(对抗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为日后他的儿子宋文帝开创元嘉之治打好了基础。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如上。“当年”指刘裕两次北伐收复洛阳、长安两座汉人心中最重的旧都的日子。此外,刘裕也曾在京口击退东晋名臣桓温的儿子——已经反叛自立为王的桓玄。桓温在东晋之时也曾多次北伐,但意不在收复失地而是想立威,前、后、西、南、北五个由慕容鲜卑建立的燕国内讧之时曾向桓温借兵,但桓温表示“没这个想法蛤蛤蛤”而撤兵。桓温晚年被指有“不臣之迹”。儿子桓玄因有过人之相,在桓温死后受到猜忌,只被授予闲官。不甘居于人下的桓玄果然反了,改国号楚,却在京口被刘裕等人击败,成为刘裕成功路上的踏脚石。他死后十六年,刘裕称帝。可真是莫大的讽刺。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元嘉”是宋武帝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年间,南朝宋国力提升迅速,充分发挥了南方的经济优势,史称“元嘉之治”。与其父刘裕的谥号“武”不同,刘义隆为“文”,可见两人行事风格的不同。也是不巧,军事天才刘裕已死,却有另一个军事天才诞生了。他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伐(“伐”就是个后缀,跟叫“xx突”的“突”一样,所以简称佛狸。)在东晋桓温忙着北伐立威,刘裕忙着发展国力,死后儿子们忙着抢皇位的时候,北边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是前秦苻坚基本一统北方,却在淝水败给晋军,灰心丧气班师回朝,死在部下的叛乱中;再是拓拔鲜卑取慕容鲜卑而代之,把曾经获封的代国改国号魏,占取了因前秦崩盘而骚乱的北方,进一步扩大疆土,史称“北魏”,便是承认它是一个朝代而非那十六个国家之一了;最后便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锋芒毕露了。拓跋焘在不计其数的御驾亲征中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当真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军事才能。南朝宋很快就感到了压力,联络北魏以北、以西的柔然、北燕、西秦企图对北魏进行全面打压,宋文帝也在王玄谟的陈说下决意仿效骠骑大将军也是冠军侯的霍骠姚霍去病(啊头衔好长)当年深入匈奴腹地,封狼居胥山的事迹,数次出兵攻打北魏。结果次次无功而返,甚至不断失去长江以北的土地。在太平真君十一年,北魏终于动真格的了,出兵六十万攻打南宋。原想着攻入北魏腹地的南朝宋自己被打得门户大开,不过几里就要被攻破国都了。封狼居胥的梦,也只能北望长安、洛阳时做了。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具体是稼轩抗金的故事,因为不熟不好做评价。大体指送北抗金南归到写词共四十三年,难过中原陷落的同时,也在追忆军旅生活,恨不得重回战场。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太平真君十一年的一场仗,拓跋焘大获全胜,直逼到国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他本人甚至悠闲地在南京瓜步山顶建立了行宫,也就是后来的“佛狸祠”。这件事对南朝宋的震动是极大的,人心再次大量流失,经济也受到巨大打击——“自是道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2]

最是意味深长的,则是稼轩刻意提及“一片神鸦社鼓”。南宋时佛狸祠尚在,百姓香火不断,又有谁记得这是北朝的异族人羞辱南朝的手段呢?颇有些借古讽今的意味。

[2]“自是邑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为《资治通鉴 宋纪八》中版本,用词略有不同。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是一个有味道的故事,语言简练(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文言文的言简意赅)。

稼轩一词,句句用典。若是不熟悉,读来只觉得吃力;可在这首《永遇乐》中,我读到的更多是感动。南北朝局势与南宋何其相似!南宋受金的威胁,南朝受北朝的威胁;金是少数民族,北朝不光是一个少数民族,更是北方民族的融合。南宋面临着当年南朝宋面临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稼轩写出这首《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也是为了借古讽今,叹息相同的际遇,揣测将来的走向吧。

以上是我在学校社团的作业,拿来一用。因为是深夜作品可能有些语句不妥,请多多包涵啦。微博上也发表过,是我本人。

才女的话,个人比较喜欢蔡文姬和谢道韫。看到有大神评点了,我就不献丑啦。魏晋南北朝的女性都很有特点,个性鲜明,除才女外也有政治家、军事家等,称得上“谁说女子不如男”。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