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什么好看的历史人物传记吗?最好是中国的?
民国四大传记:
吴晗著《朱元璋传》
朱东润著《张居正大传》
梁启超著《李鸿章传》
林语堂著《苏东坡传》
吴晗著名明史专家,朱元璋明代开国君主(说实话,这本没觉得多好看,也没有啥思想,可能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通俗读物比这本好吧!其他明朝专著南明史,明史讲义啥的比他有学术价值)
朱东润古代文学专家(我考研教材就是他编写的……)张居正万历首辅(张居正名字有意思字叔大号太岳)这本我有,感觉考据的不错,研究张居正真的应该好好看看。
这两个人不用解释了,但是总感觉梁启超赞美李鸿章,有点别的意思,不够客观,其他感觉换角度看历史人物也不差。
林语堂(作家,学者)说实话,总觉得林语堂接受教会教育太多,传统文化和历史水平跟同一时代的鲁迅差一点,所以这本书不差,但是没有特别推荐。
二、看人物传记能有什么收获?比如《张居正传》、《司马懿传》、《和珅传》、《曾国藩传》、《查理芒格传》?
读过朱东润先生的《张居正大传》,之后特意去了荆州的张居正墓园和张居正故居,从张居正的身上,总能得到许多启发。
张居正年少时便是荆州的神童,十三岁就中了秀才,但他却没有像方仲永一样最终“泯然众人矣”。这离不开顾璘等伯乐的赏识和引导,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他始终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他从一开始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他年少时的诗中便可读出:“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
但他并不是一甲进士,而是二甲第九名,没有直接任官而是成为了翰林院的庶吉士,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学习了更多典章制度,对国家各方面的情况也更加了解,为日后平步青云、推行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见,“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做任何事情都一定要沉得住气。
后来,他受到徐阶的赏识,因不满奸臣严嵩当道而老师徐阶又处处退让,称病辞官回乡隐居三年。他也曾迷茫过,可见迷茫并不可怕,迷茫的时候就应该暂时停下来,仔细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我想这三年中,他一定想通了许多事情,他知道了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也知道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为了最想要的,可以舍弃一切无关的,只要问心无愧,“人之无所弃者,业之无所成者”。因此在回到朝廷之后,他也学会了忍,和他的老师徐阶一起,最终扳倒了严嵩。想想我们自己:知道自己真正最想要的是什么吗?当遇到其他诱惑的时候,会不会忘记自己的初心呢?当为了追求理想,不得不舍弃一些东西的时候,会不会因为舍不得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而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呢?当我们想明白这一切的时候,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吗?能够不拖泥带水,果断地去做吗?
改革措施自不必多言,整顿吏治,提高效率,巩固边防,一条鞭法……
身后事之凄凉令人不忍卒读,他了却了君王天下事,却放弃了自己的生前身后名,“古人谓知我罪我,在所不计,先公意在是乎”。要有多么坚定的意志,才能放得下一己的荣辱,真正为国家和百姓做些事情。好在公道自在人心,国难思良相,终于在大明王朝风雨飘摇,气数将尽之时,文忠公为整个国家所做的一切,又重新被人们所铭记。而今四百多年过去了,张居正故居中张文忠公的塑像,还是那么的顶天立地、器宇轩昂。塑像身下的石基上,刻着一首诗,明人张启茂的《拜江陵張文忠公祠 》:袍笏巍然故宅残, 入门人自肃衣冠. 半生忧国眉犹锁, 一诏旌忠骨已寒. 恩怨尽时方论定, 边疆危时见才难. 眼前国是公知否? 拜起还宜拭目看。凝练精准地表达出了我在张居正故居中的所思所想。
现在还记得《张居正大传》中的最后一段话:“整个的中国,不是一家一姓的事,任何人追溯到自己祖先的时候,总会发现许多可歌可泣的事实,有的显焕一些,或许有的黯淡一些。但当我们看到自己的祖先曾经为自由而奋斗,为发展而努力,乃至为生存而流血。我们对于过去,固然看到无穷的光辉,对于将来也必然抱着更大的期待。前进啊,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朱东润先生是在流亡的岁月里,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民族灾难最深重的时候,写下了这部《张居正大传》,朱东润先生在著书的时候是否也想问问张文忠公,“眼前国是公知否”,他是否也希望世间再出现一个张居正,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呢……
一个人的生前身后、得失毁誉,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只要问心无愧,就该向着自己的理想勇敢前行。
三、你最欣赏哪本历史人物传记?
陈寅恪,出生于清朝光绪年间,去世于新中国成立之后。
作为百年难遇的奇才,陈寅恪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国学大师王国维将其视为唯一的知己,傅斯年称之为“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季羡林、王力、蒋天枢都是他的学生。
而且,陈寅恪还精通汉、蒙、满、藏、日、梵、英、法、德、波斯、突厥、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言。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大师中的大师,却心甘情愿为一名青楼歌妓立传。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陈老还是遭受双目失明、双腿瘫痪的肉体折磨,以及十年政治动乱的精神摧残下创作的这部传记。
就连钱钟书,也讥讽陈寅恪“小题大作”。
这名歌妓,就是明末“秦淮八艳”中最负盛名的柳如是。
陈老晚年耗尽十年的精力完成的85万字巨著《柳如是别传》,在豆瓣评分高达9.5。
如果不是这部《柳如是别传》,人们很难把陈寅恪与柳如是的名字连在一起。
两个人在时空上相隔三百多年,一个是史学巨擘、国粹鸿儒,一个秦淮八艳、才女名媛。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历史上真实的柳如是,虽然幼年遭遇不幸,沦为青楼歌妓,但是在品格气节上,绝对不输那个时代的任何一个男子。
在风雨飘摇的明朝末年,灾祸四起,百姓民不聊生,国家危在旦夕。
这名秦淮河畔的歌妓,却用一己之力照亮了那个时代的愁云惨雾。
当时,她倾尽全力救助抗清义军,在清军兵临城下之际,她奋身跳入池中想要殉国。
不料却被丈夫钱谦益救起,还想拉着她投降清军。
柳如是羞于和丈夫同去北京,坚持留在常熟家中。
后来,钱谦益去世后,乡里族人聚众想要争夺房产,柳如是为了保护钱谦益家业,竟悬梁自尽,吓走恶棍。
一代奇女就这样结束了一生,年仅四十六岁。
虽然柳如是的一生被我几句话带过,但是陈老简直是耗尽了自己的心血在写,是用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诠释。
正如陈寅恪先生对柳如是的评价:“不被陋俗所羁,敢于追求人生幸福,且明于民族大义,远胜当时许多高官巨儒,堪称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女子”。
四、关于记载历史人物传记的书有什么推荐?
我有几本传记或者偏传记的书,有些完整看完了,有些实在缺乏耐心仔细去看。如下
再如下
基本属于相对没有目标的乱看,纯属兴趣,书摆在眼前对内容也没有多少记忆。
真正让我能沉下心的一本书,却只是这本
我应该买过两到三个不同出版社的版本,唯一留下来的是上学时买的这个三联版本。里面还附了几张珍贵相片和不少作者的书信,笔记的影印照片。我很愿意看,而且每次随手翻一页,都能感受到那种寓学者气质于内的父之慈爱,和对儿子事无巨细的关怀。
另外,前几天刚买了这本,在网上看过几段,印象难忘。
术业有专攻,每个人的兴趣不一样,很难有效分享。比如你喜欢军事人物,那么我就一点不清楚了。
希望有用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