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国时期里面有没有三个字的名字?
复姓的显然不能算,诸葛夏侯司马太史淳于公孙。。。
而王子服严白虎之类的其实有争议,毕竟史书还称王子服为王服,严白虎原名严虎。
曹安民的安民是字,名字未知,按照老曹家的习惯应该也是单字名。
邢道荣只是三国演义里面虚构的人物,而明朝时基本两字名字已经很流行了(比如作者自己)。
不过双字名的人虽然少,有还是有的,比如下面两位:
1、马日磾,字翁叔(东汉中后期大臣,经学大师马融之族孙),这个名字应该和汉武帝时期名臣金日磾有关系,不但用了日磾的名,连字也一并拷贝了,都是翁叔。
2、郭攸之,字演长(诸葛亮《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二、为什么三国时期的人物名字几乎都是两个字的?
三国人为啥都是单字名?
看了《三国演义》之后,有人提出问题:为什么三国时绝大多数人都是单字名?的确是这样,翻开历史看看,整个的东汉、三国这300多年间的人名,几乎全是一个字,双字名是极少极少的。《后汉书》、《三国志》中的人名,间或有两个字的,但这些人,有的是隐士,如庞德公、邓卢叙;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黄承彦、苟巨伯。知识分子、官员、显要是找不出双字名的。这真是怪事。
问题出在王莽身上。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他捡起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大搞迷信,大搞复古,以此为核心,还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爷爷和爹爹,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了幅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虽然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虽然人死了,但“政治权力”也要剥夺,王莽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起,人们渐渐养成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了,却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然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现在,人人全是单字名,那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单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当时人口并不是很多,人的活动范围、交际半径也有限,单字名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单字现象得以沿续,一直到三国时代。
摘自《说名道姓》
三、你认为三国人物里面谁的名字起得好?为什么?
0、
@张佳玮《典论》:昔京师先工有合乡侯东方安世、张公子,常恨不得与之对也。
1、黄耇
《三国志·孙晧传》:有鬼目菜生工人黄耇家,依缘枣树,长丈馀,茎广四寸,厚三分。
2、高玩
《华阳国志》:蜀郡高玩,字伯珍,少受学于太常杜琼,术艺微妙,博闻强识,清尚简素。
3、殷纯
《三国志·先主传》:大司马属殷纯
4、殷模
《三国志·诸葛瑾传》:权又怪校尉殷模,罪至不测。
5、庾纯
《晋书·庾纯传》:庾纯,字谋甫,博学有才义,为世儒宗。
6、樊建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卒后,稍迁至尚书仆射,代陈祗为尚书令,迁大将军,平台事,而义阳樊建代焉。
7、杨伟
《三国志·曹爽传》:爽参军杨伟为爽陈形势,宜急还,不然将败。
8、郝萌
《英雄记》:建安元年六月夜半时,布将河内郝萌反,将兵入布所治下邳府,诣厅事閤外,同声大呼攻閤,閤坚不得入。
9、羊秘
《献帝传》:督军御史中丞司马懿、侍御史郑浑、羊秘、鲍勋、武周等言……
10、留赞
《吴书》:留赞字正明,会稽长山人。少为郡吏,与黄巾贼帅吴桓战,手斩得桓。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