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编辑,我这篇答案,写的有点乱,本想捋一捋。想想算了,我又不是混知网的。不过本答案将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
我以为是中国的邈真画亦称顶真画。这是一个大类,具体的画作,我后面会提到《无准师范像》,以此稍做解释。
邈真画是早在唐代便已出现至宋大盛,邈真的意思就描绘图像;描摹。《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中说到:“白土拂墙交画影,丹青画影更邈真。”这里指人物生前或生后尤画师所做的遗像画。
现存最精美的邈真祖师画像是日本京都东福寺所藏的南宋佚名所画的《无准师范像》。此画长124.8cm宽59厘米绢本重彩描金。
无准师范是宋代著名禅师,为宋理宗国师,住持五山十刹之首的径山禅寺,作为南宋的佛门领袖,曾两次挽救径山寺危机,一次是发生在1233年宋绍定6年,径山寺火灾,无准师范谒宋理宗皇帝,1235年宋端平2年重建径山寺。第二次1242年径山寺再遇大火,1248年再建。因而有着崇高的地位与声望。无准师范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存世,其禅法对日本影响很大。
1236年宋端平3年日本的嘉祯2年,无准老僧迎来了他人生中一个关键的弟子,来自东瀛岛国的圆而辨圆和尚,圆而辨圆在日本禅宗有很大的有影响,这次东渡也是抱着求法的赤子之心来到大宋。一待就7年,为无准鞍前马后,比另一个妙见道祐不知道乖巧到哪里去了。
临行之际圆而辨圆恳请画师绘无准老僧邈真一副,带回日本以宏禅法。无准还亲自为其题赞,可见他本人是十分满意.
《无准师范像》中,无准师范身披袈裟,结跏趺而坐,右手执警策横斜与膝上,目光炯炯有神,神采熠熠,直视前方像刚刚讲授完佛法后的小息。微微靠在圈椅之上,铺有华贵的的锦褥,脚踏是感觉螺钿嵌工艺,雕有莲花纹。
画幅上端写自赞并序:“大宋国,日本国。天无垠,地无极。一语定千卷,有谁分区直?惊奇南山白额虫,浩浩清风生羽翼。日本久能念长老写予幻质,请赞。嘉熙戊戌仲夏大宋径山无准老僧”。款署末尾并有“无准”印,“圆照”印。从赞文最后的两句“惊起南山白额虫,浩浩清风生羽翼。”可推测无准师范很是满意。
从此画的时代来看,南宋时期中国的工笔画已达巅峰,宋人所强调的“格物致知”理学观在绘画中完美诠释出来。花鸟,山水两门尤为凸显,人物画的工笔一支亦是最大接近形似,“以形写神”,“以形味神”,人物画不过“形”、“神”而已,“形”是最基础的实质,而“神”是更高的升华。
画师颇为重视像主面部的细节刻画。为求“神”的更好传达。其无准师范禅师的眼角的皱纹,嘴边的胡须,头上可能微微花白的头发,根根见笔,丝丝倚形,再看画家在无准师唇缝线的处理上整体上微微上扬,嘴角墨色渐渐淡化,颇有蒙娜丽莎的嘴角的感觉,看来这个宋代画师亦通晓莱昂纳·达芬奇的多渐隐法。这便使得无准师范禅师的表情有丝丝微笑,却有不失严肃,这种表情混合让像主颇为慈祥端庄。
画中禅师穿着的袈裟华贵,优雅。朱砂,群青层层罩染,袈裟边缘绣有云龙纹,不过因时光流逝很难发现了。厚重中见虚灵,雅致中透沉稳!人物工笔的画法技法中有“三矾九染”这一说法,当然这是一虚词,画师定以染过百遍,矾水刷过千回,才能使袈裟透出如此质感。身上的葛布僧袍略显褪色,不过我以为这是时间流逝所致,画葛布的颜色我推断是以赭石加藤黄加些许花青调和而成的,因为时光的流逝,卷轴的打开合上草本颜色氧化的比较厉害。画像之时,无准师范想必会着新装,端坐圈椅之上,供画师描摹,好把最好的精气神带入日本国。
关于画师姓甚名谁,以无资料可考,不过我想大胆推测一下!在此前我有提到群青这一颜色,根据我以上之时间流逝观点我以为,群青可能为青金石。古代凡是能用此颜料者必为贵胄,无准老僧的袈裟的环扣的沥粉描金犹为华贵。再看看无准老僧社会地位,五山十刹之首径山禅寺住持,宋理宗御封“佛鉴禅师”为护国法师,依此我认为画师为画院人物画像圣手吧!唯有皇家画院才能有如此大手笔。
邈真画实际用途大致上分为三种。第一、供死后丧礼使用,如《张和尚生前写真赞并序》记载主要考虑到他死后丧礼需要,所以在他病重时间就召画匠为他绘影图真 ,以帏留万代、俟表千秋 。《张和尚生前写真赞并序》 :“ 恐葬礼之难旋,虑门人之恳切。固召匠伯 ,绘影图真 。帏留万代之芳, 俟表千秋不朽。 … …一朝殒及冥泉下,虑葬蹇乖世上情 。乃命丹青而仿佛 ,恳盼生仪写真形。”
第二、供家族门人祭祀使用。《诸亲借毡褥名目》:“今月十六日诸亲借毡褥名目如后:金光明寺借花毡两领 ,褥一条 ,白方毡肆领。索家白方毡一领,方褥两领。康端公红花毡三领 ,一领在堂内。 ◆◆酒官家一瓮 ,羊一口 。”就是某个家族为祭祀所借的物品, 堂可能就是指真堂 。《张喜首和尚写真赞并序》:“ 笔述难穷 ,绘真绵帐 。四时奠谒, 千秋瞻仰 。”绘制邈真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四时祭奠和瞻仰使用的 。
第三供后代门人亲属瞻仰用,如果是供奉皇帝遗像处所,就成为当地官府供奉瞻仰皇帝圣容的场所。《张淮深变文》称:“尚书受敕已讫, 即引天使入开元寺,亲拜我玄宗圣容。天使睹往年御座 ,俨若生前 。叹念敦煌虽百年阻汉 , 没落西戎。尚敬本 朝, 余留帝像 , 其余 四郡, 悉莫能存。”因为开元寺是玄宗皇帝敕建 ,因此 ,开元寺一般都设置供奉玄宗皇帝的处所 , 这个地方可能就是开元寺的真堂。
时至宋代画院的出现,帝王的大力推动下,工笔人物画已达巅峰,邈真画必然更生动传神。上文以述就不再叙了。
至若写真肖像画的理论要求方面,“邈影如生”作为邈真像的形神观,秉承的是“以形写神”的观念,为此宋以后的邈真画画师为了更好的体现像主的精神面貌,体现特点。他们一直在不断创新变革,元代更是把面相术理论加入到邈真画之中,元末画师王绎著有《写像秘诀》一书。慢慢的才有正面像的转变。而到明清时期,文人画兴起,人物画式微,可用于祭祀的邈真画却还在继续发展。尤其是明朝邈真画逐步走向民间,大量写真能手开始涌现出来,一些名家还创立门派。如曾鲸的“波臣派”。他们将邈真画带入一个全新时期,更多元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转变。其时代的代表产物应该是南京博物院的《明人十二肖像册》。期间明代的画师深受西方绘画影响,尤其是“波臣派”。
综上所述人物画中的邈真画,除了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史料价值,其中人文学科的价值更是重大。不论如何发展变化其都是以助人伦,成教化为其核心理念。以形写神是其辅助之法。试想如果说取影留像的邈真画,形貌不似,神气不足,后人又如何遥寄哀思呢?不管是南北朝时期还明清时期,邈真画是未曾断代,他们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都在人伦情感上有着积极意义。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