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长假,儿子从外地回家,带回一本字迹非常俊秀,结构、内容很完美并附有层次分明标记的笔记本,他告诉我是同学的。
受那位小朋友的影响,我也拿出珍藏多年的笔记本开始做笔记,甚至还用上了高大上的笔记软件。可是,笔记记录了几大本,软件里也有数量可观的好句子、好段落,等到我想更新荒废多日的自媒体时,依然写不出自己满意的文字。
其实,这一年多时间,我“思考”着要多阅读,多增加输入,以便让自媒体活起来。看了不少书,也记了不少笔记,为什么那些知识没有进入我的大脑呢?百思不得其解。
1、难道我的思考有问题?
在丹尼尔·T·威林厄姆的经典教育著作《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中找到了答案,作者说:思考在你将周边环境和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用新的方法在工作记忆中组合时发生。
——长期记忆,是大脑里的一个记忆系统,可以理解为大脑的仓库,用来存储事实性知识(如猫咪有四条腿)和程序性知识(如游泳的技能)。平时,长期记忆的所有信息都处于沉睡状态,直到在思考的过程中,需要调用这些信息的时候,它们才会被唤醒,进入工作记忆的区域里。
——工作记忆,负责对来自长期记忆和环境的信息进行处理,它是一个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一旦信息量过大,就很容易″宕机″,这也是我们很难同时处理多线程任务的根本原因。
原来我的思考真的要加引号啊!
2、笔记,不是摘抄,而是自己思考的产物
直到前段时间看到一篇介绍《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的文章,知道了我之前的笔记不是有价值的笔记。有价值的笔记,不应该是别人内容的摘抄,而应该是自己思考的产物。
原书作者说:“写,无疑是我们思考、阅读、学习、理解和产生想法的最佳催化剂。”
卢曼也曾明确指出:“不写作,就不可能系统性地进行思考(Luhmann,1992)。”
多阅读,多思考,多写,从而逐渐完善自己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才是硬道理。
3、用卡片笔记写作法搭建“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简单的说,就是创建一个标准化格式的电子笔记系统,使得这个电子笔记系统成为自己的外接大脑,自己记录自己想法的一个电子库。这个电子库具有“搜索”功能。(参考屠龙的胭脂井)
《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书中把单条笔记比着集装箱,屠龙的胭脂井比着一个乐高模块。也许我童心未泯,更喜欢比着乐高块。
当我们阅读、看视频或听讲座后,见到一个知识点,就用自己的话按标准化的格式记录下来,形成一条笔记。这条笔记就成了我们的一个乐高模块,用途也像乐高模块一样可以搭许多东西,也就是可能成为许多文章的素材。
4、如何按适合自己的流程记笔记
申克·阿伦斯在《卡片笔记写作法》说:“我们真正该做的是构建适合自己的工作流程,让洞见和新想法成为推动我们前进的驱动力。”
原书中介绍的费曼工作流程方法,我不再介绍,此文只说说我自己的设想。我的笔记分为闪念笔记和永久笔记。设想的流程如下:
a) 用flomo记闪念笔记:随时笔记软件上记录一时灵感,我打算用flomo,加一个“#闪念笔记”标签。用起来很方便,可以打开APP输入,也可以在微信里将“flomo浮墨笔记”置顶,有灵感的时候,像跟朋友聊天一样跟“flomo浮墨笔记”聊天,发送完成,笔记就同步到flomo了。
b) 用obsidian永久笔记:阅读过程中把认为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卡片化,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表达。如果书的内容太吸引人,那就先复制粘贴做成卡片,等把书读完以后再来修改卡片,做成符合自己标准化格式的卡片。
(说明一下,我之前已经在flomo做了不少摘抄,最近几天才知道obsidian可以手机端与电脑端同步,得通过实践才能知道是否适合我。如果习惯不起来,我可能会继续在flomo上做摘抄,然后再抽时间将flomo上的笔记记录到obsidian上去。)
c) 每天随机漫游卡片笔记:obsidian的双向链接,可以让我们的卡片笔记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obsidian的知识图谱功能,让我们不至于在知识网络中迷路。
obsidian的双向链接和知识图谱功能,可以让我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搜索某个关键词,或者从一张卡片顺着链接巡游。在此过程中,对卡片进行重写、丰富细节、创建链接等。
d) 整理卡片,产生新想法,写成小文发布到自媒体。写的时间长了,也许会链接到一些有缘分的人,这些有缘人会提供反馈,我们可以依据大家的反馈再去优化自己的笔记卡片,或者做新的笔记卡片。
e) 在flomo每日回顾。每晚8点,flomo提醒我每日回顾,我之前一直都当做没看见,真对不起它呀。
5、主要的误解源于对卢曼卡片盒的孤立关注,而忽视了它所嵌入的实际工作流程 。
原书中说:“主要的误解源于人们对卢曼卡片盒的孤立关注,而忽视了它所嵌入的实际工作 流程 。”的确如此。
在网上浏览“卡片笔记写作法”应用经验的时候,看到一篇专家写的很有见地的文章,说“卡片笔记”的用途被夸大了。我想,如果他了解了卡片笔记写作法的实际工作流程,也许会改变观点。
我们不能唯工具,也不能放弃真正好用的工具。王川老师说:“实力决定意图,工具决定价值”。他在一篇文章中配了一张非常有启发意义的图片并配上了有趣的文字。
文中说:『一只鳄鱼,它早已习惯了解决所有问题的普适方法: 狠狠地咬。在过去一亿年里屡试不爽,它的大脑模型里没有别的概念和方法,终于,它遇到了一个陌生的对手:人类创造的钢铁机器,怎么咬也咬不动。
这只鳄鱼还不够勤奋努力吗? 作为有着悠久的一亿年历史的物种,和只有二十万年历史的智人相比,它难道不是早早地赢在起跑线上了吗? 』
王川老师还说:以前越成功的人,他的所有知识储备,认知体系,都是围绕过去成功经验搭建的. 没有系统地,有意识地,高强度地,多维度地修炼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造不出锤子之外的新工具,即使意识到要改,要真正自我突破经验主义的桎梏,难!难于上青天。
我们践行卡片盒笔记法是作为总体工作 流程 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并不分散重要的工作注意力,而是帮助我们减少对思考的干扰。
一个好的工作流程 很容易形成良性循环,积极的体验会激励我们轻松地接受新任务,让我们更好地完成工作,享受工作的乐趣。
6、卡片笔记能让家长打开亲子互动的任督二脉
Obsidian等具有双向链接和知识图谱功能的笔记软件,能让我们通过笔记产生新想法,中山大学心理学硕士的李嘉文想到用于亲子互动中。
纳博科夫在 1962 年接受 BBC 记者采访时,曾说:“我现在发现索引卡片真的是进行写作的绝佳纸张,我并不从开头写起,一章接一章地写到结尾。我只是对画面上的空白进行填充,完成我脑海中相当清晰的拼图玩具,这儿取出一块,那儿取出一块,拼出一角天空,再拼出山水景物,再拼出——我不知道,也许是喝得醉酗酗的猎手。”
李嘉文硕士在一篇文章中说:
『纳博科夫脑海中的拼图,就是记录灵感、创作素材的卡片。卡片之间的自由拼接可以帮助作家大大提升写作的创意密度,把脑洞开得更大,让联想更丰富、更精彩。
我发现,卡片恰恰是环境信息、长时记忆信息的绝佳载体。我把女儿的玩具、喜欢的人物角色、有认知的事物、英文单词、去过的地方、玩过的游戏等信息统统用卡片整理出来。
一张卡片,一个信息。
当我把这些卡片平铺在眼前的时候,卡片之间仿佛产生了天然的相互吸引,涌现出无穷无尽的想象组合。』
李嘉文的女儿很喜欢小猪佩奇,他们家常常用小猪佩奇的玩偶来演绎动画片里的故事。卡片笔记让作者想到利用小猪佩奇玩偶和家里的其他绘本页面当卡片,让小猪佩奇的一家人到其他绘本页面的画面里去玩,家长跟孩子互动,这是多么亲切的画面啊。
这样的卡片与玩偶的故事,能让孩子深深的印在记忆里,等孩子上学了,卡片的好处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我要找合适的机会告诉儿子,用卡片笔记写作法,运用具有双向链接和知识图谱功能的笔记软件,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可以依靠工作流程来促使我们将工作做得更完美,就能写出比他那位同学更好的笔记。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