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古称?

万里旅行网 2023-07-02 18:38 编辑:yyns 144阅读

一、石头古称?

1、文石:战国后期《山海经》提到出产文石的名山有8~9处之多,当时文石是指有美丽纹理石块,而与今天博山文石含义则不尽相同。

2、采石:《山海经西山经》称:“采石指彩色者”。民国时,章鸿钊在《石雅》中称:“采石多以色著,而异乎文石以多纹著者出”。如今,台湾有称“采石”,与《山海经》中意思不同,系指色容较宽的奇石。

3、美石:首见于《山海经》之《东山经》云:“独山之下多美石”。唐郑维忠《古石赋》称:“博望候周游天下,得美石而献汉武帝”。苏轼在《怪石供》中称:“今齐安后上往往得美石,与玉无辨”。

古代石头有许多叫法,凡是有王字的字基本上都跟石头有关。例如璞玉就是没有经过雕琢的美玉,环是指圆圈形的玉器,还有琼,琳,瑜等等。

二、石的雅称?

古人对石头的雅称有:文石、采石、美石。

1、文石:战国后期《山海经》提到出产文石的名山有8~9处之多,当时文石是指有美丽纹理石块,而与今天博山文石含义则不尽相同。

2、采石:《山海经西山经》称:“采石指彩色者”。民国时,章鸿钊在《石雅》中称:“采石多以色著,而异乎文石以多纹著者出”。如今,台湾有称“采石”,与《山海经》中意思不同,系指色容较宽的奇石。

3、美石:首见于《山海经》之《东山经》云:“独山之下多美石”。唐郑维忠《古石赋》称:“博望候周游天下,得美石而献汉武帝”。苏轼在《怪石供》中称:“今齐安后上往往得美石,与玉无辨”。

古人对石头的雅称有龙晶、海蓝宝石、石榴石、橄榄石等。

石头,通常指的是指由大岩体遇到外力而脱落下来的小型岩体,多在大岩体表面依附,一般呈椭圆形或块状,外表有的光滑,有的粗糙,质地脆硬、坚固。可以采集石矿,用来制造石器。

石头的种类多种多样,有氟石、孔雀石、芙蓉石、木化石、黑云母片石、腊石、鱼鳞石、英石、菊花石等。

三、山海经中有哪些山

没有那么多国家,都是咱们中国的山

《山海经》中的《山经》占了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内容庞杂,充满神奇又与现实若即若离,解读起来当然非常困难,以至于有人认为其中的“西山经”写的是美洲大陆西岸包括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在内的科迪勒拉山系,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读。

《山经》部分涉及的山真可谓成千上万,不计其数,其中的绝大多数我们都没听说过,要想完全解读绝对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们可以根据大家熟悉的山以及河海湖泊做出大体的判断。

《山经》包括五部分,分别是“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其中包含大家熟悉的信息最多的是“西山经”、“北山经”和“中山经”。

“西山经”中提到了华山、阴山、天山、昆仑山等山脉,多次出现渭河,黄河也谈到了几次,另外还涉及了泾水(渭河的重要支流,“泾渭分明”一词即与之有关)和汉水,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西山经”写的是晋陕之间的黄河以西、秦岭以北的山脉。

“西山经”中讲到了一座大时山,说此山山南有涔水,注入汉水,山北有清水,流入渭河。很明显,大时山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水岭的一部分,是我国南北分界线秦岭山脉的一段。

在“北山经”出现的名山有北岳(恒)山、太行山、王屋山、燕山,为人熟知的河流则有黄河、汾河、滹沱河、清漳水、浊漳水,另外,其中谈到的河流几乎都是最后汇入渤海,显而易见,“北山经”和山西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具体说,这部分描写的是晋陕之间的黄河以东、太行山燕山一线以西以北的山脉。

“东山经”中出现的山为人熟知的很少很少,但其中有鼎鼎大名的泰山,而且其中提到在无皋山上往东可远眺扶桑(古代中国以东的岛国,一般认为是指日本),所以,笔者推断“东山经”写的是黄河下游以东,长江以北的山脉。

之所以认为“东山经”讲的是长江以北的山,是因为“南山经”中出现了太湖。“南山经”和“东山经”一样包含着很多大家都不熟悉的信息,其中的山几乎没有一座是人们所熟知的,但这一部分提到的河流大都注入南海,而且有一条河名为佐水(古代“佐”同“左”),和广西西南部的左江极为相似,因此,笔者得出的结论是――“南山经”主要写的是长江以南的山脉,但属于华中地区的湖南应该除外。

“中山经”中的山脉分布在河北、河南、湖北、湖南一线以及四川重庆的江北地区,比如河北东部的首阳山(就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活活饿死的地方),河南的少室山(嵩山的一部分)、泰室山(即太室山,嵩山的一部分)、青要山、熊耳山,湖北的荆山,湖南的洞庭山、衡山,川北的岷山等等。另外,“中山经”明确提到中岳(嵩山)在中部第六列山系。可以作为证据的还有这一部分的一些河流,如黄河、长江(古人认为岷江为长江之源)、洛河和伊水(洛河的支流)。

嵩山是座名山,众所周知,但“中山经”中的另一座属于河南的山――青要山,笔者是通过河南戏曲豫剧《情系青要山》了解的,此山位于河南省新安县,是座地方名山。因此,笔者大胆推测《山海经》中的山大多是地方名山,而且《山海经》作者记录的山名可能主要来自地方方言,这也是它难以解读的一个原因。

尽管《山海经》中有很多解读的神奇和谜团,但这本书写的是中国的山这一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至于其中的《海经》则的的确确有横贯亚欧、包罗全球之势,当然解读起来也就更难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